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2010SJD750013)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余荣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4篇乡土
  • 3篇文学
  • 2篇电影
  • 2篇审美
  • 2篇审美趣味
  • 2篇趣味
  • 2篇乡风民俗
  • 2篇乡土电影
  • 2篇乡土文学
  • 2篇乡土小说
  • 2篇小说
  • 2篇美趣
  • 2篇民俗
  • 1篇颠覆
  • 1篇叙事
  • 1篇伤感
  • 1篇视域
  • 1篇启蒙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机构

  • 5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5篇余荣虎

传媒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扬子江(评论...

年份

  • 5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方视域”中的乡风民俗——乡风民俗在20世纪乡土文学与乡土电影中的“身份”变迁
2012年
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中,曾有两次以西方视域描绘乡风民俗,并使之成为艺术再现或表现的热点,第一次是在以鲁迅为代表的20年代乡土作家群的乡土文学中,第二次是在1980-1990年代的乡土电影中。在前后相距半个世纪的两个历史时段,"西方视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乡风民俗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考察乡风民俗的"身份"变化,可以窥见当代社会文化心理,同时,也为如何正确对待乡风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余荣虎
关键词:乡风民俗乡土文学乡土电影
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实践趣味”——论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伤感故乡风”小说的审美趣味被引量:1
2012年
鲁迅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证实了“白话文学”的理论与倡导,从而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更在于他清醒而睿智地把文学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1918年始,短短四年之内,鲁迅连续发表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一系列乡土小说,既消除了人们对于文学现代化的疑虑,又“剑指”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即乡土社会的现代化,由此在价值观念、小说题材等方面引导了新文学的方向。
余荣虎
关键词:《故乡》乡土小说审美趣味文化领域文学现代化伤感
两种视域下的乡风民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土电影的叙事视域研究之二
2012年
众所周知,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发轫之初,作家其实只有一种关于乡风民俗的叙事视域,即以西方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启蒙视域,而八九十年代乡土电影在坚持启蒙视域的同时,部分影片开始尝试以新的叙事视域呈现乡风民俗,民间视域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叙事视域。
余荣虎
关键词:现代乡土文学乡风民俗视域叙事电影个人主义
论京派乡土小说的审美趣味
2012年
剖析京派乡土小说的审美趣味是理解京派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它包含了京派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理念,也决定了京派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京派乡土小说的审美趣味具体体现为"‘美’的追求"、"人性视角"、"自我表现"等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当然,它也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迁,但总体上体现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学理念。作为知识分子,其审美趣味中难以割舍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作为自由主义者,他们又对形式充满兴趣,推崇形式美,追求超越实用,"致用"与"务虚"矛盾而又合乎情理地结合在一起。
余荣虎
关键词:京派乡土小说审美趣味
启蒙与宣传 颠覆与警示——论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特点
2012年
中国乡土文学理论是在域外文学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下产生的,但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论的特点。在功能论上,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在创作目的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分流与对峙的局面,左翼理论意在颠覆,自由主义作家则倡导警示。启蒙与宣传、颠覆与警示成为乡土文学流变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色彩、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理论也依据各自的逻辑而发生变化。
余荣虎
关键词:启蒙颠覆警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