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2WWC013)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成才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代文
  • 4篇文学
  • 3篇文学研究
  • 2篇当代文学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日本学者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现代文学研究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性暴力
  • 1篇知识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三个维度
  • 1篇批判性
  • 1篇维度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认同

机构

  • 5篇南通大学

作者

  • 5篇刘成才

传媒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主体建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命运——论藤井省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维度被引量:1
2016年
藤井省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三个重要维度:一是置身于中国及东亚思想史发展中考察文学参与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叙事过程,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如何以独特现代特质成为东亚共有文化遗产;二是把中国当代文学理解为借鉴超越传统文学并深入影响日本读者的日常生活,参与日本思想界的精神建构,体现了亚洲叙说的广度和深度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重要性不断上升;三是以主体与身份认同为契机建构"华语文学圈",寻求东亚在现代世界中的文化身份与存在方式。藤井省三试图以文学力量推动整个东亚面临共同命运的努力,体现了学者的学术责任与学术担当,更是对人类共同体命运的深切思考与人文关照。
刘成才
关键词:文化认同
知识、方法与中国主体重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批判被引量:2
2015年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表征,被现代性叙事收编成为一种知识,为其提供合法性叙述。在民族潜意识建构下,后现代主义被搁置批判性,并以之为方法建构欠发达的后现代主义,成为重构中国主体的注解性材料。新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述暗合,成为一种国家装置。只有超越后现代主义,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和尊严,重建文学与当代中国的批判性精神关联。
刘成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知识
日本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批判性主体构建被引量:1
2013年
日本学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作为方法的中国",通过异质文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完成了日本的自我否定,中国获得了对日本的否定性价值,真正的日本得以重新确认。日本学者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知识分子在革命时代的命运与文学在革命时代的可能性,探索亚洲/东亚的现代化道路成为重要的方法论。中国当代文学要改变充当阐释中国的注脚与材料的尴尬处境,成为当代思想与理论的核心,必须对上述问题作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阐释,进而重建批判性研究主体。
刘成才
关键词:日本学者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论坂井洋史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15年
坂井洋史从巴金研究入手,以安那其主义为出发点,贯通20世纪中国文学,警惕现代性暴力对人的精神伤害,以期建立与暴力性坚定抗衡的文学史研究主体,进而奠定中日知识分子对话基础,促进中日文化与文学交流与对话。
刘成才
“文学中国”、亚洲叙事与想象性阅读:日本学者的莫言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日本学者认为莫言文学表现了20世纪中国巨大历史变迁中人的顽强生命力,从中可以把握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灵魂。莫言研究是他们想象与阅读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他们把莫言既借鉴又超越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看作中国当代文学的前进方向和当代中国通过亚洲走向世界的象征,把莫言的成功看作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性的彰显和亚洲叙说的广度和深度的体现,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重要性不断提升的结果。日本学者的莫言研究为日本看待中国及中日关系改善提供了新视野,也为构建现代亚洲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刘成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