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20118)
-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韩忠朝韩之波王有为池颖杨舟鑫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培养条件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 2012年
-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培养条件下成脂相关信号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的表达水平增高,同时成骨相关信号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增高。目的:检测成脂诱导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成脂诱导体系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情况;油红O染色法观察成脂现象,茜素红及vonkossa染色观察是否有沉淀形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成脂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获得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进行了成脂诱导分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成脂诱导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全都呈升高趋势,但是前者对分化方向的调控起主要作用。
- 池颖戎丽娟徐方运韩之波杨少光王有为马凤霞卢士红韩忠朝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骨形态发生蛋白2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Nanog、Oct4和Sox2通过调节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转录,对其多潜能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这些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如何还不太清楚。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等这些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胶原酶和胰酶消化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TeSRTM1体系进行无滋养层培养人胚胎干细胞,定量PCR比较上述两种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 mRNA表达量的差异;免疫荧光检测上述两种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标记Nanog、Oct4和Sox2,但Oct4主要表达在胞浆,且以Oct4B为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Nanog、Oct4A和Sox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胚胎干细胞,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胚胎干细胞的20%,0.3%,10%左右。通过了解两种细胞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差异,可为优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在成体干细胞表达起何种作用提供参考。
- 韩之波池颖杨少光王有为杨舟鑫及月茹杨萍韩忠朝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OCT4SOX2干细胞
-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观察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BM-MSC)对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妊娠14~ 22周龄胎儿骨髓,分离、培养FBM-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等进行鉴定;将FBM-MSC与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的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PHA刺激条件下共培养5d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刺激活化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IDO、TSG-6和TGF-β等免疫抑制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分离的FBM-MSC表面高表达CD29、CD44、CD49e、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34、CD45、HLA-DR,具有分化为脂肪和成骨细胞的能力;与单纯PH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相比较,与FBM-MSC共培养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抑制率可高达96%; FBI-MSC共培养还可抑制淋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对IFN-γ和TNF-α因子分泌的抑制率分别达90.9%和58.4%;与单独培养的FBM-MSC相比较,共培养后的FBM-MSC中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如IDO、TSG-6和TGF-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 胎儿骨髓来源的FBM-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由MSC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DO、TSG-6和TGF-β等在FBM-MSC介导的免疫抑制中可能起重要调节作用.
- 李芳吕军强段永娟孙仪李栋汪运山胡晓肖东杰
- 关键词: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类
- IL-1β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IL-1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造血支持的影响。将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贴壁2 h后,加入10 ng/ml IL-1β培养36 h后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观察有/无IL-1β的条件培养液对CD34+细胞造血支持的影响;real time PCR检测加/不加IL-1βMSC的造血相关因子mRAN的变化;ELISA法检测造血相关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含有IL-1β的MSC条件培养液能明显增强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且以粒系和粒-单核集落形成单位为主。IL-1β促进了MSC GM-CSF、G-CSF、IL-6的mRNA的表达,促进GM-CSF、G-CSF、IL-6蛋白自脐带MSC的分泌。结论:IL-1β能够增强MSC的造血支持能力,尤其是向髓系分化的能力。
- 及月茹杨舟鑫李丽娜韩之波池颖韩忠朝
- 关键词:IL-1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FU
- 骨髓、脐带及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能力存在差异(英文)被引量:2
- 2014年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来源非常广泛。由于不同组织来源的影响,MSC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分析比较脐带、脂肪及骨髓组织来源的M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从脐带、脂肪和骨髓分离培养MSC,在显微镜下观察这3种来源的MSC的形态(UC-MSC,AD-MSC和BM-MSC),用流式细胞术诱导分化试验及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UC-MSC,AD-MSC和BM-MSC的免疫表型、分化能力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都是成纤维细胞样;经罗丹明和DAPI染色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的细胞形态类似;这三种来源MSC的免疫表型符合MSC的鉴定标准,而且表达水平一致;这三种来源MSC的成骨分化潜能相似,而成脂分化潜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AD-MSC成脂能力最强,BM-MSC次之,UC-MSC最差。检测脂肪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的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水平在三种来源MSC中的基础表达水平,发现PPAR-γmRNA在AD-MSC中最高,在BM-MSC次之,而在UC-MSC中最低,与成脂能力的表现相一致。这表明三种来源MSC成脂能力存在差异可能与它们PPAR-γ的基础表达水平有关。结论: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类似;免疫表型符合MSC鉴定标准,表达水平一致;成骨分化能力相似,而成脂分化能力不同;PPAR-γmRNA表达水平不一。关于差异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池颖韩之波徐方运王有为冯晓明陈芳马凤霞杜文静韩忠朝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PPAR-Γ
