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860011)
- 作品数:6 被引量:62H指数:5
- 相关作者:黄顺铭李红涛李妍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长江韬奋奖中社会承认的机会结构——基于2007—2014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文化奖项是一种社会承认的方式。本文以最近六届最高新闻人物奖——长江韬奋奖的参评者和获奖者作为样本,对不同层次的媒体在荣誉机会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并分析了评选结果的预测因素。本文并未得出一个全国性媒体较之于地方性媒体拥有显著优势的简单结论。与此同时,在整体样本中,只有代表作获奖类型和代表作奖项等级是评选结果的显著的预测变量,不过它们也只能解释因变量的全部变差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针对这一研究发现,本文给出了两个替代性的解释。
- 黄顺铭李妍
- 关键词:社会承认新闻奖长江韬奋奖
- 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被引量:26
- 2015年
- 记者节对于新闻社群是一个仪式性和周期性的"热点时刻"。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十二份报纸在2000-2014年间的记者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闻界如何将"历史"整合到关乎"当下"的专业话语之中。与"关键事件"或纪念场景不同,记者节的"记忆工作"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折射出新闻界深层的历史意识与集体记忆。我们发现,新闻界借助"常识知识"将自身的处境"历史化",它们建构出记者节的"开端"神话,从"断裂"的历史中清理出"延续的"传统,并重塑"角色模范"的当代意义。
- 李红涛黄顺铭
- 关键词:记者节历史书写集体记忆
- 美国新闻精英之集体“素描”——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社会学特征(1917-1998)被引量:7
- 2015年
-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在美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精英群体。本文利用《普利策奖得主名人录》一书提供的丰富的传记信息,对于1917-1998年间600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社会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奖是一个由男性所统治的职业荣誉场域;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在出生地和工作机构上的分布很不均衡;25至54岁这三十年是美国新闻从业者获取普利策新闻奖的黄金时期;约五分之一的美国籍获奖者曾就读于常春藤盟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别于美国新闻从业者总体。
- 黄顺铭
- 关键词:地理分布教育获得
- 制造职业荣誉的象征:中国官方新闻奖的制度实践(1980-2013)被引量:12
- 2014年
- 本文采取一种整合性的视角,把官方新闻奖同时视为一项关乎社会控制、文化祝圣和社会承认的项目,并运用田野数据和统计数据回答了制度演进过程、规则系统和评委的社会来源及其把关实践等研究问题。官方新闻奖始终按照一种国家支配模式在运行,即由扮演党和国家的代理者角色的专业组织来具体组织实施新闻奖的生产。双重赞助制度、推荐单位制度和挂钩制度一起构成了基本的规则系统,它们各有其社会控制功能。官方新闻奖一直有着稳定的评委来源,评委们的荣誉把关实践微妙而复杂。
- 黄顺铭
- 关键词:职业荣誉制度化
- 国际新闻的驯化--“马航事件”的跨国比较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新闻驯化"是指新闻从业者在建构国际新闻事件时试图利用某些方式,以便使新闻报道与本国受众的历史、文化、政治与社会等方面建立起某些意义上的联系。在中国大陆,新闻驯化的理论视角长期为研究者们所忽视。"马航事件"发生后备受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关注,提供了一个检视新闻媒体如何驯化外国新闻的典型案例。根据一组"驯化变量",我们对一个由《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所构成的研究样本(N=293)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系统地比较三家报纸在驯化性新闻的比例、驯化程度、对几类行动者的提及率以及话语引用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细致展现出"马航事件"的新闻驯化面貌。
- 黄顺铭
- 作为一种话语的颁奖辞——对于普利策新闻奖(1917—2014)的个案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普利策新闻奖的嘉奖辞发挥着多重社会功能:提名委员会用提名辞来筛选出少数入围者;普利策奖委员会用颁奖辞来合法化所生产的奖项;颁奖辞有助于新闻从业者形成自己的"诠释社群";在颁奖礼上被当众宣读的颁奖辞发挥着仪式性的功能;嘉奖辞也是一扇展示奖项形象的窗户。尽管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辞短小而简单,但其话语实践却颇为复杂:大多数颁奖辞是创造性而非机械性的,是意见型而非事实型的;共同奖的颁奖辞有两种不同的话语策略;在某件作品或某位参评者是否体现了新闻传统方面,提名委员会和普利策奖委员会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差距。
- 黄顺铭
-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社会功能话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