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12)

作品数:17 被引量:239H指数:11
相关作者:樊曙先朱彬黄红丽李红双杨雪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多环芳烃
  • 3篇雾天
  • 3篇粒径
  • 3篇粒径分布
  • 3篇PM10
  • 3篇FOG
  • 3篇PAHS
  • 2篇底泥
  • 2篇气溶胶
  • 2篇气象
  • 2篇外秦淮河
  • 2篇污染
  • 2篇雾水
  • 2篇MICROP...
  • 2篇NANJIN...
  • 1篇低定量
  • 1篇低定量涂布纸
  • 1篇地面臭氧
  • 1篇性质分析
  • 1篇生消过程

机构

  • 1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大气本底...

作者

  • 12篇樊曙先
  • 5篇杨雪贞
  • 5篇朱彬
  • 5篇黄红丽
  • 4篇汤莉莉
  • 4篇李红双
  • 3篇牛生杰
  • 3篇张红亮
  • 3篇金赛花
  • 3篇范洋
  • 3篇杨关盈
  • 2篇祖繁
  • 2篇陆春松
  • 2篇王巍巍
  • 2篇汤洁
  • 2篇谢学俭
  • 2篇孟昭阳
  • 2篇李芳
  • 2篇杨军
  • 2篇顾凯华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环境化学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Advanc...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秦淮河疏浚后底泥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GC-MS对外秦淮河疏浚后3个月及6个月采集的13个底泥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3个月底泥中PAHs含量较低,疏浚后6个月PAHs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疏浚对减少水体底泥污染确实有效果,但保持时间不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富集后污染物含量会发生回复现象,外源输入和河道沉积物内源释放对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PAHs含量有较大的贡献. 草场门和集庆门河段处底泥中PAHs含量较高. 底泥中的PAHs以4~6环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低环PAHs所占比例春季比冬季高. 根据PAHs中特殊组分(菲/蒽和荧蒽/芘)比例(ω(Phe)/ω(An), ω(Flu)/ω(Pyr))判断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石油产品燃烧.
杨雪贞樊曙先汤莉莉黄红丽谢学俭李芳
关键词:外秦淮河底泥多环芳烃疏浚
A primarily study on size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tmospheric aerosol during foggy days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Nanjing
<正>The purpoea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size distributions of 16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
HUANG Hongli~(a,c) FAN Shu-xian~(a,b) TANG Lili~c YANG Xuezhen~c LI Hongshuang~c (a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P.R.China
关键词:FOGPAHS
文献传递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Ⅱ)--雾水化学性质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利用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持续浓雾的雾水样品资料,结合雾滴谱仪观测的雾的微物理结构和系留气球探测的边界层资料,分析了本次浓雾雾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酸雾的频率达61.5%,平均pH值为5.63;雾水中主要阳离子是NH4+、Na+、Ca2+,主要阴离子是SO42-、NO3-,其次是Cl-;雾水中总离子和SO42-浓度水平较高,说明本次过程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水的Na+/Cl-为3.09,明显高于其它地区,Cl-亏损严重,主要是因为此次雾是辐射—平流雾,受到东南海面上吹来的暖湿平流的影响;雾水中的离子浓度远高于雨水中的浓度,但雨水比雾水更酸;雾水离子总浓度与雾滴粒径呈反相关趋势(r=-0.71);浓雾发展过程中,pH值先升后降,前后出现三次起伏,其趋势与各离子和总离子浓度的变化大体相反。
封洋张国正朱彬濮梅娟刘端阳严文莲
关键词:化学分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2003-12—2004-11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大气NOx、SO2体积分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NOx、SO2体积分数值均为冬季最高,分别为23.81×10-9和37.3×10-9,主要受来自东北方向宁、沪区域城市群的相对高浓度污染物随气团传输影响;夏季最低,主要是局地源的贡献。降水对SO2去除作用明显,对NOx去除效果不大。NOx体积分数值冬季的日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出一低一高的双峰型,09:00出现较高体积分数值,18:00出现最高体积分数值;而夏季为单峰型日变化,07:00出现最高体积分数值。SO2冬、春季的日变化明显,最高体积分数值出现在06:00左右,最低体积分数值出现在15:00左右。该区域NO2全年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1996)一级标准,SO2冬、春季超标较多,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NO2和SO2空气污染指数在12月最大,分别为50和93。该区域NO2和SO2并未出现"周末效应"。
樊曙先杨关盈朱彬汤洁孟昭阳
关键词:SO2长江三角洲
南京冬季市区和郊区气溶胶中PAHs浓度的昼夜特征及粒径分布被引量:11
2012年
为了研究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2010年1月1~10日日间和夜间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采集的气溶胶样品,得到南京市区与郊区17种PAHs浓度,总浓度分别为41.36~220.35 ng.m-3和45.10~200.86 ng.m-3,其中约66%~67%分布于细粒子(Dp≤2.1μm)中.研究发现,南京市区和郊区气溶胶中PAH总浓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两者昼夜变化趋势不同,即市区PAH总浓度日间高于夜间,郊区PAH总浓度日间低于夜间.主导风向的改变和高压天气系统对PAH浓度变化影响较大;在市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细粒子部分,而郊区主要表现在粗粒子部分.市区和郊区不同环数的PAHs粒径分布不同;2~3环PAHs,郊区含量高于市区;而4~6环PAHs,市区含量高于郊区.高环数(4~6环)PAHs在粗模态出现较大浓度峰可能是由于南京地区粗模态气溶胶中碳含量较高.市区和郊区相似的特征比值说明两者的PAHs具有相同污染来源,主要为生物质及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表明南京市区PAHs受到郊区工业源排放影响较大.
张红亮樊曙先顾凯华朱彬范洋祖繁李红双孟庆紫何佳宝
关键词:多环芳烃粒径分布
