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219400)

作品数:70 被引量:1,218H指数:25
相关作者:张功成屈红军刘震冯杨伟朱伟林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2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3篇盆地
  • 24篇东南
  • 21篇琼东南盆地
  • 19篇油气
  • 19篇深水区
  • 18篇源岩
  • 17篇烃源
  • 17篇烃源岩
  • 15篇深水
  • 13篇勘探
  • 12篇凹陷
  • 11篇煤系
  • 11篇北部
  • 10篇地层
  • 10篇水区
  • 9篇南海北部深水...
  • 8篇珠江口盆地
  • 8篇白云凹陷
  • 7篇南海北部
  • 5篇地质

机构

  • 12篇西北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海洋石油...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海洋石油...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海石油(中...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煤航测遥感...

作者

  • 13篇张功成
  • 12篇屈红军
  • 8篇刘震
  • 6篇冯杨伟
  • 4篇朱伟林
  • 4篇范玉海
  • 4篇梁建设
  • 3篇吕大炜
  • 3篇张亚雄
  • 3篇李增学
  • 3篇郭志峰
  • 3篇刘长利
  • 3篇李莹
  • 3篇黄艳辉
  • 3篇米立军
  • 3篇武彦
  • 3篇陈欢庆
  • 3篇朱筱敏
  • 3篇刘海燕
  • 2篇杨树春

