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省部共建河南大学科研项目(SBGJ090110)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1
相关作者:卢鹤立刘桂芳王娜田广增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省部共建河南大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系统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生态
  • 1篇农业生态环境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丘陵
  • 1篇中下游
  • 1篇陆地生态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环境变化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中下游
  • 1篇过渡区

机构

  • 5篇河南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刘桂芳
  • 5篇卢鹤立
  • 1篇田广增
  • 1篇王娜

传媒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条件独特.以该区的孟州市为研究样区,从微观尺度出发,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考虑空间异质性因素,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和"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方案,针对孟州市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以某指标全市平均水平作为该指标评价的"阈值",给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评价,指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对障碍因素.获得如下主要结论:孟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较好,西部和南部的丘陵区、黄河滩区较差;生产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生产性强,西部丘陵区生产性弱;稳定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较稳定,西部丘陵区稳定性相对较差,南部黄河滩区最不稳定;保护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较强,北部,尤其是东部平原人口稠密区较弱;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部、南部相对可持续性强,西北部相对可持续性弱;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相对可持续评价值1986年相差0.624,到2004年加大为0.889,两极分化明显.
刘桂芳田广增卢鹤立王娜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
新乡县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2012年
新乡县位于华北平原的中西部,是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改道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受黄河作用的深刻影响,地貌、土壤、水文等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区域内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本区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是河南省重要的粮棉产地,长期的农业生产建设和高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随着乡镇企业、交通事业和建筑事业等蓬勃兴起,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单位耕地面积上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增加,由此产生的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使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林业活动,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使用,以及其他活动等是新乡县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
卢鹤立刘桂芳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回顾、分析评价,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评价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在分析可持续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通过"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压力-状态-响应"、"结构-功能-效益"等模式构建。结论学术界虽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在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否能真正体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值得探讨。
刘桂芳卢鹤立
1961~2005年来青藏高原主要气候因子的基本特征被引量:44
2010年
基于69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5年来的主要气候因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5年的45年间,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其倾向率为0.265℃/10a,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变暖趋势明显,春季变暖趋势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升高有加速的趋势。近45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8.21 mm/10a。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增加趋势远远大于冬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存在一定的周期性,32个站表现出短周期特性,为2~4年左右;11个站表现出中周期特性,为5~8年;6个站表现出长周期特性,均大于10年。1961~2005年间,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气候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暖湿化站点占总数的67%。
刘桂芳卢鹤立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因子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净初级生产力(NPP)模型研究回顾,为全球陆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等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把生产力模型大致归为3类,分别阐述其研究进展。结果气候相关模型通过对气候因子与植物干物质生产的相关性分析来估算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以气候、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为输入变量,主要模拟碳、水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基于遥感资料的模型基于植被指数与冠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到吸收光合有效辐射,进而建立大尺度的卫星观测与生物生产力的关系。结论无论应用哪种生产力模型,都受到较多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应用模型计算净初级生产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卢鹤立刘桂芳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