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008001)
- 作品数:32 被引量:611H指数:16
- 相关作者:高原丁志峰石玉涛蒋长胜陈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云南(21-29°N,97-106°E)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是中国大陆最活跃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其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属于板缘、板内地震混合型地区.本研究采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置的367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数据,人工挑选出良好约束的,ML震级〉3.0的近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VELEST算法,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的一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结果表明,云南地区一维P波速度模型在0和30 km之间速度介于5.96-6.60 km/s之间;在30到40 km之间的下地壳P波速度值为6.60-6.80 km/s;上地幔顶部平均P波速度为7.80 km/s,低于全球大陆速度模型均值(8.04-8.10 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在中上地壳(〈20 km),约20 km处地震活动性最强且各个震级范围地震均有发生,可能指示该深度范围活跃的构造运动和复杂的应力状态。
- 高家乙李永华徐小明张风雪
- 关键词:地壳速度结构地震活动性
- 用地震反射法对玉溪盆地普渡河断裂的探测被引量:9
- 2013年
- 通过在玉溪盆地用地震反射法探测普渡河隐伏断裂的实例,阐述了在覆盖层很厚、人口密集、环境干扰强条件下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本次勘探针对场地条件使用了大型可控震源和小检波距、长排列、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获得的高信噪比时间剖面清晰地揭示了玉溪盆地内普渡河断裂的产状和规模.勘探结果表明,玉溪盆地覆盖层(N+Q)最大厚度超过820m;基岩面西陡东缓,呈北北东走向的箕状分布;普渡河断裂分两支穿过玉溪盆地西部,主断裂为正断性质,走向约N20°E,倾向东,视倾角75°—80°;断裂规模由南向北逐渐变大,基岩断距在盆地南部的大营街附近为40m,而在盆地北部的九龙池东部,基岩断距增加到280m左右,穿过玉溪盆地西部的普渡河断裂错断了新近系上新统中上部地层.
- 何正勤安好收沈坤鲁来玉胡刚叶太兰
- 关键词:隐伏断层地震勘探
- 基于重复微震的小江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研究被引量:26
- 2013年
-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1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辨识源于同一位置破裂的重复微震来估算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在子采样条件下基于孓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地震相对位置的方法,在小江断裂带识别出29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存在差异变化.重复微震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表明:准周期的重复微震在空间上相对独立,远离其它重复微震和背景地震;在重复微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位置相近的重复微震可能会相互作用而影响其复发问隔;在背景地震活跃阶段,相邻背景地震发生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缩短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利用重复微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小江断裂带孕震深处3~12km的滑动速率为1.6~10.1mm·a-1,显示不同破裂段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何家斌付虹
- 关键词:小江断裂带
- 四川芦山M_S7.0地震余震序列双差定位、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被引量:63
- 2013年
- 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四川芦山MS7.0地震,主震中位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结合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端.本研究用双差定位法对芦山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主震位置为(30.29°N,102.97°E,17.82km)及4100多次余震重新定位结果.利用GSN/IRIS台网和国家台网及四川省区域台网的波形数据对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了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逆冲地震,根据余震序列分布确定发震断层面走向为200°,震源机制解断层倾角为45°.基于震源断层面解和断层滑动方向,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约为N112°E.
- 赵博高原黄志斌赵旭李大虎
- 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被引量:61
- 2013年
- 2013年4月20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通过地壳剪切波分裂的分析,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域的地壳主压应力方向及其与断裂之间的关联.芦山地震余震的定位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的破裂与汶川地震的破裂没有贯通,在芦山与汶川之间形成了一个"破裂空段".本文建议,应关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破裂空段"的应力变化.采用不依赖于天然地震记录的井下人工源观测技术是一种有意义的科学尝试.
-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各向异性
- 甘东南流动台阵微震监测结果被引量:16
- 2013年
- 利用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应用网格搜索地震定位方法对甘东南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的微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研究区内有3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微震共3 014个,比常规台网记录多1 693个。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在各断裂带附近地震分布更加密集,沿断裂呈带状或簇集状分布;震源深度分布优势范围为5~20km,其平均深度为11km;地震深度分布与断裂的关系密切,地震条带与断裂构造可以较好的相对应。
- 高见张元生郭飚刘旭宙
- 南北地震带南段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9
- 2015年
- 南北地震带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克拉通的过渡地带.本文收集了该区域内90个固定台站和356个流动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88691个P波走时残差数据,应用FMTT(Fast Marching Teleseismic Tomography)层析成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南段深部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了研究区深部的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腾冲火山地区深部400km以浅的深度内分布着明显的低速异常;四川盆地西南部下方300km内具有较强的高速异常;在上地幔顶部,沿川滇菱形块体周边的大型断裂带及川滇菱形块体南端分布着显著的低速异常,这些低速异常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挤出提供了必要的通道;保山地块下方存在一东倾的高速异常带,该高速异常带为印度板块岩石圈向东俯冲的体现.
- 徐小明丁志峰张风雪
- 关键词:远震层析成像南北地震带走时残差壳幔结构
-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分析灌县-安县断裂重复地震被引量:10
- 2015年
-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的事件为模板地震,通过滑动窗口的波形互相关方法对布设在灌县—安县断裂周边17个流动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识别ML0.0以上的重复地震.然后使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对这些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243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灌县—安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呈减弱趋势;地震震源的优势分布深度为5—15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呈高角度向西倾斜分布;地震震中沿NE向分布,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研究区内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方向由南到北发生的WNW向到ENE向转换的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 郑晨丁志峰周晓峰叶庆东吕苗苗
- 关键词:重复地震双差定位
-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应力状态分段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1
- 2015年
- 以川滇地区地壳运动GPS观测、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型、地震精确定位、构造应力场、断层滑动速率和岩石圈流变特性等观测和研究结果为约束,采用多组不同尺寸的摩擦接触单元表示断裂带,建立包含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考虑了1327年以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活动对研究区域构造应力状态的影响,对断裂带上强震活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未来可能的强震危险区分布和构造应力状态的关系进行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重力位能的影响、相邻块体相互作用是该断裂带系统构造应力分布特征的主要动力学控制因.模拟给出的断裂带应力分布与断裂带上现今b值图像等地震活动参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同时也发现断裂带上部分异常低b值区落在模拟实验中历史强震活动产生的应力低值区,这种矛盾的对应关系可能受历史强震释放应变能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
- 祝爱玉张东宁蒋长胜
- 关键词:应力状态B值数值模拟
-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研究
- <正>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青藏高原边缘与周边地块相互作用造成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壳上地幔构造变形强烈、地貌起伏巨大,控制了青藏高原周边地区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青藏高原边界动力学当...
- 陈九辉李顺成郭飚赵盼盼李昱刘启元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