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15)

作品数:10 被引量:230H指数:9
相关作者:张进江郭磊戚国伟王德朝杨雄英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藏南
  • 4篇拆离
  • 3篇藏南拆离系
  • 2篇运动学特征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穹隆
  • 2篇吉隆盆地
  • 2篇北喜马拉雅
  • 2篇STDS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定年
  • 1篇断层
  • 1篇新生代
  • 1篇杂岩
  • 1篇造山带
  • 1篇推覆
  • 1篇推覆构造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推覆
  • 1篇逆冲推覆构造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7篇张进江
  • 4篇郭磊
  • 4篇戚国伟
  • 3篇杨雄英
  • 3篇王德朝
  • 2篇张波
  • 1篇李鹏远
  • 1篇刘江
  • 1篇王新社

传媒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北喜马拉雅然巴穹隆的构造、运动学特征、年代学及演化被引量:18
2008年
然巴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及3个构造层组成.低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形成上构造层,底部为脆性上拆离断层;糜棱状片麻岩及核部浅色花岗岩体组成下构造层,顶部是韧性下拆离断层;中级变质糜棱状石榴石、十字石、红柱石片岩构成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可能是上构造层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穹隆构造主要经历3期变形:第1期上盘向北北西运动,可能与藏南拆离系活动有关;第2期为主期变形,与东西向伸展相关,各单元统一地上盘向东运动,形成然巴穹隆的主要构造特征;第3期为穹隆向外的垮塌下滑.然巴穹隆构造可能是东西向伸展和岩浆底辟作用的结果,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将上盘沉积岩系与结晶基底分开的主拆离断层,为主变形期东西向伸展形成,后期岩体的底辟作用形成穹隆的形态.穹隆核部主变形晚期侵位的浅色花岗岩冷却年龄为6Ma左右,说明穹隆主期伸展与该区东西向伸展作用活动时代一致,然巴穹隆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南北走向裂谷系的东西向伸展相关.
郭磊张进江张波
内蒙古大青山中生代逆冲-伸展构造格局及空间关系被引量:11
2007年
内蒙古大青山楼华山至苏勒图段,发育3条大致走向北东东的大型逆冲断层,它们具有自南东向北西的逆冲性质,并将研究区分割成4个构造带(构造岩片),从而构成一完整的逆冲推覆体系.原定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可能作为一个构造岩片而构成逆冲推覆体系最上部构造单元,顶部为大青山拆离断层.已有构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区主体逆冲推覆与顶部拆离断层活动年代相同,说明挤压和伸展构造同时发生.该区构造形态与喜马拉雅地区具有一定可比性,而喜马拉雅逆冲与伸展同时形成的模式对该区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戚国伟张进江王新社郭磊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被引量:10
2009年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晚新生代吉隆断陷盆地,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沉积了总厚约300 m的河湖相地层。根据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及控盆构造分析,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学孢粉学资料,恢复了晚新生代盆地构造控制、沉积环境、气候变动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盆地由早期半封闭型断陷湖盆,中期开放型湖盆,向后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
王德朝张进江杨雄英戚国伟
关键词:晚新生代吉隆盆地青藏高原隆升
马拉山穹窿的活动时限及其在藏南拆离系-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形成机制的应用被引量:59
2011年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17~15Ma)指示了马拉山穹窿的最后岩浆侵位时间及可能的穹窿冷却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与藏南拆离系(STDS)中浅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最早侵位年龄,即~35Ma,而STDS下盘U-Pb年龄老于35Ma的浅色花岗岩为增厚地壳重熔成因,表明北喜马拉雅在~35Ma地壳构造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并暗示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可能存在一更广泛意义的地质事件。~35Ma以前增厚导致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下地壳渠道流,渠道流活动触发增厚造山楔的垮塌,形成STDS。STDS的伸展减薄引发更大规模浅色花岗岩侵位,花岗岩底辟作用形成了NHGD,本文最年轻U-Pb年龄及40Ar/39Ar年龄(17~15Ma)即代表马拉山的底辟与穹窿作用,之后的构造体制由东西向伸展所取代(始于~13Ma)。
张进江杨雄英戚国伟王德朝
关键词:地质年代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被引量:75
2007年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上构造层);千糜岩和糜棱状片岩构成上、下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穹隆构造内经历3期运动,第1和第2期的线理具有统一的北北西—南南东倾伏向,前者仅保存于局部下构造层,代表上盘向南南东的运动学特征,为早期构造变形,成因尚待查明;第2期为穹隆内主导线理,代表穹隆统一的上盘向北北西的运动。第3期低透入性线理向穹隆外侧倾伏,代表垮塌下滑运动。雅拉香波穹隆下构造层与高喜马拉雅岩系相似,下拆离断层为主拆离断层,中构造层可能为西藏沉积岩系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所以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分割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与西藏沉积岩系的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的出露。雅拉香波穹隆早期(距今14.5Ma±)可能经历了沿藏南拆离系的北北西向拆离,后期(距今13.5Ma±)因岩浆底辟和剥蚀反弹而发生穹隆作用。
