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418) 作品数:48 被引量:2,515 H指数:27 相关作者: 朱教君 曾德慧 康宏樟 汪思龙 许美玲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与经营方式的构建 被引量:3 2005年 针对我国当前农田防护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这一新思想,将经营过程界定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并建立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调控与空间尺度上的适应性管理基础上,拓展了以往仅对农田防护阶段性经营的局限,对整个生命周期内林带结构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冀晓燕 范志平 刘大勇 余新晓关键词:农田防护林 生长发育阶段 管理基础 生命周期 适应性 林带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 被引量:44 2007年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特征,从森林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条件的系列试验,探讨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障碍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土壤的干旱胁迫使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天然下种的种子很少有萌发的机会,尤其是在春季;(2)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季节(秋季),樟子松种子能够萌发,但萌发产生的更新幼苗数量极少,即便这些更新幼苗得以存活,但由于沙地表层(0~5cm)与樟子松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几乎不能存活而导致幼苗根系无法形成菌根,从而致使存活的樟子松幼苗抗旱、抗病能力非常弱,不能越冬,即不能更新。 朱教君 康宏樟 许美玲关键词:沙地 樟子松 人工林 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比叶面积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33 2009年 通过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15%透光、30%透光、60%透光、全光)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波罗)的比叶面积,探讨了不同树种对光照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比叶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之间差异显著(P<0.001),指示不同功能型树种存在不同的生存策略;随着光照强度降低,所有树种比叶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弱光照(15%)和低光照(30%)相对于全光和中光照(60%)差异显著(P<0.05);不同树种比叶面积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且变化最显著的光照区域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红松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幅不同,4年生幼苗对光照响应则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树种均能通过改变叶形态来适应光照条件的变化,在低光条件下通过增加单位质量叶面积,提高叶片光捕获能力;但各树种对光照强度变化的不同响应则表明树种之间不同的光适应机制,这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树种的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年龄较小的幼苗对光照的强响应指示其在植物更新过程中叶片水平上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李明财 朱教君 孙一荣关键词:次生林 比叶面积 光照条件 光适应 水分胁迫对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幼苗存活与光合特性影响 被引量:120 2005年 樟子松以其抗寒、抗旱和速生性,自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引种用于固沙造林试验成功以来,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造林的首选树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原因可能有病虫害、地理位置、水分条件、营林技术等,但其中水分条件应该是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提早衰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以1~5年生樟子松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处理法对苗木进行水分胁迫试验,观测水分胁迫条件下樟子松苗木成活与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樟子松苗木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随苗龄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1~5年生苗木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均在1.5%~1.8%之间.4种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对照、20%、30%和40%田间持水量)对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轻度胁迫(40%田间持水量)时对光合特性的各个指标影响不大;随胁迫程度加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逐渐降低;导致樟子松苗木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应是气孔因素,即在水分胁迫下,气孔的开张度减小,导致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下降,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另外,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当其供应不足时,也直接导致光合速率的降低.2年生、4年生的樟子松幼苗在相同的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各生理指标比较接近,即生理指标与苗龄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区别.樟子松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在较重度胁迫(20%田间持水量,3.5%)条件下没有降低,而在轻度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有升高趋势;表明樟子松在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具有忍耐一定干旱胁迫的能力.综合研究表明:樟子松只有在极度水分胁迫时(土壤含水率接近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值:对于1~5年生苗木约为1.7%)才会出现死亡,这对研究水分与樟子松人工林衰� 朱教君 康宏樟 李智辉 王国臣 张日升关键词:水分胁迫 沙地 樟子松 水分利用率 农田防护林多样性结构配置方式研究 被引量:16 2004年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面积农田林网杨树与其它树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混交型构架,建立了各种混交林带.试验得出杨榆、杨柳混交的"对称式行混"(U P P U和S P P S)形式较佳,结构较合理;运用"边行效应原理"营造的林带,通过不同株行距试验对比,内行距为3m的林带树木胸径生长分化程度弱于内行距为2 4m的林带,而内行距为2m的林带树木胸径生长分化较为严重. 范志平 宋轩 孔正红 曾德慧 关文彬 姜凤岐 林鹤鸣关键词:农田防护林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应用电导率法,对不同密度和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分内土壤盐分总量和各种阳离子含量进行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各标准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含量都很小,且在7~9月变化幅度较小,波动范围在5%~27%之间;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其它层次土壤盐分含量季节变化各标准地间差异很大。各标准地土壤剖面盐分垂直变化幅度均不大,但在整个观测季节基本表现出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中K^+含量很低,变化幅度小;土壤中其它阳离子的含量及变化趋势与K^+相似。因此,综合可以推断,在目前密度和年龄条件下,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盐分总量及其各阳离子与林分密度和年龄几乎无关;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与土壤盐分没有直接的关系。 徐大勇 康宏樟 裘秀群 王科 郭晓敏 张金鑫关键词:沙地樟子松 人工林 土壤盐分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转化的根际效应 被引量:22 2006年 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龄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含量和酸性磷酸单酯酶(AP)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樟子松根系活动显著地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质的C/P比,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和AP活性,促进了有机磷的可利用性与矿化;显著地降低了土壤pH值,促进了Ca-P的溶解;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促进了有机磷和Ca-P向Fe-P、Al-P的转化.与AP活性的根际效应相反,随林龄增加,樟子松对各形态磷素的根际效应逐渐增强,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各形态磷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逐渐下降,而活性磷含量升高.为了保持土壤有机磷库和磷素的持续供应,必须对地被物予以保护. 赵琼 曾德慧 于占源 邓斌 范志平关键词:樟子松人工林 根际效应 磷素有效性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101 2006年 研究了湖南会同红黄壤区杉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杉木人工林取代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和杉木连栽后,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土壤严重退化.在0~10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为800.5和84.5mg·kg^-1,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1.90和1.03倍、第2代杉木林的2.16和1.27倍;在10~20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为475.4和63.3mg·kg^-1,分别是第1代杉木纯林的1.86、1.60倍和第2代杉木林的2.11和1.76倍.在0~10cm和10~20cm土层内,杉木人工林取代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栽植代数增加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人工杉木林林分组成单一,其凋落物分解慢、归还养分数量少;炼山等造成的表土流失是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库退化的重要原因.土壤微生物碳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氮与土壤养分含量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何友军 王清奎 汪思龙 于小军关键词:杉木人工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肥力 不同温度条件下杉木、桤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7 2007年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9℃、14℃、24℃和28℃)条件下桤木、杉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细根的分解率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细根分解率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实验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产生影响.3个树种细根分解使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对照;培养中期以及中等培养温度条件下细根分解对应着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细根分解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无显著影响. 刘艳 汪思龙 王晓伟 于小军 杨跃军关键词:细根 微生物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毛竹(Phyllostachy pubescen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79 2007年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竹鞭、竹枝、竹叶、竹干、竹蔸、竹根,但是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与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林地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0.746%~2.390%,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和碳贮量最高。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6.34tC·hm-2和150.19tC·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其中,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83.92%,乔木层占15.3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38%和0.32%;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70%和2.28%。另外,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从植被年固定碳量来看,毛竹林为9.94tC·hm-2·a-1,相当于年固定CO2量为36.44tCO2·hm-2·a-1,是杉木林的1.39倍。 肖复明 范少辉 汪思龙 熊彩云 张池 刘素萍 张剑关键词:毛竹林 杉木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