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GXNSFD018019)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5
- 相关作者:蒙姣荣岑贞陆李界秋欧阳秋飞朱丽玲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8
- 2013年
- 近年在广西的桑园中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从病桑根部和茎部组织经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细菌菌株,选择1个典型菌株GXE001进行接种桑树,接种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柯赫法则证明GXE001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GXE001菌株为Enterobacter cloacae。
- 岑贞陆欧阳秋飞谢玲陈保善朱方容林强覃丽萍蒙姣荣史国英张雯龙
- 关键词:桑树细菌性枯萎病
- 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研究概况
- 2015年
- 桑树细菌性枯萎病是近年来危害我国浙江及华南蚕区桑园的重要病害。通过对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的分布、危害、症状、病原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针对该病害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
- 欧阳秋飞黄娇丽蒙姣荣
- 关键词:症状病原研究
- 76个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桑青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选育和种植抗病桑树品种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技术措施。通过建立自然诱发病圃鉴定47个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筛选出4个高抗杂交组合;采用离体嫩梢人工接种法鉴定29个桑树杂交组合对引发青枯病的肠杆菌属(Eenterbacter spp.)病原细菌菌株GDE001、GXE039的侵染抵抗性,获得对2个病原细菌菌株均为高抗的杂交组合5个。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母本的抗病性对一代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影响极显著,而父本的影响不显著。上述2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均可用于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评价。
- 朱方容朱光书林强岑贞陆蒙姣荣陈小青曾燕蓉邱长玉欧阳秋飞
- 关键词:青枯病抗病性桑树杂交组合
- 侵染桑的一种新病毒--番茄斑萎病毒属成员病毒
- 桑病毒病在广西蚕区桑园发生严重,发生率为40%左右,已成为广西桑的主要病害之一。尽管国内外对侵染桑的病毒种类有较多的描述,但是在公共数据库中来源于桑的病毒序列信息却非常少。本实验室采用小分子RNA测序方法,对来源于广西各...
- 蒙姣荣刘平平邹承武廖咏梅蔡建和秦碧霞陈保善
- 关键词:番茄斑萎病毒
-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被引量:9
- 2015年
- 选取分离自广西桑园、引起枯萎症状的5种桑树细菌性病原菌,即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Ecloacae subsp.cloacae)、阿式肠杆菌(Easburiae)、桑肠杆菌(Emori)以及克雷伯氏菌属菌株(Klebsiella sp.),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化学药剂的抑菌效果。克雷伯氏菌和桑肠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33℃和25℃,阿式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的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8℃;5种病原菌均能在较广的pH范围内生长,其中阿式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在中性至偏碱性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余3种病原菌则在弱酸至弱碱范围能能较好生长;5种病原菌胞外多糖的产量均高于2.8mg/mL,而以克雷伯氏菌和阿式肠杆菌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622mg·mL^-1和4.480mg·mL^-1;克雷伯氏菌、阿式肠杆菌和桑肠杆菌的致死温度为55℃,其余2种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4℃;病原菌间的生长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平板抑菌效果测定显示:中生菌素、氢氧化铜、敌克松、春雷·王铜、农用链霉素和溴菌腈对所有病原菌种类均有一定抑菌效果,氯溴异氰尿酸对克雷伯氏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但对其余4种病原菌有抑菌效果。中生菌素抑菌效果最好,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1.3~15.0μg·ml^-1,农用链霉素次之,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7.5—113.0μg·ml^-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田间药剂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 蒙姣荣蒙月月朱丽玲李界秋陈保善
-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
- 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致病性测定的人工接种方法被引量:8
- 2012年
- 为了寻找一种简便、有效测定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Eenterobacter cloacae)致病性的方法,通过离体注射菌液(注射法)、离体牙签蘸菌苔刺伤(牙签法)、离体泡菌液、苗期菌液灌根和苗期泡菌液共5种人工接种方法测定病原菌对桑树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种人工接种方法仅有注射法和牙签法能成功将病原菌接种至桑树嫩梢,其中牙签法试验组桑树嫩梢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达到78.99%和54.17,与注射法相比较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因此,简便、有效的牙签法可以作为室内测定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致病性及桑树抗细菌性枯萎病育种材料鉴定的首选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
- 谢玲岑贞陆朱方容张雯龙李乙杨辉辉覃丽萍
- 关键词:桑树人工接种
- 桑枝枯菌核病病菌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和鉴定被引量:6
- 2020年
- 为获得有效防治桑枝枯菌核病的生防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对桑枝枯菌核病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获得6株抑制作用较强的芽孢杆菌,其菌丝抑制率在65.41%~91.41%之间。叶片离体试验结果显示,6个菌株均能较好地抑制病斑的发展,其防治效果在50.00%~85.71%之间,均高于化学药剂对照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47.62%),其中以NN05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达85.71%。胞外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6个拮抗菌株均能产生胞外蛋白酶,均不能产生几丁质酶;除了NN05菌株外,其他5个菌株均具有溶磷作用;还有3株菌株(NN01、NN04和NN05)可以产生β-1,3-葡聚糖酶,3株菌株(NN05、NN11和NN29)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经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NN01、NN04、NN05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NN11、NN25、NN29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桑枝枯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
- 宋文欣陈清华杨惠贞蒙姣荣李界秋
- 关键词:桑枝枯菌核病生物防治胞外酶活性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
-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致病力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从广西9个县市采集具有典型枯萎症状桑树样品和发病田块土壤样品,经分离纯化获得致病性菌株105株。依据在桑树品种桂桑优12的致病性强弱,将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株分为强致病力(57株)、中等致病力(17株)和弱致病力(31株)三种致病型。对48个代表性致病菌株进行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这48个菌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16株)、阿氏肠杆菌(E.asburise)(13株)、桑肠杆菌(E.mori)(7株)、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3株)以及未确定种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3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6株。阿氏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广西的优势菌株。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蒙姣荣欧阳秋飞岑贞陆朱丽玲李界秋朱方容陈保善
- 关键词: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