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10104)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温浩赵晋明李涛张金辉林仁勇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石河子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乌鲁木齐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移植
  • 4篇包虫
  • 4篇包虫病
  • 4篇虫病
  • 3篇棘球蚴
  • 3篇棘球蚴病
  • 2篇排斥
  • 2篇泡型
  • 2篇泡型包虫病
  • 2篇自体
  • 2篇细胞
  • 2篇细粒棘球蚴
  • 2篇细粒棘球蚴病
  • 2篇肝泡型包虫病
  • 2篇肝移植治疗
  • 2篇包虫病患者
  • 2篇PD-L1
  • 2篇病患
  • 1篇地鼠
  • 1篇异种

机构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7篇温浩
  • 6篇赵晋明
  • 6篇李涛
  • 4篇张金辉
  • 3篇巫姜
  • 3篇林仁勇
  • 2篇孙振强
  • 2篇季学闻
  • 2篇王俊华
  • 1篇周洋
  • 1篇张志
  • 1篇董家鸿
  • 1篇吐尔干艾力·...
  • 1篇邵英梅
  • 1篇于湘友
  • 1篇钟华
  • 1篇金一帮
  • 1篇何蕾
  • 1篇张雪
  • 1篇董瑞强

传媒

  • 4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肝移植大鼠免疫排斥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抑制肝移植大鼠免疫排斥的作用。方法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4对雌性大鼠,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A组:肝移植术中输注生理盐水;B组:肝移植术后隔天一次给予他克莫司(0.25mg/kg)灌胃2周;C组:肝移植术中输注与A组同剂量的雄性Wistar大鼠的MSCs。观察术后第10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TGF-β1与IL-10的表达、Y染色体定位及受体存活时间。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多组比较方差分析AST、ALT值,LSD法分析组间差异;病理分级采用ridit法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存活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第10天A、B、C组AIJT分别为(756±104)、(197±49)、(203±32)U/L,AST分别为(635±234)、(3314-78)、(150±38)U/L,3组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265,P〈0.05);两两比较发现,B组及C组均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A组ridit均值为0.8333,为重度排斥,B、C两组ridit均值分别为0.4583、0.2083,排斥反应较A组显著减轻,且C组较B组级别更低。A、B、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69%±20%及85%±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P〈0.01)。A、B、C组IL-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75%±14%及91%±2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2,P〈0.01);B、C两组TGF—β1和IL-10呈强阳性表达且C组比B组更明显,而A组则为弱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检测发现,C组含有带Y染色体的雄性MSCs,主要在汇管区聚集。A、B、C组大鼠50d存活率分别为0、10%、90%,3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P〈0.01),C组中位存活时间为63d,较A组11d延长,且C组长于B组。结论肝移植同时向供体输注MSCs能够抑制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排斥。
孙振强纪卫政李涛赵晋明包永星张金辉杨文圣温浩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移植免疫排斥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O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行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8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35min(490-760min),中位无肝期为66min(44~240min),术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中位数为20u(4~40U)。1例行抢救性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患者因严重的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于术后1d死亡,其余7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3-29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6个月因胆源性脓毒血症、胆道铸型、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行胆肠吻合后痊愈;1例患者左肺转移灶明显缩小和稳定;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漏经治疗后痊愈;1例行左半健侧肝脏自体移植的患者,健康生存。结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是肝移植的适应证。低剂量免疫抑制剂和术后长期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预防术后肝泡型包虫病复发和转移的关键。自体肝移植术后因无需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理想术式。
季学闻张金辉赵晋明邰沁文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李涛温浩
关键词: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原位肝移植自体
协同性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探索
2009年
