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4Z246) 作品数:14 被引量:27 H指数:3 相关作者: 刘达 田增民 卢旺盛 贾博 王大明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北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血管介入机器人的血管造影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验证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血管介入机器人主要包括机械推进系统和图像导航系统两部分,采用主辅结构.外科医生处于主站点位置,发送控制指令到处于辅位置的机器人,机器人将指令转化为导管动作.在玻璃模型预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外科医牛通过远程控制血管介入机器人,将导管插入到预定的目标,最后评测导管定位误差及手术时间.结果 玻璃检测血管模型预实验中,在机器人的操纵下,造影导管可以进入一个任意分支血管模型,导管定位误差〈1 mm.在10只成年犬上成功进行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犬的肾动脉与椎动脉造影均顺利进行,无手术并发症,实验平均用时35 min,医生未暴露在射线下.结论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安全和可行的,可实现导管的医生远程操作,基本上满足血管造影的要求. 田增民 卢旺盛 王大明 刘达 张大鹏 李志超 贾博关键词:机器人 动物实验 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分别评估病儿术前、术后1周和3月的运动功能,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T复查显示:所有病儿毁损范围覆盖预定靶点。术后穿刺道少量出血1例,轻度发热1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月GMFM-88评分分别为(49.9±23.5)、(52.6±24.0)、(63.8±22.4)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8.2%,运动功能平均改善率为24.1%。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安全可靠,对改善病儿的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田增民 吕彬 惠瑞 刘钰鹏 宋丽 徐莉莉 刘清 李红玉 齐岩 王川关键词:脑性瘫痪 痉挛型 立体定位技术 儿童 喉罩置入麻醉在脑瘫病儿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观察喉罩置入麻醉在脑瘫病儿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60例行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的脑瘫病儿分为两组:气管内插管麻醉组(气管插管组)与喉罩置入麻醉组(喉罩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术前麻醉时间、术后复苏时间、术后躁动评分及手术医师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气管插管组比较,喉罩组术前麻醉时间无明显延长(P>0.05);而两组术后复苏时间、术后躁动评分、手术医师满意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置入麻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适用于脑瘫病儿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 钱江 尹丰 任军 马献昆 翟慧华 田增民关键词:脑性瘫痪 气管插管 喉罩 第二代血管造影机器人的血管造影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验证第二代血管造影机器人(VIR-2型)系统应用于血管造影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第二代血管造影机器人(VIR-2型)主要包括机构推进主从系统、三维图像导航系统和导管末端力反馈3个部分,对导管操作可实现自动控制及三维图像导航下运行,同时实时整合力反馈信息。实验进行体外血管模型预试验及狗的脑血管造影,外科医生通过远程控制血管造影机器人,将导管插入到预定的目标,最后评测导管定位误差及手术时间。结果体外预试验血管模型内推进导管实验过程顺利,造影导管可以进入任意分支血管,导管定位误差〈1mm;动物脑血管造影术顺利,一次操作成功率为100%,整个实验过程分别用时26和30min,较VIR-1型血管造影机器人有轻微提高,工作人员在DSA机下暴露时间为0min。导管末端力觉传感器可将阻力显示给操作者,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无手术并发症。结论VIR-2型血管造影机器人系统是安全和可行的,可实现导管的远程操作和血管造影,主从系统符合传统操作特点,三维图像导航可指引手术顺利进行,导管末端力反馈提供远端导管实时的力觉信息,为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田增民 卢旺盛 刘达 王大明 郭书祥 徐武夷 贾博 赵德鹏 刘博 高宝丰关键词:机器人 脑血管造影 动物实验 立体定向手术导航机械臂注油方式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介绍了机器人关节锁紧机构的发展现状,以及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导航机械臂的作用。液压锁紧机构依靠摩擦环与关节端面的摩擦力锁紧,锁紧力由液体系统提供,操作简便灵活,但液压系统易发生泄漏,影响机械臂的负载能力和使用安全。针对液压锁紧系统注油方式泄露的不足,设计了一种新型注油机构,阐述了新型注油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对其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导航机械臂的新型注油机构很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部快速注油方法。 熊永钊 曹彤 刘达 赵德朋医用机器人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医用机器人应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技术可行性.方法 将自主研发的医用机器人应用于玻璃血管模型和狗血管介入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顺利,系统运动无故障,动物实验无手术并发症,手术用时50 min.结论 本医用机器人可基本满足脑血管造影要求,为进一步开展颅内血管介入手术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田增民 徐武夷 卢旺盛 刘达 王大明 贾博 李志超 张大鹏关键词:机器人 血管外科手术 人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功能损害疾病 2012年 脑功能损害性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外伤性疾病,均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治疗不能阻止病情进展,远期疗效往往欠佳,因此,人们提出了干细胞治疗。随着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深入,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和功能逐渐被认识。很多文献报道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这些疾病的神经功能障碍。所以,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治疗此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 田增民 任文庆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生物学特征 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9月应用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36例伴有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Gesell发育商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估疗效。结果术后复查CT显示毁损范围均覆盖预定靶点,无颅内出血。术前Gesell/GMFM-88评分分别为126.5(71~236.3)分/65.1(41.2~87.4)分,术后1周分别为129(76.3~241.5)分/76.5(42.1~91.4)分,术后6月分别为132(75.8~223.8)分/76.6(42.8~93.8)分。术后1周、6个月Gesell/GMFM-88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安全、可靠,除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外,对精神障碍的改善也具有积极意义。 惠瑞 吕彬 刘钰鹏 王川 刘清 李红玉 徐莉莉 田增民关键词:脑性瘫痪 儿童 内囊前肢毁损术 基于视觉模型的C形臂投影图像快速校正方法 2010年 针对普通C形臂投影图像失真影响计算机辅助手术的精度和传统校正方法费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摄像机视觉模型的方法来快速校正C形臂X射线投影失真图像。该方法通过分析C形臂X射线投影图像失真的来源和类型,把C形臂系统标定和投影失真图像校正融为一体,再利用视觉模型的Tsai法对其进行标定获取畸变参数,然后利用畸变参数对失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实验结果表明,在放射源到探测器的距离为120cm时,最大误差为8.8个像素,放射源到探测器的距离为121cm时,最大误差为9.1个像素。放射源到探测器的距离变化18mm时,标定获得放射源到探测器的距离变化值为18.11mm,相差0.11mm,并且在不同姿态时C形臂投影失真图像校正结果具有稳定性。该方法的优点是减小了建立理想图像带来的误差,而且步骤简单,容易在线使用。 吕绍杰 孟偲 周付根 刘博 周晓君关键词:C形臂 视觉模型 基于外摩擦的医疗机器人关节锁紧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09年 分析了目前机器人锁紧机构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医疗机器人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产生的机理,阐述了机器人关节锁紧的影响因素.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及分析,确定了影响机器人关节锁紧能力的主要因素,获得了机器人关节锁紧能力与活塞尺寸、内腔尺寸、摩擦环材料和尺寸及液压油粘度等影响因素的基本关系. 王洪建 曹彤 刘达 唐粲关键词:医疗机器人 液压 摩擦材料 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