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2580)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叶贤林张红郑欣曾劲峰李彤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市血液中心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献血
  • 3篇献血者
  • 2篇NAT
  • 2篇HBSAG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筛查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疫苗
  • 1篇乙肝疫苗免疫
  • 1篇疫苗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酶联
  • 1篇酶联免疫
  • 1篇抗-HBS
  • 1篇检出
  • 1篇检出率
  • 1篇分子
  • 1篇分子生物
  • 1篇分子生物学

机构

  • 3篇深圳市血液中...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叶贤林
  • 2篇曾劲峰
  • 2篇张红
  • 2篇郑欣
  • 1篇邬林枫
  • 1篇曾雪珍
  • 1篇朱为刚
  • 1篇熊文
  • 1篇曾健强
  • 1篇马兰
  • 1篇李彤
  • 1篇张耿

传媒

  • 2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深圳地区2003-2012年献血者HBsAg/NAT检测结果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3-2012年期间献血者HBV感染的流行走势情况。方法所有献血者血样均使用进口与国产酶联免疫试剂,以及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方法筛查HBsAg和HBV DNA,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献血者感染HBV的流行趋势。结果深圳地区2003-2012年采血量稳步增长,HBsAg阳性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HBsAg+/NAT+与HBsAg+/NAT-检出率结果相当(1.2∶1);献血者中HBsAg-/HBV DNA+阳性率呈升高趋势。不同年龄组献血者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与NAT方法为重要的互补检测手段,能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升高态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曾健强郑欣曾劲峰叶贤林马兰张耿
关键词:献血者酶联免疫NATHBSAG检出率
献血者血液筛查HBsAg ELISA与NAT结果不一致标本的检测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乙肝筛查HBs Ag ELISA与NAT检测结果不一致情况,对相应的标本进行补充试验分析,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6年11月深圳市血液中心的无偿献血者HBs Ag ELISA(+)/NAT(-); ELISA(-)/NAT(+); ELISA(-)/NAT(可疑)标本(NAT初筛反应性,鉴别试验阴性) 3组标本进行研究。所有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采用病毒核酸大容量提取,应用巢式PCR扩增BCP/PC和S区以及采用实时定量PCR(q PCR)进行病毒载量的测定,对获得的病毒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在30 875份献血者标本中共收集HBs Ag(+)/NAT(-)标本66个(0. 21%),HBs Ag(-)/NAT(+)标本43个(0. 14%),HBs Ag(-)/NAT(可疑)标本61个(0. 20%),3组标本的血清标志物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 05)。经电化学发光方法,巢式PCR和q PCR方法检测,HBs Ag(+)/NAT(-)中19. 7%(13/66)确证阳性,HBs Ag(-)/NAT(+)中97. 7%(42/43)个确证阳性,HBs Ag(-)/NAT(可疑)中55. 7%(34/61)确证为阳性。共有66例隐匿性乙肝感染(OBI)检出,占总人数0. 21%。28个可分型的献血者标本中,B型22个(78. 6%),C型5个(17. 9%),I型1个。结论应提高HBs Ag ELISA检测的特异性,有必要使用更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NAT方法,以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
张红杨真一李彤李然邬林枫曾雪珍叶贤林
关键词:血液筛查OBI
乙肝疫苗免疫献血者人群HB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献血者人群中HB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HBsAg+/抗.HBs+发生机制。方法从13504(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收集HBsAg+/HBVDNA+者58例,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获得其中35例Pre—S/S基因片段并测序、基因分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58例阳性标本的病毒载量,通过咨询随访,确认其中的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抗-HBs+/抗-HBc+者,并与对应基因型的HBsAg+/抗。HBs-/抗HBc+毒株Pre—S/S序列比对,分析其变异特征。结果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检出率为0.43%(58/13504),HBV感染率约为1.90%(26/13707);35例Pre—S/S区扩增成功的标本基因型B、C构成比分别为42.86%(15/35)、57.14%(20/35),其中5例HBsAg+/抗.HBs+/抗-HBc+标本均为基因曰型,抗-HBs滴度(10.45—88.76)(中位数21.54)mlU/mL,病毒载量为(3.8~5.5)X10’(中位数6.7x10。)IU/mL。HBsAg+/抗一HBs+组除了Pre—S1基因区,Pre.S/S、Pre.S2、S、MHRl、MHR2、a抗原决定簇基因的氨基酸置换率均明显高于HBsAg+/抗HBs一组各区(P〈0.05),以主要亲水1区(MHRl)和Pre.s2区的氨基酸变异率最高(3.11%、4.36%),MHRl区出现少见的N40S、P62L变异,在主要亲水2区(MHR2)有60%(3/5)标本为高度保守,20%(1/5)标本在整个Pre-SIS区没发生变异。未发现a抗原决定簇常见G145R变异。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HBsAg+/抗-HBs+的机制与Pre-S/S区变异,特别是MHRl、Pre.s2区变异增多有重要关联,基因B型的HBVDNA可能在乙肝疫苗免疫压力下更易发生变异而导致抗-HBs与HBsAg不能中和。
朱为刚郑欣叶贤林张红熊文曾劲峰
关键词:乙肝疫苗献血者抗-HBS分子生物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