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2011E-2501)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5H指数:8
- 相关作者:赵丽敏韩海英穆龙新郭睿王昱翔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油藏自流注水开发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针对自流注水开发现有理论还不够成熟的问题,研究了自流注水需要满足的油藏条件,定义了"自流注水门限压力"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力学和油藏工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其表达式,提出了自流注水过程中注水量、产油量、水层压力、油层压力、累计注水量和累计产油量等参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提出的计算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运用程序进行了自流注水实例计算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自流注水计算方法原理简单,计算结果合理,能够用于自流注水参数计算;在水油储量比小于60时,自流注水稳产期随水油储量比的增大而延长,采收率随水油储量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在水油储量比超过60后,水油储量比的影响不明显;自流注水时机对油田开发稳产期和采收率有重要影响,自流注水时机越晚,地层能量的利用越充分,稳产期越长,采收率也越高。
- 苏海洋穆龙新韩海英刘永革李波
- 关键词:稳产期采收率注水时机
- 伊拉克A油田地震异常体识别与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A油田地震资料上广泛存在地震反射异常,其表现为地震同相轴局部的下凹、错断,目前对地震异常体识别及成因机制未开展深入研究,没有取得明确的认识,影响了研究区油气勘探进程。利用相干、方差、似然等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地震异常体识别。结果表明,地震异常体横向延伸距离很短,纵向延伸距离变化较大,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其在平面上为近似圆形,多数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少数为线状或雁列状分布。根据目的层构造演化过程、地应力及岩芯资料对地震异常体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反射异常体是溶蚀作用和挤压作用的综合结果。早期目的层发生了溶蚀作用,但溶蚀作用强度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分布不均匀,由于后期挤压作用较弱,只在局部脆弱的地方发生了断裂。部分异常体是目的层主要纵向油气运移通道,破坏了下部层系圈闭的完整性。
- 刘俊海徐明华王自明韩翀王海峰
- 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作用
- 高气油比油层测井挖掘效应定量计算及应用被引量:6
- 2015年
- 伊拉克H油田KB复杂碳酸盐岩高气油比油层呈现出明显的测井挖掘效应特征,即密度与中子孔隙度曲线具有明显的重叠区域。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提出了一种定量表征挖掘效应的方法——φ_(Exca)参数法。测井响应和测试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气油比越高,φ_(Exca)越大。该方法能有效预测高气油比储层的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为优化部署井位、制定完井方案、优化射孔及生产措施等提供参考依据。
- 徐星赵丽敏田中元许家铖王君方鑫鑫
- 关键词:密度测井
- 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Mishrif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Mishrif组滩相储层发育,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产油层位。利用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对Mishrif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内洼地和台地边缘4种沉积相,滩相储层主要发育在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相带。并综合利用铸体薄片、物性实验数据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滩相储层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滩相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发育生屑灰岩、生屑泥粒/粒泥灰岩、砂屑灰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岩石颗粒较粗。孔隙类型多样,主要以铸模孔、粒间孔、溶孔和体腔孔为主,其中以粒间孔和铸模孔发育最为广泛。各类滩相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率差异明显,平均渗透率为(2.35~139.17)×10^(-3)μm^2。整体孔隙结构较好,排驱压力较低,大喉道较为发育。滩相储层发育受沉积环境控制和成岩作用改造程度影响,有利的沉积条件是滩相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基础,同生期溶蚀作用的改造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从而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 王昱翔周文郭睿伏美燕沈忠民赵丽敏陈文玲