传媒

  • 8篇天然气地球科...
  • 7篇石油学报
  • 5篇天然气工业
  • 5篇沉积学报
  • 5篇中国海上油气
  • 4篇地质学报
  • 4篇海洋地质前沿
  • 3篇现代地质
  • 3篇地学前缘
  • 3篇石油地球物理...
  • 2篇地质论评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11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 12篇2010
  • 5篇2009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琼东南盆地煤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5
2010年
琼东南盆地煤层主要分布于下渐新统崖城组,煤样的灰分含量在13.59%~58.33%之间,炭质泥岩灰分含量在56.08%~81.33%之间,煤中灰分来源于煤中的矿物质。煤样中的矿物质主要为粘土、硫化物(黄铁矿)和石英等。煤样全硫含量在1.07%~6.39%之间,大多数煤为高硫煤。煤样均为烟煤,煤样挥发份含量在17.97%~33.53%之间。煤的有机组分总量在61.7%~96.1%之间,炭质泥岩样品有机组分总量在38.5%~59.8%之间。样品的显微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含量在58.4%~98%之间;惰质组次之,含量在1.4%~3.5%之间;煤样几乎不含壳质组。煤样中微镜煤含量在46.7%~93.2%之间,炭质泥岩样品中微镜煤含量在18.2%~31.6%之间。由于煤中矿物组分、挥发份及硫分含量相对较高,该地区煤的碳含量较低,最低为25.09%,最高为65.60%,其碳含量明显低于烟煤碳含量。焦渣以粘着、弱粘性和不熔融粘结为主。煤样最大镜质组反射率在1.04%~1.23%之间,平均值为1.14%,反映了煤岩的变质程度较高,在肥煤—焦煤之间,为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正处于煤化作用的第二次跃变阶段,有利于气体的大量排出,在合适的保存条件下,有利于形成煤成气田。
张功成李增学何玉平张厚和金莉沈怀磊傅宁
关键词:灰分高硫煤镜质体煤成气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小型海陆过渡相断陷地震相分析及沉积充填演化史研究——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为例被引量:10
2011年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众多凹陷存在有海陆过渡相沉积,选取浅水区井孔资料相对较多的小型断陷即崖南凹陷作为研究对象,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该凹陷海陆过渡期崖城组地震相进行深入解剖;并综合利用经典沉积模式以及凹陷周缘浅水地区井孔资料来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关系,赋予地震相以地质意义,进而预测了凹陷无钻井资料地区各种沉积相的展布,再现了崖城组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演化。同时,借鉴国内外断陷盆地经典模式,以崖南凹陷为原型建立了小型海陆过渡相断陷地震相模式和沉积充填模式,这对研究该凹陷与深水区类似凹陷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向深水勘探区纵深挺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卢骏刘震张功成沈怀磊
关键词:地震相沉积充填
南海北部超深水区双峰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被引量:7
2016年
近年来南海超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随着陵水18气田的发现而日益受到关注。双峰盆地位于南海北部超深水区、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以南。盆地基底主体为洋壳,分3个次级坳陷。双峰盆地内沉积地层以新近系为主;古近系发育局限,其下渐新统地层不均匀分布于双峰盆地周缘。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中的新南海扩张作用是双峰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的主要成因。双峰盆地是在新南海洋壳上形成的沉积盆地,作为新南海扩张的西北端,双峰盆地的演化分为前洋壳期、洋壳形成期、洋壳拗陷期3个阶段。早渐新世前洋壳期,双峰盆地尚未形成,古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整体受陆缘断拗作用控制;从32 Ma开始受新南海扩张作用双峰盆地进入洋壳形成期,盆地由东向西呈"剪刀式"扩张并初步形成;23.8 Ma时期,西北次海盆受到西南次海盆扩张和中西沙稳定地块的限制停止扩张,双峰盆地进入洋壳拗陷期,稳定沉积大套下中新统—第四系海相地层,期间在16.5 Ma新南海扩张整体停止。双峰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一方面洋壳扩张期在渐新统发育的陆源海相烃源岩指标较好;另一方面在洋壳拗陷期盆地西缘发育的双峰深水扇带来乐东扇—中央峡谷水道优良的砂岩储集体,加之盆地良好的构造与岩性-地层圈闭条件、厚层海相泥岩盖层以及高地温梯度,有利于油气的成藏,双峰盆地以双西南坳陷为代表是南海超深水领域有利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赵钊赵志刚沈怀磊杨海长曾清波纪沫蔡露露杨东升李超
关键词:洋壳深水扇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北礁凹陷勘探潜力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北礁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一个北东向延伸南断北超的半地堑,面积约9600km2,古近系最大厚度6000m。钻井证实北礁凹陷崖城组发育具障壁海岸的泻湖—潮坪沉积环境,崖一段的海岸平原沼泽和崖三段的扇三角洲平原是煤系地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具有沉积厚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大。松南低凸起处于北礁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的缓坡方向,是崖城组烃源岩生成油气汇聚的主要方向,凸起大型构造圈闭发育,储盖组合优越,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其中,XS圈闭是大中型有利勘探目标。
沈怀磊屈红军张义娜何玉平杨东升
关键词:煤系地层生烃潜力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以珠江口盆地区域二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演化历史,重点研究了盆地内部重要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以及对珠江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旨在为南海北部珠江沉积体系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支持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除基底外,发育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即破裂不整合、陆坡跃迁不整合和陆坡坡度突变不整合;据此将珠江口盆地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裂陷期主要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断陷陆坡期主要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陡);拗陷缓陆坡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缓);拗陷陡陆坡期主要为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沉积。断陷陆坡期与拗陷缓坡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勘探,应沿陆架坡折横向去勘探;而拗陷陡陆坡期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应采取纵向勘探的思路,垂直于陆架坡折方向寻找油气。
王永凤李冬王英民徐强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不整合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渐新世晚期多物源充填特征被引量:16
2010年
