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l0002-004)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新月金恰于海滨任姗柳雅立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区耐药变异的比较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通过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同步检测HBV逆转录区耐药变异情况,探讨直接测序法检测耐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对制订挽救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拉米夫定(LAM)和(或)阿德福韦(ADV)长期治疗出现应答不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和引入ntPCR技术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同步进行核苷类似物相关耐药的检测,分析基因变异耐药情况,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x2检验.结果 两种耐药检测方法在对LAM和(或)ADV相关耐药检测的一致性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LAM与LAM和ADV联合/序贯治疗者中,与荧光定量PCR法比较,直接测序法检测的阳性率更高[分别为43.2%(10/42)对比38.6%(17/44)与66.7%(16/24)对比54.2%(13/24)],而漏检率更低[9.5%(2/21),19.0%(4/21);5.9%(1/17),23.5%(4/17)],其敏感性可能略优于荧光定量PC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比较,差异明显(x2=5.18,P=0.023),高载量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更好.而在低载量组,直接测序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更低的漏检率,其敏感性可能略优于荧光定量PC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接测序法检测PCR产物,不仅特异性好,而且与荧光定量PCR耐药检测方法相比,其敏感性略高.此外,PCR产物经直接测序法检测可以获得HBV DNA rt区序列的全面信息.
- 金怡魏飞力马丽娜陈新月
-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测序法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和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前s1抗原(PreS1Ag)与前s1抗体(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428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及PreS1Ag、抗-PreS1,分析PreS1Ag、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不同转归人群[即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sAg血清学转换组1的检出情况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PreS1Ag、抗-PreS1与HBV标志物、HBVDNA的关系。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或配对z。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reS1Ag阳性率e抗原阳性CHB组为95.7%(67/70)、e抗原阴性CHB组为82.8%(24/29)、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为13.2%(7/53)、HBsAg转换组为2.2%(1/46),四组人群PreS1Ag阳性率依次下降,x^2=141.7,P〈0.0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PreS1Ag阳性率随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下降而降低。抗-PreS1在四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HBsAg阳性的前三组(即e抗原阳性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合并为一组,再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比较,抗-PreS1阳性率分别为0.9%(14/152)和23.9%(14/46),x^2=6.9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S1Ag的吸光度值的平均秩次在高复制组为179.30,低复制组为133.80,高复制组明显高于低复制组,Z=-3.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两组抗-PreS1的吸光度值平均秩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复制组(23.86)较高复制组(21.08)有升高趋势。通过配对计数x^2检验分析抗-HBs与抗-PreS1的吻合性,X^2=0.262,P〉0.05,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reS1Ag、HBeAg、肝组织内HBcAg与HBVDNA有关联性,x^2值分别为33.840、24.159、4.854,P值均〈0.05。血清PreS1Ag与HBVDNA的关联程度(r=
- 张小丹任姗于海滨柳雅立金恰黄雁翔陈俊梅陈新月
- 关键词:肝炎抗原肝炎抗体前S1抗原
- 乙型肝炎病毒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干扰素调节因子3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矿干扰素调节因子3及其下游I型干扰素表达的变化。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肝脏树突状细胞,并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自细胞介素4在24孔板中诱导培养。用超离心技术获得HBV,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5天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为2组:HBV组与HBV共同培养,对照组加入等量的细胞培养液。24h后,两组均加入聚肌胞刺激,收集0、l、2、6、24h的细胞和上清液,用Westernblot检测P-千扰素调节因子3的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干扰素β的浓度。组问比较用f检验。结果0h时HBV组培养液上清液干扰素β浓度【(12.38±3.71)pg/ml】与对照组【(10.83±4.11)pg/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肌胞刺激后6h,HBV组培养液上清液干扰素D浓度[(88.57±9.01)pg/ml】与对照组[(137.58±12.28)pg/m1]比较,t=9.6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肌胞刺激后24h,HBV组培养液上清液干扰素p浓度[(69.89±5.80)pg/ml】与对照组【(72.25±8.61)pg/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聚肌胞刺激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后P-干扰素调节因子3表达逐渐增强。经HBV干预在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为25,24h后再用聚肌胞刺激2h,HBV组P干扰素调节因子3表达较对照组减弱。结论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干扰素调节因子3及其下游I型干扰素表达均下调。
- 郑建铭施光峰李宁钱志平朱梦琪陈明泉李谦王新宇
- 关键词:乙型聚肌胞苷酸小鼠树突细胞干扰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