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932006)
- 作品数:15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规划汪根树杨扬李华张琪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哈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10年
- 王冰汪根树陈规划
-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失血性休克血液灌注组织缺血肝切除术
- 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缺血型胆道损伤15例报告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治疗缺血型胆道损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因缺血型胆道损伤施行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移植受者术前均接受过介入治疗,再次肝移植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个月存活率为67%,1年存活率为60%,3年存活率为53%。截止至2012年3月,有8例存活并返院随诊,存活时间超过5年的5例,其余3例存活时间分别为47个月、58个月、35个月,肝功能及生活情况良好。术后严重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再次肝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治疗缺血型胆道损伤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缺血性胆道损伤,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从供肝切取与保存、胆道重建、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长期随访等等环节加以重视,有利于减少缺血型胆道损伤。
- 张剑文傅斌生张彤陈颖华易述红许赤汪根树李华杨扬陆敏强陈规划
- 关键词:肝移植再移植多器官功能衰竭
- microRNA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
- 2010年
- 汪国营陈规划
- 关键词:MICRORNA免疫应答免疫细胞细胞特异性非编码RNA基因转录
- 小鼠诱导型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
- 2010年
- 目的:探讨在体外诱导型多潜能干细胞(IPS)能否遵循正常肝脏发育途径定向分化为具备良好生理功能的肝细胞。方法:根据正常肝脏体内发育的规律,序贯应用肝脏发育所需的生长因子,设计特色培养基,诱导IPS细胞遵循正常发育途径定向高效分化为肝细胞:首先将IPS细胞定向分化为前层确定性内胚层细胞(ADE),再进一步分化为肝细胞。结果:在本研究中IPS细胞在体外可循正常发育通路定向诱导为肝细胞:先分化为前层内胚层细胞,再继续分化为肝细胞。分化的各时段实时定量RT-PCR检测显示:在mRNA表达的水平,IPS细胞经历了肝细胞在体内从胚胎干细胞的发育过程,内胚层细胞特异性RNA如CXCR4、Sox17和FOXA2在分化的早期明显升高,而早期肝细胞特异性RNA如HNF4和AFP在分化的中期开始升高,肝细胞成熟特异性RNA如白蛋白在分化的晚期才达高峰,同时IPS细胞的未分化标记RNA如OCT4在早期就明显下调。同mRNA表达一致,在分化的第20d,大部分的肝脏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和白蛋白(阳性率80%)。更为重要的是IPS来源肝细胞在体外具有典型成熟肝细胞的功能,能够摄取和释放靛青绿(ICG)并具有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结论:IPS细胞在体外能够遵循正常肝脏发育通路,序贯表达肝脏发育各阶段的特色基因和蛋白,能够高效分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本研究可能为临床终末期肝病进行细胞治疗提供肝细胞。
- 王刚张彤张琪陈规划
- 前入路肝切除及其改良技术的应用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前入路肝切除(anterior approach hepatectomy),是指在游离肝脏前先切开肝实质直达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前方,最后游离肝脏周围韧带从而完成肝切除的技术。近年来,随着肝脏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caritational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 CUSA)等精细断肝器械的应用以及放射影像学肝脏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前入路肝切除技术的应用范围已被大大拓宽。
- 汪国营陈规划
- 关键词:肝切除前入路三维重建技术放射影像学
- 非病毒载体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是通过外源导入与多能性相关的转录因子来诱导体细胞发生重编程从而获得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iPS细胞在疾病的模型建立与机制研究、细胞治疗、药物的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张彤王刚张琪陈规划
- 关键词:多能干细胞非病毒载体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发生IPS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价值
- 2013年
- 目的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汪国营李华张剑汪根树易慧敏易述红姜楠张琪杨扬陈规划
- 关键词:肝移植嗜酸粒细胞增多移植物排斥
- HGF与CTLA-4Ig双基因修饰增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和促增殖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双基因修饰后免疫调节能力的变化及其促进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酶联合消化法提取并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的hUCMSC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Ad5-EGFP,实验组的hUCMSC转染携带HGF和CTLA-Ig双基因的腺病毒Ad5-HGF/CTLA-4Ig。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hUCMSC转染Ad5-EGFP后72 h表达EGFP细胞比率;实验组Ad5-HGF/CTLA-4Ig转染hUCMSC 72 h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同时再次检测hUCMSC免疫表型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GF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TLA4-Ig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双基因修饰后hUC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上清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携带外源基因的腺病毒可有效转染hUCMSC,不影响其干细胞特性和多向分化能力,经HGF/CTLA-4Ig基因修饰hUCMSC可分泌高浓度HGF并高表达CTLA-4Ig,同时能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其上清能明显促进肝细胞增殖。【结论】hUCMSC经HGF/CTLA-4Ig基因修饰后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并能高表达HGF和CTLA-4Ig,其免疫调节及促进肝细胞增殖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肝移植术后存在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刘剑戎杨扬张英才杨卿潘国政台艳陈规划张琪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脐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
- 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 2011年
- 在活体肝移植中,重建肝静脉的通畅回流是保证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手术成功,避免发生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syndrome,SFSS)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epatic venous congestion,HVC)可以有效保护移植肝脏,提高活体肝移植疗效。现对我中心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施行的22例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发生HVC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 易述红易慧敏赵辉李敏如孟炜朱康顺善在波郑荣琴任杰陆敏强陈规划
- 关键词:流出道梗阻肝静脉肝移植术后活体肝移植术小肝综合征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A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7例肝移植术6个月后行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比较迟发性AR组(AR组,24例次)和非迟发性AR组(非AR组,16例次)患者肝穿刺当日或前1d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的最佳截断值,分析其诊断迟发性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AR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非AR组。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分别为0.145×109/L和0.023时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0.333和0.62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和0.813。分别以0.145×109/L和0.023作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升高的截断值,诊断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6和0.88、0.75和0.88。当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85×109/L和比例≥0.03时,诊断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25和1.0、0.50和1.0,所有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85×109/L者的细胞比例均≥0.03。结论肝移植术后6个月,延迟性AR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非延迟性AR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3对诊断迟发性AR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汪国营李华张剑易述红汪根树姜楠李敏如张琪杨扬陈规划
- 关键词:急性排斥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