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008001)

作品数:32 被引量:587H指数:16
相关作者:高原丁志峰石玉涛蒋长胜陈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地震
  • 10篇地壳
  • 8篇青藏高原
  • 8篇层析成像
  • 6篇断裂带
  • 6篇裂带
  • 5篇应力
  • 5篇面波
  • 5篇各向异性
  • 4篇地幔
  • 4篇噪声
  • 4篇上地幔
  • 4篇深部
  • 4篇双差定位
  • 4篇龙门山
  • 4篇龙门山断裂
  • 4篇龙门山断裂带
  • 4篇南缘
  • 3篇地壳上地幔
  • 3篇地震带

机构

  • 2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4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川庆钻探工程...
  • 1篇江苏省地质勘...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1篇丁志峰
  • 8篇高原
  • 5篇黄周传
  • 5篇蒋长胜
  • 5篇石玉涛
  • 4篇陈石
  • 4篇吕苗苗
  • 4篇郑晨
  • 3篇祝爱玉
  • 3篇鲁来玉
  • 3篇张东宁
  • 3篇赵博
  • 3篇卢红艳
  • 3篇王谦身
  • 3篇叶庆东
  • 3篇郭飚
  • 3篇申重阳
  • 3篇王琼
  • 3篇何正勤
  • 3篇王椿镛

传媒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震学报
  • 3篇地震地质
  • 3篇中国科学:地...
  • 3篇2015中国...
  • 2篇地震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物理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11篇2014
  • 1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云南(21-29°N,97-106°E)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是中国大陆最活跃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其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属于板缘、板内地震混合型地区.本研究采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置的367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数据,人工挑选出良好约束的,ML震级〉3.0的近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VELEST算法,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的一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结果表明,云南地区一维P波速度模型在0和30 km之间速度介于5.96-6.60 km/s之间;在30到40 km之间的下地壳P波速度值为6.60-6.80 km/s;上地幔顶部平均P波速度为7.80 km/s,低于全球大陆速度模型均值(8.04-8.10 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在中上地壳(〈20 km),约20 km处地震活动性最强且各个震级范围地震均有发生,可能指示该深度范围活跃的构造运动和复杂的应力状态。
高家乙李永华徐小明张风雪
关键词:地壳速度结构地震活动性
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被引量:60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通过地壳剪切波分裂的分析,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域的地壳主压应力方向及其与断裂之间的关联.芦山地震余震的定位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的破裂与汶川地震的破裂没有贯通,在芦山与汶川之间形成了一个"破裂空段".本文建议,应关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破裂空段"的应力变化.采用不依赖于天然地震记录的井下人工源观测技术是一种有意义的科学尝试.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各向异性
甘东南流动台阵微震监测结果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应用网格搜索地震定位方法对甘东南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的微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研究区内有3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微震共3 014个,比常规台网记录多1 693个。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在各断裂带附近地震分布更加密集,沿断裂呈带状或簇集状分布;震源深度分布优势范围为5~20km,其平均深度为11km;地震深度分布与断裂的关系密切,地震条带与断裂构造可以较好的相对应。
高见张元生郭飚刘旭宙
南北地震带南段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南北地震带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克拉通的过渡地带.本文收集了该区域内90个固定台站和356个流动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88691个P波走时残差数据,应用FMTT(Fast Marching Teleseismic Tomography)层析成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南段深部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了研究区深部的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腾冲火山地区深部400km以浅的深度内分布着明显的低速异常;四川盆地西南部下方300km内具有较强的高速异常;在上地幔顶部,沿川滇菱形块体周边的大型断裂带及川滇菱形块体南端分布着显著的低速异常,这些低速异常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挤出提供了必要的通道;保山地块下方存在一东倾的高速异常带,该高速异常带为印度板块岩石圈向东俯冲的体现.
徐小明丁志峰张风雪
关键词:远震层析成像南北地震带走时残差壳幔结构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分析灌县-安县断裂重复地震被引量:10
2015年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的事件为模板地震,通过滑动窗口的波形互相关方法对布设在灌县—安县断裂周边17个流动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识别ML0.0以上的重复地震.然后使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对这些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243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灌县—安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呈减弱趋势;地震震源的优势分布深度为5—15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呈高角度向西倾斜分布;地震震中沿NE向分布,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研究区内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方向由南到北发生的WNW向到ENE向转换的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郑晨丁志峰周晓峰叶庆东吕苗苗
关键词:重复地震双差定位
青藏高原东南缘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及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正>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部,该区是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及华南褶皱系的交汇地区,构造活动十分复杂,断裂纵横交错,强烈地震频繁发生,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印度板...
王琼高原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北部与四川盆地西部的地壳剪切波分裂被引量:68
2013年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及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研究区内44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剪切波分裂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由于受到区域主压应力场以及局部地质结构的影响,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出复杂的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和西南段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北东和北西的优势方向,川滇菱形地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近东西和北北西的优势方向.青川断裂北侧和南侧地震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大于该断裂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研究表明,复杂的地质结构以及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会造成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区域化的分布特征.
石玉涛高原张永久王辉姚志祥
关键词:川滇地块四川盆地剪切波分裂地壳主压应力
流动宽频带地震计自噪声测试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分别采用双台地震计自噪声互相关分析法(以下简称“Holcomb双台法”)和3台地震计白噪声互相关分析法(以下简称“Sleeman多台法”)对CMG-3T、BBVS-120、STS-2型流动宽频带地震计进行自噪声测试研究。结果表明:Sleeman多台法因有效地规避了传递函数引起的误差,在处理流动宽频带地震计实际记录数据方面比Holcomb双台法更能有效地滤除背景噪声;在简单测试条件下,3种常用流动地震计的自噪声在0.06~1Hz频带内均低于NLNM曲线,显示了相当好的噪声性能指标;在流动台阵观测过程中,地震计方位准确性以及地震计的保温防护措施是保证发挥仪器性能的重要因素。
尹昕忠陈九辉李顺成郭飚
关键词:自噪声互相关
南北构造带南段横波分裂研究
<正>南北构造带,也被称为南北地震带,是一条活跃的强震带,是中国大陆构造域重要的东西分界线,是划分中国大陆东、西部地质、地貌特征明显不同的近N-S向延伸、组成结构十分复杂的地质构造带,也是显著的重力梯度带和地壳厚度突变带...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
文献传递
南海及周边地区的P波层析成像与各向异性
<正>南海地区隶属欧亚板块东南部,周边受到多个板块的俯冲作用;同时,新生代欧亚板块-印度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隆升,也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这一地区的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P波走时数据,利用...
黄周传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