运用单井相、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渐新世晚期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认为白云凹陷从渐新世晚期开始发生海进,海水可能由东部进入,由东向西发生海进。珠海层序内的主要沉积体系域都表现出一致的多物源充填特征,凹陷东北部(BY1-2附近)发育向南推进的大型S型前积,在凹陷南部发育由西向北东推进的大型S型前积,在凹陷北西部(BY1-1井及其以西地区)发育两个向南推进的中型帚状前积。根据地震速度提取并定量转换出的砂岩指数平面分布图,发现在凹陷东部、北部、西部角、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存在相对高含砂带。综合分析认为在低位体系域发育3大水系,即北部水系(河流—扇三角洲)、南部水系(扇三角洲)和东部水系(扇三角洲);高位体系域沉积期发育两大水系,即北部水系(河道—三角洲)和西部水系(三角洲—扇三角洲)。多物源充填特征表明整个渐新世晚期的沉积环境很可能为局限海环境。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南部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和凹陷西部长轴方向三角洲体系有很重要的勘探价值。
刘震张功成吕睿沈怀磊郭瑞田继先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地震相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被引量:89
2010年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布。南海油气勘探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截至目前已发现数百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大陆边缘。油气田分布主要呈大陆架或其近陆部分以油田为主、大陆坡(也包括邻近大陆架部分区域)以气田为主的"外油内气"特征。油环区凹陷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泥岩或深海相泥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地壳相对较厚、热流值相对较低、烃源岩主要处在生油窗以内,烃类产物主要是原油。气环区生烃凹陷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烃源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主要是Ⅱ2—Ⅲ型干酪根,地壳厚度相对较薄,热流值高,具"超热盆"特征,烃源岩以生气为主。油环区主力储层是砂岩,形成于湖相到浅海环境,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气环区内带存在浅水沉积和深水沉积两套储盖组合,以深水扇和生物礁储层为主,盖层主要为海相泥岩。以300m水深为界,油环带主要位于浅水区,勘探程度较高;内带气环主要位于陆架下部及陆坡区,勘探程度较低。南海海域勘探领域正在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发展。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大油气区。
张功成朱伟林米立军张厚和梁建设屈红军
北部湾盆地洼陷优选与油气分布被引量:16
2013年
北部湾盆地是典型的裂谷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15个洼陷和早衰型、继承型、晚成型3种洼陷类型,15个洼陷可定性评价划分为四级。继承型洼陷是烃源岩分布和发育最有利的洼陷类型,其控制了富生烃洼陷的发育和分布;富生烃洼陷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已发现的油气藏均分布在富生烃洼陷的周缘。断裂及其活动性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和垂向分布,油气藏主要以断裂封堵的油气藏为主,并沿主要断裂分布。沿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形成"垂向多层系、多类型油藏叠置,横向沿断层分布"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对于早期活动强,后期活动弱的断裂,油气主要在深层流沙港组三段聚集,形成深层断层反向遮挡的油气聚集模式。
赵志刚吴景富李春荣
关键词:油气分布裂谷盆地北部湾盆地
中国近海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二元分布模式——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被引量:34
2014年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已证实的富气凹陷,对烃源岩的研究是该凹陷关键的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地震、钻井、地球化学和古生物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恩平组沉积时期,白云凹陷北坡发育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凹陷深部为浅海相沉积。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分布,烃源岩呈二元分布特征,分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和浅海相泥岩。三角洲煤系分布在凹陷的缓坡区,烃源岩包括煤层、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沉积有机质来自陆源,这类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以高双杜松烷、低奥利烷和高Pr/Ph值为特征。浅海相泥岩烃源岩分布于深凹陷部位,有机质可细分为2类:一类为陆源海相有机质,地球化学指标以低双杜松烷、高奥利烷和中等Pr/Ph值为特征;另一类为海生藻类,地球化学指标以不含双杜松烷及奥利烷、低Pr/Ph值为特征;这2种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2种不同类型的气藏。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中国近海外带多个凹陷中都发育,其生烃能力与热演化程度有关。成熟和过成熟时,生成大量天然气;成熟和低成熟时生成一定量的石油。烃源岩分布位置的差异导致天然气富集区主要在热成熟度足够高的煤系三角洲区,生烃灶处在"缓坡区";另外成熟度足够高的浅海相泥岩区,也是天然气的富集区域,生烃灶处在"深凹区"。
张功成王琪苗顺德李友川杨海长陈莹沈怀磊赵钊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海相烃源岩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成藏与勘探被引量:84
2012年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继荔湾3-1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后,相继获得了一系列商业性油气发现,并证实了其勘探潜力;然而深水勘探实践和相关研究也同时揭示了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我国南海深水区勘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探进展和研究成果,对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深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海相烃源岩也有生烃贡献,并可能成为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深水-超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东部来自珠江物源的白云凹陷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目前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主要勘探领域,来自深水区西部的红河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可能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要的储层类型,并已得到了该盆地深水钻探的初步验证;深水区大中型构造圈闭是当前深水勘探的首选目标,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的深水-超深水区是今后深水勘探的潜在领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与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对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推动南海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带动我国深水相关产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朱伟林钟锴李友川徐强房殿勇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油气成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