- 无血清培养体系对脐带血CD34^+细胞定向红系分化影响的比较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通过3种无血清红系定向诱导分化培养体系比较,优化培养体系诱导脐带血干/祖细胞(HSPC)体外红系定向分化,以满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应用磁珠分选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分别接种到3种培养体系(1、2、3)中并采用3阶段培养法诱导CD34^+细胞红系定向分化,在分化不同阶段进行细胞计数,瑞氏吉姆萨染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71、CD235a的表达,集落形成能力检测鉴定红系分化的进程。结果:体系2促HSPC增殖能力最强,体系3促红系分化效果最佳。体系2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体系1、2(P <0.05);FACS分析显示,红系表面分子CD71、CD235a在体系3培养的细胞表面表达最高,分化d 15 CD235a+百分率高达(92.23±3.89)%,体系2为(84.67±3.12)%,体系1为(72.17±6.83)%(P <0.05);细胞形态学染色显示,体系3培养的细胞在分化d 12的晚幼红细胞比例为(67.67±2.08)%,是体系2的10.69倍、体系1的25.34倍(P <0.05);造血集落形成实验发现在体系3中d 3-9形成的BFU-E比例逐渐升高(r=0.99, P <0.05),体系3中BFU-E形成比率明显高于体系1、2(P <0.05)。结论:通过比较3种培养体系,筛选出体系3是促进CD34^+细胞体外红系分化最有效的体系,体系2是促增殖最有效的体系。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HSPC体外红系增殖与诱导效率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研究红系分化调控机制提供了体外培养体系。
- 段永娟王文天魏晓晶杨洋赵慧娟胡晓
- 关键词:红系分化造血干祖细胞CD34^+细胞
- 人胎盘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充足、免疫原性低、病毒污染率较低,且无社会伦理争议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胎盘组织不但包括来自母体的绒毛膜组织、羊膜组织,还包括来自母体的底蜕膜组织,但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使用酶消化法分离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母体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然后将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母体组织,底蜕膜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从胎盘底蜕膜获得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这使得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个母亲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能安全的用于治疗母亲的免疫系统疾病。
- 韩之波王有为王涛池颖杨舟鑫及月茹孟磊杨萍韩忠朝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免疫抑制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降低HL-60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被引量:1
- 2013年
-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HL-60白血病细胞药物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为研究hUC-MSC对白血病细胞的调节作用提供资料。体外建立HL-60细胞与hUC-MSC的transwell及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检测与hUC-MSC共培养对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 3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通过transwell共培养体系观察hUC-MSC对HL-60细胞凋亡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hUC-MSC共培养可以显著减少阿糖胞苷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P<0.05);hUC-MSC可以将HL-60细胞阻滞于G0/G1期,阻止其进入S期(P<0.05);与hUC-MSC共培养可以降低HL-60细胞中Caspase 3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transwell体系中hUC-MSC同样可以减少阿糖胞苷诱导的HL-60细胞的凋亡(P<0.05)。结论:hUC-MSC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减少阿糖胞苷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HL-60细胞周期及下调Caspase 3表达有关。
- 崔俊杰池颖杜文静杨少光李雪陈芳马凤霞卢士红韩忠朝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L-60细胞CASPASE3阿糖胞苷
- 长期体外扩增降低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被引量:1
- 2013年
- 本研究主要探讨长期体外培养的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各项生物学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显微镜检观察比较第3代和第9代胎盘绒毛膜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免疫表型。把第3代和第9代CV-MSC与PHA活化的PBMNC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其IFN-γ的分泌水平。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V-MSC细胞中COX-2,HGF和HLA-G的表达。结果显示:经过长期传代后,虽然CV-MSC的基本细胞形态和大部分表面标记如CD31,CD34,CD44,CD45,CD62L,CD73,CD90,CD105,CD117,CD151,CD235a,CD271和HLA-DR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表面CD49d表达明显上调,长期传代后其免疫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免疫调节相关的分子COX-2和HGF的表达也略有下调,而HLA-G表达并未明显的变化。结论:长期体外扩增改变CV-MSC的CD49d的表达,并降低CV-MSC的免疫调节功能。
- 杨舟鑫及月茹韩之波王有为孟磊韩忠朝
- 关键词:免疫调节
- 15d-PGJ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2013年
- PPARγ配体15d-PGJ2(15-deoxy-Δ12,14-prostaglandin J2)对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分化和凋亡的作用,但是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15d-PGJ2对BM-MS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首先对正常人骨髓进行分离培养获得可传代的贴壁生长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表型,应用条件培养液诱导细胞向成脂和成骨分化以鉴定所获得细胞为BM-MSC。在BM-MSC培养体系中加入10、20、40和60μmol/L的15d-PGJ2并培养24 h,用实时定量PCR测定PPARγmRNA水平,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当15d-PGJ2的浓度达到20μmol/L时细胞出现了凋亡并大量从培养瓶表面脱落;而10μmol/L的15d-PGJ2刺激细胞24 h后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然后用含有10μmol/L 15d-PGJ2和不含15d-PGJ2体系分别培养BM-MSC 24 h并用蛋白芯片检测培养上清,发现有部分因子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结论:TIMP-2在15d-PGJ2刺激后下调,且信号值及变化水平有意义。
- 池颖杜文静崔俊杰陈芳韩之波马凤霞李雪杨少光卢士红韩忠朝
- 关键词:15D-PGJ2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