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IAP09314)

作品数:14 被引量:125H指数:7
相关作者:周筠珺李哲瞿婞孙凌杨静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6篇地闪
  • 5篇雷暴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数值模拟研究
  • 3篇强对流
  • 3篇雷电
  • 3篇雷电活动
  • 3篇降水
  • 3篇值模拟
  • 2篇地闪活动
  • 2篇闪电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象
  • 2篇TRMM
  • 1篇地面温度
  • 1篇电荷结构
  • 1篇预警预报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机构

  • 15篇成都信息工程...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西藏自治区气...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沈阳区域气候...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4篇周筠珺
  • 4篇瞿婞
  • 4篇李哲
  • 4篇孙凌
  • 3篇杨静
  • 3篇邓德文
  • 3篇赵鹏国
  • 3篇刘畅
  • 2篇孙战奇
  • 2篇胡初阳
  • 2篇王延东
  • 2篇苏科学
  • 2篇李展
  • 1篇顾正强
  • 1篇郭在华
  • 1篇冯桂力
  • 1篇胡荣
  • 1篇曾定勇

传媒

  • 4篇气象科学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高压电器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第26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的活动特征,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光学瞬变探测器(OTD)和闪电成像传感器(LIS)所取得的资料,通过不同尺度的时空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由于西南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地形及下垫面性质差异较大,使得这一地区雷电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其中在青藏高原南侧分布得最多,其次是在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边缘和在四川盆地及邻近的城市群内也是雷电的多发区;雷电的年平均日变化特征在这些地区基本一致,但雷电数峰值出现的时段随纬度减小有逐渐后延的趋势;雷电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雷电的年际变化基本上为准3a的周期,且受ElNi灳o和LaNi灳a等气候异常事件的影响较大;雷电涛动响应指数(SOFI)可以较好地指示雷电的异常变化。ElNi灳o年雷电数距平在北纬31°以北、东经106°以西为负距平区域,其它的则为正距平区域;而LaNi灳a年雷电数距平特征则恰好与ElNi灳o年的相反。研究表明,OTD和LIS资料对于区域雷电气候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周筠珺孙凌杨静胡初阳
关键词:雷电活动
两次雷暴的地闪及降水宏微观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用地闪及TRMM卫星等资料,分析四川两次长生命期雷暴的地闪及降水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在"副高边缘效应"及高空槽的影响下,两次雷暴均主要发生于夜间的川西高原以东地区,且主要以多单体系统及单体的形式出现。宏观上,雷暴系统或单体中心区地闪频数峰值提前或同步于降水量峰值出现;而于雷暴系统或单体边缘区地闪频数峰值则易滞后于降水量峰值。雷暴微物理结构上看,两次过程中的双单体或单体雷暴基本可等效为双极性电荷结构,负地闪放电主要源于雷暴系统中较低的云水及可降水强中心区域,而正地闪放电则源于较高的云冰强中心的边缘处。雷暴中正、负地闪的比率分别与云冰及云水区域距离地面的位置有着直接的联系。
周筠珺瞿婞李展李哲胡初阳
关键词:雷暴地闪降水TRMM
全球雷电活动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1年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圈中伴随雷暴天气出现的一种瞬时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雷电活动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通讯等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是关于近年来全球雷电专家对雷电活动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主要是对雷电活动的探测手段、全球雷电活动特征、各种天气背景条件下(台风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等)雷电活动特征、雷电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尽量完整及时的呈现出学界对雷电活动的最新研究进展。
邓德文周筠珺
关键词:雷电气候变化MCSTRMM
雷暴微物理过程对电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在一维时变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对流降水试验合作计划(CCOPE)和夏季雷暴放电与降水研究(STEPS)一次雷暴的实测探空资料进行了初步模拟,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软雹垂直通量、地面温度和反转温度对雷暴云起电放电过程的影响。模式考虑的冰晶生成机制为Fletcher和H—M冰晶生成机制。对比CCOPE和STEPS雷暴个例的模拟与观测结果,发现垂直电场正负极大值出现的位置与实测结果较接近,但电场极值差异较大,模拟结果明显大于实测结果。敏感性试验表明,当软雹垂直通量增加时,雷暴云首次放电时间降低,而单位时间内发生闪电的次数(闪频)随之增大。当地面温度较高时,雷暴云中负电荷的垂直厚度较小,雷暴云的正、负电荷最大密度较大。当反转温度较低时,冰晶所带负电荷的垂直范围较大。在敏感性试验中,当模式中地面温度为32℃,反转温度<-26℃时,雷暴云出现反极性电荷结构。该模式能较直观地模拟雷暴发展过程中的电荷结构和电场时空分布等。