- 伊拉克中部A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根据伊拉克中部A油田主力开发层上白垩统Khasib组碳酸盐岩油藏当前注水开发现状及需要对其进行流动单元的研究,针对该储层岩石及孔隙类型多样,孔喉结构及孔渗关系复杂特征,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和压汞资料,在岩相、沉积相、物性及孔喉结构研究基础上,运用微观孔隙结构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对多级喉道半径与渗透率关系的分析表明,对本区储层渗透率表征最为敏感的为拐点喉道半径而非传统R35参数。采用该参数并结合岩相、物性、孔隙结构划分出Ⅰ~Ⅲ类流动单元:Ⅰ类流动单元岩相主要为砂屑颗粒灰岩,粒间孔、溶孔配合孔隙缩小型喉道对储层渗流起主要作用,拐点喉道半径大于0.8μm,渗流能力好,孔隙度为22%,渗透率为180×10^(-3)μm^2,发育在高能砂屑滩中;钻遇该类流动单元井初期产量高,但注水开发中易形成早期注水突破,应采取温和注水开采。Ⅱ类流动单元岩相主要为砂屑泥粒灰岩和绿藻泥粒灰岩,砂屑泥粒灰岩以粒间孔配合缩颈喉道,绿藻泥粒灰岩以绿藻铸模孔、溶孔配合网络状、孔隙缩小型喉道对储层渗流起主要作用,但主渗流孔喉组合所占比例较Ⅰ类流动单元小,拐点喉道半径介于0.35~0.8μm之间,渗流能力较好,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为25%,渗透率为10×10^(-3)μm^2,发育在中-高能的砂屑滩和中-低能的藻屑滩中;该类流动单元井初期产量较高,非均质性强导致剩余油分布差异大,是进一步开采和挖潜的主要区域。Ⅲ类流动单元岩相为抱球虫粒泥灰岩,体腔孔、微孔配合管束状喉道对渗流起主要作用,拐点喉道半径小于0.35μm,渗流能力差,孔隙度平均值仍高达24%,但渗透率平均值仅为1.5×10^(-3)μm^2,发育在较低能的缓斜坡中,含油饱和度低,储量低,较难开采。
- 汪娟杜洋熊舒陈明江黄婷婷程亮辛军
- 关键词:碳酸盐岩
- 基于Ricker类地震子波的匹配追踪被引量:13
- 2014年
- Ricker类地震子波是由Ricker子波演变得到的零相位三参量理论子波,通过适当的简化,得到了二参量C子波,参量独立地控制波形特征。以两个波形参数(主、旁瓣极值比和主、旁瓣宽度比)来定量表征C子波,发现C子波(Ricker类子波)比常规的Ricker子波、宽带Ricker子波波形更为丰富。基于C子波的匹配追踪算法,以该类子波构建原子库,建立包络瞬时频率与子波参量的定量关系,通过"三步法"实现地震信号的分解。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时频谱具有较高的时频聚焦性,C子波比Ricker子波更适用于时变记录的匹配。基于C子波库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匹配追踪,分频结果取得了较好的解释效果。
- 韩海英王志章王宗俊张雨晴
- 中石油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储层特征对比及发展趋势被引量:23
- 2015年
- 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致密砂岩气藏有序、有效开发,以加拿大白桦地致密砂岩项目为依托,充分对比苏里格气田、须家河组气藏等国内典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差异,发现在成藏规律、沉积环境、砂体结构、孔隙结构、物性及吸附气含量6个方面差异显著。加拿大白桦地致密砂岩为一套厚层块状前积叠置海相极致密砂岩,"自生自储"特征明显,储层本身TOC含量高、吸附气含量较高。以特征对比为基础,归纳并展望致密砂岩气研究发展趋势,表现为5个"更加":地质成藏理论更加"丰富"、储层描述刻画更加"精细"、储层评价更加"全面"、产能预测及井网部署更加"合理"、单井增产技术更加"时效"。
- 蒋平穆龙新张铭赵文光
-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中石油
- 基于典型曲线快速预测油藏开发指标——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Upper Shale大型多层砂岩油藏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和常规油藏工程方法的优点,考虑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开发方式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典型曲线进行油藏开发指标快速预测的方法。选取典型区块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不同类型储集层在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开采典型曲线,进一步结合小层平面划分结果、地质储量评价结果、单井产出及注入能力评价结果进行全油藏开发指标预测。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Upper Shale大型多层砂岩油藏的注水开发研究为例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常规数值模拟方法相比,在预测精度接近的前提下,该方法可大幅节省计算时间。
- 李勇李保柱田昌炳朱怡翔宋本彪钱其豪
- 关键词:数值模拟
- 利用锶同位素比值评价鲁迈拉油田储集层连通性被引量:1
- 2014年
- 储集层连通性评价对于油气田高效开发至关重要,对其认识的准确性将影响油藏储量评估、开发策略制定,甚至决定油气田开发的成败。评价储集层连通性的方法通常有沉积相分析、岩相分析、地层压力分析、流体组分分析等,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取心井的岩心残余盐锶同位素信息,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连通性,认为主力砂岩储集层Main Pay油藏纵向上互不连通,可划分3套开发层系;主力碳酸盐岩储集层Mishrif油藏平面连通性较好,油水界面受构造控制;潜力储集层Yamama油藏在平面上连通较差,油水关系复杂,流体分布受岩性控制。实践证明,利用岩心残余盐锶同位素信息评价储集层连通性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 周家胜田昌炳张为民王钊
- 关键词:岩心锶同位素油藏描述
- 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油藏适应性被引量:7
- 2013年
- 针对大港小集油田高温(114℃)高盐,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用纳米聚合物材料合成机理和方法,用聚合物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和活性剂等聚合合成与油层岩石孔隙直径匹配的有机聚合物微球,利用室内实验开展了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油藏适应性研究。室内静态评价实验与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与多孔介质孔隙尺寸具有一定的匹配关系,匹配关系较好时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封堵能力;与其他2种聚合物微球相比,粒径较小的1#聚合物微球能够有效启动小集油田储层条件岩心水驱后中小孔隙剩余油;在一定的渗透率级差范围内,聚合物微球具有改变液流分配,改善储层吸液剖面的能力。
- 韩海英李俊键
- 关键词: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油藏适应性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