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284)

作品数:8 被引量:68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培训付中国薛峰姜保国刘海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昌邑市人民医院滨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撞击综合征
  • 2篇肱骨
  • 2篇肱骨干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肩峰
  • 2篇肩峰下
  • 2篇肩峰下撞击综...
  • 2篇关节
  • 1篇带锁
  • 1篇带锁髓内钉
  • 1篇压缩骨折
  • 1篇治疗肱骨
  • 1篇治疗肱骨干骨...
  • 1篇韧带
  • 1篇入路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三维重建技术
  • 1篇神经纤维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2篇昌邑市人民医...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作者

  • 8篇张培训
  • 2篇薛峰
  • 2篇徐雅强
  • 2篇付中国
  • 2篇刘振刚
  • 2篇姜保国
  • 2篇刘海鹏
  • 2篇王依林
  • 1篇陈方民
  • 1篇韩娜
  • 1篇王国强
  • 1篇王振威
  • 1篇陈博
  • 1篇寇玉辉
  • 1篇党育
  • 1篇王天兵
  • 1篇王艳华
  • 1篇徐林
  • 1篇徐海林
  • 1篇郝宗文

传媒

  • 4篇中华肩肘外科...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MIPPO技术前侧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C型骨折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经前侧手术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和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MIPPO技术前侧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C型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3~70岁,平均(55.8±9.1)岁;根据AO分型:B型11例,C型5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随桡神经损伤。患者行骨折远、近端上臂前方小切口,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并于肱骨前方肱骨表面放置预旋转处理的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桥接固定,LCP近端放置在肱骨外侧,远端放置在肱骨前侧。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了8~24个月随访,平均(16.13±4.54)个月,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70.5±18.5)min。1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药物和电刺激的治疗,术后1个月时腕关节和拇指的背伸功能完全恢复。16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平均(13.5±3.0)周。肩关节外展105~120°,平均(112.5±4.6)°;前屈150~170°,平均(165.4±6.0)°。肘关节伸直0~8°,平均(4.8±2.0)°;屈曲120~140°,平均(132.5±5.8)°。肩关节功能依据UCLA评分标准:优15例,良1例。肘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优14例,良2例。结论应用MIPPO技术前侧手术入路预旋转塑形锁定加压板钉治疗肱骨干中段B型和C型骨折临床疗效较好,手术操作方便,骨折断端血运影响小,恢复快,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张培训付中国王依林马明太薛峰
关键词:MIPPOLCP肱骨干骨折
PVP与PK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fres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FOV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2018年共129例新鲜骨折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分析因素包括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日常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住院天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和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结果PVP与PKP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VP组手术前后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骨水泥量、渗漏椎体节段和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陈旧压缩骨折的新鲜骨折中,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在PKP及PVP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能有效恢复FOVCF的高度丢失,改善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此外,PVP与PKP治疗合并陈旧压缩骨折的新鲜骨折同样安全有效,但均对日常活动能力改善不佳。
居家宝张培训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42岁。交通事故致伤11例,摔伤36例,高处坠落伤9例。骨折采用AO分型:A型19例,B型24例,C型1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25例,为髓内钉组;应用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31例,为LCP组。髓内钉组:取沙滩椅位,于肩峰外侧作纵行直切口4~5 cm,于肱骨大结节内侧1 cm、肱二头肌沟后方0.5 cm处用骨锥开口,插入导针,并与髓腔轴向一致,X线透视下复位,穿入髓内钉,磁力导航引导下锁入螺钉;LCP组:近、中段骨折取前外侧切口,远段取上臂后正中切口,找到并保护桡神经,清理骨折断端,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将LCP预弯后放置,视情况打入皮质骨螺钉及锁定螺钉固定骨折。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术后5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8.7±3.6)个月。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手术时间(74±14)min。2例发生浅表伤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恢复良好。1例发生术中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经神经电刺激及联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6周完全恢复腕关节及拇指背伸功能。骨折8~24周达到临床愈合,平均(13±4)周,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愈合率达100%。肩关节外展95°~170°,平均151°±11°;前屈100°~175°,平均153°±12°。肘关节伸直0°~10°,平均5°±2°;屈曲122°~145°,平均131°±5°。在本组患者的随访中,肩关节功能依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优53例,良3例。肘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优55例,良1例。对比髓内钉组与LCP组,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王建华王依林张培训
关键词:磁力导航肱骨干骨折
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昌邑市人民医院采取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58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模拟成像,在其三维图像上测量同一患者患侧及健侧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肩峰喙突距(acromion to coracoid distance,ACD)、结节肩峰距(tuberosity to acromion distance,TAD)。根据每个患者的测量结果,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在ASD中行个性化操作,精确磨除相应骨赘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侧HH的平均值为(0.87±0.19)cm,健侧HH的平均值为(1.08±0.21)cm,患侧较健侧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HAD的平均值为(0.54±0.11)cm,健侧HAD的平均值为(0.66±0.1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ACD的平均值为(2.90±0.39)cm,健侧ACD的平均值为(2.91±0.40)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TAD的平均值为(1.96±0.48)cm,健侧TAD的平均值为(1.95±0.4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1.4%。结论术前采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肩关节HAD、HH、ACD、TAD可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为ASD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术中可精确磨除相应骨赘,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刘海鹏郝宗文徐雅强刘振刚张培训
关键词:三维重建技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cm和(0.41±0.06)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徐林陈方民王蕾张培训姜晓锐
关键词:超声检查腕管综合征腕关节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 ASD 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1~76岁,平均51.3岁;左肩11例,右肩21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冈上肌出口位和腋位 X 线片。19例行 MRI 检查。Ⅰ型肩峰5例,Ⅱ型肩峰12例,Ⅲ型肩峰15例。应用 ASD,32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17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 UCLA 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 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107,P〈0.01)。优11例,良1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ASD 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满意,且可同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创伤小,恢复快,应作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
刘海鹏徐雅强刘振刚张培训
关键词:关节镜肩关节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胫腓钩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 比较下胫腓钩和Suture-button技术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9月采用下胫腓钩(下胫腓钩组)和Suture-button技术(Suture-button组)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下胫腓钩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 ~69岁,平均34.4岁.骨折按Danis-Weber分型:B型5例,C型15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12例.Suture-button组患 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 ~ 44岁,平均28.7岁.骨折按Denis-Weber分型:B型3例,C型11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下胫腓联合复位的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获得随访11 ~114个月,平均63.5个月.下胫腓钩组AOFAS评分84~ 100分,平均88.3分.Suture-button组AOFAS评分85 ~100分,平均90.5分(P>0.05).所有骨折愈合,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下胫腓钩组患者于初次手术后12周行二次手术取出下胫腓钩,其余内固定在距离初次手术后(12.4&#177;1.4)个月(11~ 15个月)行第三次手术取出.Suture-button组3例于术后12个月取出全部内固定物,其余患者均未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采用下胫腓钩或Suture-button技术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Suture-button技术在手术入路的选择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方面较下胫腓钩具有优势.
芦浩徐海林姜保国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张培训薛峰陈建海党育杨明
关键词:腓骨踝损伤下胫腓联合
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疼痛评估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12.70±5.64)g;6周(12.20±3.26)g;8周(12.31±4.19)g;12周(13.95±2.58)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g;6周(9.42±6.86)g;8周(8.50±7.15)g;12周(8.06±5.93)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张培训安帅王国强王艳华陈博王振威韩娜寇玉辉王韵姜保国
关键词:坐骨神经神经纤维生物相容性材料疼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