赵鹏国周筠珺邓德文刘畅
关键词:地面温度电荷结构
闪电资料在中尺度WRF模式中同化方法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强对流天气中雷电活动与对流性降水之间的统计关系,将闪电资料反演成降水资料,通过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将地闪资料同化入中尺度WRF模式中,并对四川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经过同化的初始场能有效改善初始时刻强对流系统雨带结构,使得模式的初始场较好反应出大气的真实状态,并对暴雨的预报有正面影响。而在其短时模拟效果中,闪电资料的同化更好地模拟出川东北地区的降水过程,雨区的中心位置和强度都得到明显改善,改善了WRF模式在四川地区对强对流天气的模拟能力。
王延东周筠珺王喜阳孙战奇顾正强
关键词:WRF闪电四维变分同化强对流
雷暴持续时间与地闪活动的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根据2007—2008年6—8月湖南地区地闪定位、天气背景及探空资料,利用天气学分型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夏季雷暴的天气背景、持续时间以及雷暴过程中地闪的活动进行分析,定义的地闪频数指数(Icgf)可以较好地区分地闪活动等级;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雷暴持续时间及地闪频数指数的预报方程,且均通过的信度检验,并进一步提出了各地闪活动等级预报的诊断指标。
孙凌周筠珺郭在华
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地闪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地闪密度在"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依次形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其最大值超过了1000次/格点,而年平均正地闪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甘孜州南部的稻城县,其值则超过了50次/格点。在地闪发生的主要季节总地闪频数随纬度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北纬30°附近,这与Hadley与Ferrel环流在北纬30°附近形成的下沉气流有关。各年逐月的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分布基本均呈"V"型。在川西高原以东区域的地闪日变化中夜间有两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出现,而在川西高原地区只有午后出现一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各雷暴过程中,在冰雹直径3~10mm的区间内,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变化与冰雹直径呈正比;最大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30%,与22mm的冰雹直径相对应;16.98%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与10mm的冰雹直径对应,其出现的概率最大超过了37%。
刘畅赵鹏国周筠珺胡荣瞿婞
关键词:地闪
基于Google Earth的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将天气过程中的雷电、红外云图、MICAPS高空图以及TMPA降水资料,通过编写KML/KMZ文件,建立了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该系统平台的建立,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动态地再现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此平台将有利于灾害性天气成灾过程和物理机制的研究。
周筠珺李展瞿婞李哲
关键词:GOOGLEEARTH地闪
地闪资料反演山东雷暴天气降水的适用性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利用山东雷暴天气中地面定位系统地闪及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雷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地及丘陵地区发生的地闪多于平原地区,危害较强的正地闪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东西南及中南部地区。地闪与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对应性;特别是在鲁西南和鲁西北平原地区地闪与降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这些区域可以利用地闪资料反演雷暴天气中的降水。
周筠珺曾定勇冯桂力杨静
关键词:雷暴地闪降水
沿海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闪电活动及降水结构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闪电成像仪等探测数据,研究了2010年8月5日发生在江苏北部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降水结构和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CS在发展阶段,对流云降水面积与层状云降水区相当;在减弱阶段,层状云降水区面积远大于对流云降水区。MCS的生命史中,大部分闪电发生在对流云区,仅有少数闪电发生在层状云区,在减弱阶段闪电多发生在对流云和层云的过渡区中。发生闪电的层云和对流云降水垂直廓线表明:在MCS的发展成熟和减弱中在4km高度,层云降水率都达到最大值;在对流云降水区中发生闪电主要与对流云上空含丰富的冰相粒子和对流云发展厚度(顶高达17km)有关。研究还表明闪电数目最大值一般回波强度在35~45dBz之间,并非回波越强闪电越多。闪电主要发生在40-50dBz之间,且明显向强回波区趋近,这对我们利用雷达回波预警闪电落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孙战奇周筠珺冯桂力苏科学王延东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闪电降水结构雷达反射率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