目的探索协同性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参照Kamada"二袖套法"并加以改良,分别对Wistar-Wistar大鼠(A组)15对及金黄地鼠-Wistar大鼠(B组)21对进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1、3、5、7天时各处死1只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观察,余留做观察生存时间。结果A、B两组供体手术时间、修肝时间、无肝期分别为(23±3)min、(8±2)min、(45±5)min、(17±2.5)及(46±3)min、(21±2.5)min、(18±2)min,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1.0%与93.3%。A、B两组生存期分别为27.4±3.4天及5.5±1天。A组术后Williams分级均为0级,B组术后第1天1级,第3天2级,超过第5天均为3级。结论①利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可建立稳定的金黄地鼠-Wistar异种肝移植模型;②同时建立了协同性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模型,并为解决供肝来源不足方面提供了研究基础。
孙振强李涛纪卫政赵晋明张金辉杨文圣温浩
关键词: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金黄地鼠
PD-L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的建立及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real-time R T-qPCR(实时荧光定量R T-PCR)检测大鼠PD-L1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大鼠移植肝中PD-L1 mR NA的水平。方法两袖套法复制大鼠肝移植耐受组(BN→BN)及排斥组(LEW→BN)模型,术后7 d处死受体,检测肝功能ALT和AST水平,HE染色病理分析排斥程度,Trizol法提取移植肝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选β-actin作为内参,复制SYBR GreenⅠreal-time RT-qPCR检测法。利用该方法检测移植肝中PD-L1和β-actin的初始模板量,PD-L1/β-actin计算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异基因LEW→BN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ALT、AST排斥组均高于耐受组(均P<0.05)。RAI评分排斥组高于耐受组(均P<0.05)。PD-L1扩增效率为98.8%,相关系数为0.996;溶解曲线为特异单峰;变异系数小于2.0%;移植肝中PD-L1 mRNA相对表达为耐受组([0.95±0.10)×10-2]高于排斥组([0.81±0.0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26)。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源PD-L1的real-time R T-qPCR检测方法,耐受组PD-L1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有利于大鼠移植肝的存活,为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奠定了理论基础。
巫姜李涛赵晋明王俊华刘向伟林仁勇温浩
关键词:肝移植PD-L1实时荧光定量RT-PCRSYBR
自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一例被引量:4
2015年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7岁,因腹上区隐痛不适伴皮肤及巩膜黄染1年,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并确诊为右肝内巨大泡型包虫病,口服阿苯达唑1年余。但黄疸呈进行性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患者于2013年6月8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体格检查: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腹腔无积液,下肢无肿胀。实验室检查:TBil 415μmol/L,DBil 283μmol/L。
季学闻张金辉于湘友赵晋明何蕾钟华董家鸿温浩
关键词:棘球蚴病肝移植自体肝切除术
PD-L1与记忆性T细胞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1年
目的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及记忆性T细胞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免疫逃避中的作用。方法具有包虫活性的肝包虫病患者42例,健康对照20例,取血,分离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PD-L1(CD274+)、CD45RO+及CD4+CD45RO+CD274+细胞比例,并分析PD-L1与CD45RO的相关性。结果肝囊型包虫病患者PBMC中PD-L1、CD45RO+及CD4+CD45RO+CD274+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PD-L1与CD45RO呈显著正相关(P<0.05),健康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免疫反应中,PD-L1可能通过记忆性T淋巴细胞发挥促进包虫免疫逃避的作用。
巫姜李涛张志董瑞强周洋金一帮林仁勇温浩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病PD-L1CD4+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的表达及其与干扰素-γ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专家组包虫病标准化分型原则将患者分为肝包虫活性组(38例)和肝包虫无活性组(25例),20例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阳性表达率,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总体分布采用X2检验,PD—L1阳性表达率和IFN-γ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BMC表面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3.8%、10.9%±2.5%和9.1%±2.5%,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BMC涂片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9%±3.4%、10.6%±2.9%和9.5%±3.6%,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0,P〈0.05)。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FN—γ表达分别为(141±38)μg/L、(124±32)μg/L和(105±42)μg/L,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IFN-γ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5)。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BMC的PD-L1阳性表达率与血清IFN-γ表达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0.59,0.61,P〈0.05)。结论PD—L1可能在IFN-γ的作用下发挥着促进肝包虫免疫逃避的重要作用。
巫姜李涛张志赵晋明王俊华张雪林仁勇温浩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病免疫组织化学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