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9140C6601010901)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李赣罗文华陈虎翅银陈杨江荣更多>>
相关机构: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篇密度泛函
  • 3篇密度泛函理论
  • 3篇泛函
  • 3篇泛函理论
  • 3篇CO
  • 3篇U
  • 2篇动力学
  • 2篇
  • 1篇动力学性质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吸附量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金属
  • 1篇金属铀
  • 1篇反应活性
  • 1篇分子
  • 1篇O2分子
  • 1篇PVT
  • 1篇
  • 1篇O

机构

  • 5篇表面物理与化...
  • 4篇中国工程物理...

作者

  • 5篇李赣
  • 4篇罗文华
  • 3篇陈虎翅
  • 2篇银陈
  • 1篇张志
  • 1篇汪小琳
  • 1篇杨江荣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核化学与放射...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O_2在α-U(001)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计算了O2在α-U(001)表面吸附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并对H2、O2的吸附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O2分子在α-U(001)面上呈强解离化学吸附,吸附能为9.54~10.22eV,O-O距离较大的D+D-II构型最为稳定;吸附后表层U原子向上迁移,同时伴随着褶皱的产生;解离O原子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离子键合,伴随着较弱的源于U5f/6d-O2p轨道杂化的共价键合;O原子的扩散能垒小于0.3eV,易于在U表面扩散迁移;O2分子在U表面的吸附强度较H2分子要大得多,对U表面结构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李赣罗文华陈虎翅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O2分子
N_2,CO_2,O_2与铀初期反应动力学研究
2011年
采用微压PVT方法测定了323K下N2、CO2和O2在清洁铀表面的饱和吸附量及反应概率,对比分析了3种活性气体的反应活性及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N2、CO2和O2同呈吸附量(覆盖度)趋近一个极大值,反应概率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反应活性强弱关系为O2>CO2>N2,饱和吸附量关系为NO2≈2.4NCO2≈7NN2。气体与铀的初期反应动力学进程依赖于表面产物层组成和厚度对分子解离和粒子扩散过程的影响,铀氮化物和铀碳化物(或含氧碳化物)较铀氧化物对气体反应动力学进程具有更强的阻抑效应。
李赣银陈罗文华汪小琳
关键词:反应活性动力学性质
氧在金属铀表面的初期动力学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获得氧与铀初期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实验利用表面吸附分析系统,采用微压PVT方法研究了O2在清洁铀表面的初期吸附反应行为,测量了饱和吸附量和反应概率。结果表明,氧的吸附量趋近一个极大值,约4.3×1015/cm2,粘附概率起初随吸附量增加缓慢减少;氧在清洁铀表面迅速解离,与表面铀原子反应生成氧化物,氧离子扩散通过氧化物层,继续与界面处的铀原子发生反应;气体初期反应动力学进程依赖于表面反应产物的组成和厚度变化对分子解离和离子扩散过程的影响。
银陈李赣张志杨江荣
关键词:PVT吸附量动力学
CO在α-U(001)表面的吸附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计算了CO在α-U(001)表面的吸附、解离和扩散.结果表明:CO分子以CU3OU2构型化学吸附在α-U(001)表面,吸附能为1.78-1.99eV;吸附后表层U原子向上迁移,伴随着褶皱的产生;CO分子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是U原子的电子向CO分子最低空轨道2π*转移,以及CO2π*/5σ/1π-U6d轨道间杂化而生成新的化学键;CO解离吸附较分子吸附在能量上更为有利,h1(C)+h2(O)和h1(C)+h1(O)(h:空位)解离态吸附能分别为2.71和3.08eV;近邻三重穴位之间C、O原子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57和0.14eV,预示O原子较C原子更易在U(001)表面扩散迁移.
李赣罗文华陈虎翅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CO
CO_2在α-U(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0.25ML覆盖度下CO_2在α-U(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得到了CO_2的稳定吸附构型和吸附能,确定了CO_2的解离过渡态和解离能垒,探讨了CO_2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本质.结果表明CO_2趋向以C(O)-U多键结合方式在α-U(001)面发生强化学吸附,吸附能为1.24-1.67 eV;C-O键的活化程度依赖于表面电子向CO_2发生转移的程度.CO_2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于U原子电子向CO_2最低空轨道(LUMO)2π_u转移,以及CO_2π_u/1π_g/3σ_u-U 6d轨道间杂化而生成新的化学键.以形成3个C-U键和6个O-U键模式在穴位1和穴位2上发生吸附的CO_2(H1-C_3O_6和H2-C_3O_6)的解离吸附能分别为3.15和3.13 eV,解离能垒分别为0.26和0.36 eV,预示着吸附CO_2分于易于解离形成CO分子和O原子.
李赣罗文华陈虎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