张进江郭磊张波
关键词:藏南拆离系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around the Gyirong basin, north Himalaya, and onset of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被引量:43
2009年
Gyirong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are located at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malayan orogen, where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and N-S trending rift converged. The north Himalayan orogen her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etrologic-tectonic units successively from south to north: 1) the Greater Himalayan crystalline complex (GHC); 2) the STDS shear zone; 3) the Tethyan Himalayan sedimentary sequence (THS); 4)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such as Gyirong and Oma basins; and 5)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Structural studies show that this area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formation: 1) the earlier south-directed thrusting, preserved both in the GHC and THS; 2) top-down-to-north slip along the STDS, normal faults related to this slip formed the early controlling structures of the Cenozoic basins,and the tilted pattern of the blocks between the basins indicated a north-directed slip; 3) east-west extension, the resultant N-S trending normal fault formed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s; and 4) lat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n the syn-deformational (leuco-) granite along the STDS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 activity of the STDS occurred at ca. 26 Ma, but its onset may have begun as early as ca. 36 Ma.
YANG XiongYingZHANG JinJiangQI GuoWeiWANG DeChaoGUO LeiLI PengYuanLIU Jiang
关键词:TIBETANDETACHMENTSYSTEMDEFORMATION
吉隆盆地周缘构造变形特征及藏南拆离系启动年龄被引量:25
2009年
藏南吉隆盆地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内部,是藏南拆离系(STDS)和南北向裂谷交汇地区.该区自南而北可划分为5个构造-岩石单元:(1)高喜马拉雅岩系;(2)STDS大型剪切带;(3)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4)晚新生带盆地,如吉隆、沃马盆地等;(5)马拉山穹隆构造期次可以划分为4期:(a)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中均有残留的早期向南的逆冲构造;(b)STDS自南向北的伸展滑脱,与该运动相关的正断层形成新生代盆地的早期控制构造,盆地间断块掀斜方式指示北向滑脱运动;(c)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南北向正断层,控制盆地东部边界;(d)晚期垮塌作用.来自STDS同构造花岗岩SHRIMPU-Pb年龄显示STDS主期活动时代约为26Ma,而其启动年龄可能早于36Ma.
杨雄英张进江戚国伟王德朝郭磊李鹏远刘江
关键词:藏南拆离系构造期次锆石SHRIMPU-PB定年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被引量:90
2007年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发生于65Ma左右,造山作用则开始于中新世初期,该造山运动形成南喜马拉雅的逆冲推覆体系,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然而,与造山作用的同时,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却经历了广泛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包括:①北喜马拉雅地区,开始于24Ma左右的藏南拆离系(STDS);②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开始于14Ma左右的南北向裂谷;③北喜马拉雅穹隆带,形成时间大致与南北向裂谷相同;④广布于青藏高原、开始于中新世末期、随机分布的高角度正断层。上述不同阶段的伸展构造形成于不同机制,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地质作用。其中,北喜马拉雅穹隆是一种特殊的伸展构造,并可能形成于多种机制。
张进江
关键词: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藏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