南京冬季雾水金属元素及水溶性阴离子浓度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2007-11-15~2007-12-31期间在南京北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采样点,对出现的6次浓雾过程进行了分时段雾水样品采集,并使用ICS-2000离子色谱仪和IRISIntrepid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雾水中5种水溶性阴离子和14种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南京6次浓雾过程雾水pH值在4.64~6.88之间;;水溶性阴离子平均浓度以SO24-最高(2864.9μmol·L-1),其次是Cl-(1584.4μmol·L-1)和NO3-(736·0μmol·L-1);;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有Ca、K、Na、Mg、Al和Zn;;雾水重金属元素Cu、Ni、Pb、Cd和Cr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0、1.46、0.42、0·41和0.37μmo·lL-1;;雾水金属元素浓度在雾的初始时段表现较高,随着雾的持续发展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但日出后的上班早高峰时段又出现很明显的升高;;雾水NO2-浓度值表现为夜间浓度较高而日出后浓度很低或消失,夜、昼变化非常大;;通过对比雾水和雨水pH平均值发现,雾水pH平均值是6.20,雨水pH平均值为4.91,小于酸雨指标值5.6,酸度较强;;雾水电导率是雨水的10.5倍,雾水的重金属元素Cd、Cr、Ni、Cu、Pb以及强致酸水溶性阴离子SO42-、NO3-、Cl-的浓度均远远高于雨水,说明雾区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比降雨天气更高.
樊曙先杨雪贞樊韬韩锋黄红丽
关键词:雾水金属元素水溶性阴离子
南京市郊区雾天大气污染及雾水中Hg的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根据南京市郊区雾的外场实验观测资料及采集的雾水样品分析,探讨南京市郊区雾水中Hg和雾天大气污染特征.郊区出现雾天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PM10,CO和总烃浓度先增加后降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雾的生消基本同步;雾消散后SO2,PM10和NOx的浓度比雾前高2.5—10倍.雾水中汞浓度在2.956—7.205μg.l-1范围内,平均为5.471μg.l-1,浓度高值出现在雾的维持阶段;对Hg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其中汞与大气中CO的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其具有同源性.
汤莉莉牛生杰樊曙先许潇锋金赛花徐杰
关键词:雾水大气污染
青海瓦里关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8
2008年
为探讨地面O3生成和变化机制,利用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1994~2002年的地面O3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瓦里关CO数据及3个相近高海拔全球背景站点Mauna Loa,Jungfraujoch,Izan的O3和CO资料,对瓦里关地面O3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地面O3浓度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O3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而其他3个站点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与Izana站相似,瓦里关地面O3的日变化幅度较小,日最小值出现在中午时分,最大值出现在晚上和凌晨.瓦里关地面O3和CO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
金赛花樊曙先王自发乜虹杨关盈
雾过程对大气气溶胶PM_(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在雾天气高发期采集大气气溶胶可吸入粒子(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这些样品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雾区近地层大气中PM2.1(Dp<2.1μm)和PM9.0(Dp<9.0μm)的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增加,雾过程改变了PM2.1的昼、夜浓度变化特征;雾前、雾中与雾后大气气溶胶PM10中16种优控PAHs主要分布在比表面积较大的细粒子上,平均有83.04%PAHs分布在Dp<2.1μm的范围内,雾中1.1~2.1μm粒子的16种多环芳烃总浓度(∑16PAHs浓度)明显增加,Dp<0.65μm粒子的∑16PAHs浓度略有降低,说明雾过程对细粒子中∑16PAHs的浓度分布产生明显影响;雾前、雾中与雾后白天时间段,PM10分级粒子的∑16PAHs积聚模态分布出现较大差异,雾中积聚模态峰位置与雾前与雾后相比向较大粒径偏移;一次连续雾过程中,白天的∑16PAHs积聚模态峰位置随着雾的持续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并停留在1.1~2.1μm;夜间的∑16PAHs积聚模态峰位置没有变化,均在1.1~2.1μm,说明PM10∑16PAHs的粒径分布受雾过程持续时间影响较大.
樊曙先黄红丽顾凯华李红双朱彬张红亮范洋
关键词:多环芳烃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
The microphysics of ice accretion on wires: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被引量:12
2012年
The weather system,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physics of cloud, fog, and rain droplets are studied during the formation, growth, maintenance, and shedding periods of ice accretion on wires in Enshi, Hubei Province in China using 2008/2009 and 2009/2010 winter observations. Th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s include data of visibility, microphysics of fog and rain droplets, and ice thickness, as well as data from an automated weather station and other routinely recorded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cing occurred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cold front, with a high-pressure system and a cold temperature trough at 850 hPa, and a southeasterly at 500 hPa that provided abundant moisture. Ice formation usually started in the evening or early morning, and ice shed around noon the following day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1℃ to 0℃. The averaged liquid water content of the fog droplet was distinctly greater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than during the other three periods, and there was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in each case of ice accretio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ice thickness was cl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liquid water content,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62. Simulations using empirical equ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simulated ice thickness agreed with observations fairly well.
NIU ShengJieZHOU YueJIA RanYANG JunLUE JingJingKE YiMingYANG ZhiBiao
关键词:MICROPHYSIC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