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3120)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尹光福廖晓明尹星谢利邹淑娟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成都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更多>>
- 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制备含PLLA缓释微球nHA/PLGA复合支架及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 2013年
- 本研究以胰蛋白酶(Try)为模型蛋白,将蛋白缓释微球与可降解多孔支架相结合,构建在骨修复不同阶段可控释放不同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支架。首先制备胰蛋白酶-聚乳酸微球(Try-PLLAms,ms:微球),然后复合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nHA/PLGA)中,通过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含蛋白缓释微球的多孔支架。结果表明,制备的Try-PLLAms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粒径集中分布在2~7 μm,蛋白包封率为80.5%,载药量为0.89%。制备的Try-PLLAms/nHA/PLGA复合支架孔径为150~300 μm,孔隙率为50.9%~76.8%,压缩强度3.9~5.1 MPa,8周降解率为19.8%。Try-nHA/PLGA支架及Try-PLLAms微球48小时Try累积释放量达分别为85%和65.2%,而复合支架Try 48小时累积释放量为32.9%,21天累积释放量为60.6%。Try-PLLAms/nHA/PLGA复合支架的抗压强度和释放规律合适,对蛋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有望作为具有蛋白类药物缓释功能的组织工程支架。
- 李培培白燕尹光福
- 关键词:聚乳酸载药微球组织工程支架
- 钛植入体表面多级孔结构的构建及体外生物学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用两步阳极氧化法在不同的电解液体系和阳极氧化模式下构建钛表面多级孔氧化层。对样品的表面组成、结构和形貌等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通过对MG63细胞在多级孔表面共培养来评价其对成骨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阳极氧化法可以在钛表面制备出兼具生物活性和微米/亚微米多级孔结构的晶型TiO2层;与喷砂酸蚀钛表面相比,经两步阳极氧化处理的钛表面更有利于细胞的附着、生长和促进细胞的增殖。
- 尹星谢利徐鸿邹淑娟廖晓明
- 关键词:钛成骨细胞
-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吗啡/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缓释微球被引量:1
- 2013年
- 以L-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LLA-PEG-PLLA)为载体材料,通过超临界流体强制溶液分散技术制备吗啡/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MF/PLLA-PEG-PLLA)的复合微球,考察了PEG分子量的变化对微球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性能来表征复合微球的各项性能;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残留量;通过溶血实验来评价复合微球的血液相容性。实验表明,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呈球形或类球形形貌,平均粒径在1.99~6.20μm之间,载药量达到17.92%,包封率最高可至69.57%,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呈先突释后缓释的释药模式;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残留量分别为0.0076%和0.0016%;微球溶血率<1%,远小于国家标准5%,证明复合微球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 陈浮廖晓明尹光福顾建文
-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技术吗啡微球
- 不同孔径MCFs的制备及其对溶菌酶的吸附性能
- 2013年
- 以三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 P123)及三甲苯(TMB)为模板剂及扩孔剂,采用微乳液模板法,通过控制TMB与P123的质量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孔径的介孔泡沫分子筛(MCFs),利用TEM、N2吸附等手段对材料进行结构及性能表征。当TMB/P123质量比由0.5增至1.0时,材料的孔径增大,当其继续增至1.5时,孔径变小;溶菌酶吸附性能测试发现,质量比为1.5时合成的MCFs,其吸附速率最快,约1 h达到平衡,且其对酶的固定最牢固,酶不易脱落,吸附量可达到490 mg/g;此外,FT-IR分析发现MCFs吸附对溶菌酶的结构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CFs合成时的TMB/P123质量比通过影响MCFs孔结构从而对酶吸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MCFs有望成为优良的酶载体材料。
- 李俊尹光福丁艺
- 关键词:溶菌酶吸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