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1SZ0085)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波陈佳平杨弘鑫陈志新陈秀峰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间质
  • 4篇间质瘤
  • 3篇胃肠
  • 2篇伊马替尼
  • 2篇手术
  • 2篇胃肠道
  • 2篇肠道
  • 1篇诊治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肿瘤
  • 1篇手术治疗
  • 1篇肿瘤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外科治疗
  • 1篇胃肠道间质瘤
  • 1篇胃肠道外间质...
  • 1篇胃肠间质瘤
  • 1篇胃间
  • 1篇胃间质瘤

机构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4篇陈海宁
  • 4篇陈秀峰
  • 4篇陈志新
  • 4篇杨弘鑫
  • 4篇陈佳平
  • 4篇张波

传媒

  • 2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临床上均无特异性症状,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分别为2例、11例、8例和4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者分别为2例、7例、6例和10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患者随访16—39个月,期间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30和35个月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陈佳平陈秀峰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手术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小肠伊马替尼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治疗与预后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5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33~78岁,平均56岁。病程5 d~8个月,平均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等。均在术前行CT或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发现病灶,其中位于系膜16例,网膜15例,腹膜后4例。3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肿瘤标本镜下均以梭形细胞为主;极低危险、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患者分别为0、3、0、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DOG-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酸性钙结合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4%(32/35)、100%(3/3)、71.4%(25/35)、8.6%(3/35)、22.9%(8/35)、0%(0/35)。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96个月,平均46个月。8例出现进展,7例病情稳定。结论 EGIST发现时往往体积较大,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杨弘鑫陈秀峰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肠道外间质瘤手术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
21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21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上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胃底、胃体及幽门部分别为24例(11.0%)、103例(47.5%)、59例(27.2%)和31例(14.3%)。所有患者的肿瘤均于内镜下剥除或行手术切除,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属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及高危险度患者分别为56例(25.8%)、67例(30.9%)、41例(18.9%)和53例(24.4%)。术后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52个月,平均35个月。获得随访的35例高危险度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者19例,2例进展;未服用者16例,9例进展,服用伊马替尼者病情进展的比例较低(χ2=8.426,P=0.004)。在11例病情进展患者中,局部复发4例、复发合并腹腔多处转移1例、肱骨转移1例、肝转移合并腹腔转移1例、肝转移4例。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伊马替尼可改善高危险度患者的预后。
杨弘鑫陈秀峰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间质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