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889)

作品数:26 被引量:1,131H指数:17
相关作者:朱竑陈晓亮钱俊希李凡封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文化
  • 4篇城市
  • 3篇旅游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研究方法
  • 2篇人文地理
  • 2篇人文地理学
  • 2篇社会
  • 2篇身份
  • 2篇旅游发展
  • 2篇脉络
  • 2篇民国
  • 2篇民国初期
  • 2篇民族
  • 2篇景观
  • 2篇基督
  • 2篇基督教
  • 2篇集体记忆
  • 2篇记忆
  • 2篇国初

机构

  • 24篇中山大学
  • 16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西南林学院
  • 3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广州市广播电...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英国卡迪夫大...

作者

  • 23篇朱竑
  • 5篇陈晓亮
  • 3篇李凡
  • 3篇钱俊希
  • 3篇薛熙明
  • 3篇封丹
  • 2篇唐雪琼
  • 2篇王彬
  • 2篇袁媛
  • 2篇黄维
  • 2篇刘博
  • 1篇吴缚龙
  • 1篇韩亚林
  • 1篇谢涤湘
  • 1篇许学强
  • 1篇钱丽芸
  • 1篇安宁
  • 1篇周军
  • 1篇杜芳娟
  • 1篇魏雷

传媒

  • 8篇人文地理
  • 4篇地理学报
  • 4篇地理科学
  • 3篇地理研究
  • 2篇旅游学刊
  • 1篇建筑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被引量:75
2009年
利用普查数据、民政数据和问卷调查资料,从城市宏观空间与个体微观层面,系统检测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城市剥夺的空间模式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城市贫困和剥夺具有在内城区重合、外围区分离的特点。内城居住区的户籍贫困人口在住房、教育、设施等多方面处于被剥夺状况,外围的企业配套区户籍贫困人口则没有很明显的被剥夺状况,外来人口聚居区的低收入和贫困农民工处于被剥夺状况。究其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和转型时期的城市住房、建设和更新等空间政策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户籍贫困人口和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差异,进而产生了迥异于西方城市特征的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
袁媛吴缚龙许学强
国外宗教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被引量:19
2010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宗教地理研究日益成熟,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传统文化地理学之外,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也出现了诸如新文化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也从最初对宗教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单一研究逐渐趋向多样化,宗教的分布与扩散、宗教文化区和宗教景观研究都得到了充分重视。新文化地理学由于融合了更多跨学科知识,而逐渐在宗教地理研究中占据主流。总体来看,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仍处于一个边缘地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薛熙明朱竑
关键词:研究方法
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被引量:16
2009年
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观为视角,解读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及其所意涵的社会文化空间意义。结果表明:①宋元时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镇祠堂数量急增,表现出聚落空间由南部向中部扩展的趋势,祠堂景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锦澜、东头、栅下铺和中部的祖庙、黄伞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观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大变化,但八图土著宗族内部产生的裂变促使土著祠堂景观发生空间扩散。土著祠堂与侨寓祠堂景观空间上既互补又相互混杂,说明随着侨寓的大量进入,土著传统血缘空间被打破,地缘、业缘等因素增强,这正适应了佛山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
李凡朱竑黄维
关键词:祠堂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被引量:106
2010年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李凡朱竑黄维
关键词:集体记忆情感空间GIS认知地图
从百期《人文地理》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被引量:17
2009年
《人文地理》从创刊至百期,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正是依靠《人文地理》所搭建的平台,在《人文地理》的扶持、关爱及帮助下,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才取得今日尽管依旧弱小,但也能悄然展放、显现美丽的局面。从过往100期的历程可以明了的是,它作为一个温床、一片实验田和一个跳板,孕育了包括文化地理在内的众多中国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也鼓舞、扶持了众多年轻的莘莘学子从稚嫩、从恐惧、从胆怯到充满自信、到成长,进而走向成熟。从这样的角度看,《人文地理》不啻又肩负了导师、领路人的角色。本文通过百期《人文地理》中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包括载文数量、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的分析,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文化地理学研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在《人文地理》的领航下,借助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依靠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对话,体现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区域特色,促进包括文化地理学在内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科的整体突破。
朱竑林婕魏雷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被引量:33
2008年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城市的快速转型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和演进面临更多新要素的触动:"异质文化"日渐冲击或渗透着城市本底文化,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子也更多从自然环境要素始向人文因素转变,即城市本底文化生存的"土壤"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从而使城市文化表现出更多时代内涵、时尚意韵和新景观。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态势,以期对新时期国内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朱竑封丹王彬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城市文化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被引量:70
2009年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对承载历史意蕴和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选用1983年版和2003年版1∶5000荔湾区行政区划图,通过对比来反映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地名的变更,发现经过20年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计有437个因各种原因已经消失的地名,348个新增地名,全区地名总体变化比率达到近43%;在变更的地名中,反映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变化的地名最多,而消失的地名中则多属于历史街区地名。这些都深刻揭示出在现代化快速城市化变化背景下,大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诸多内在的规律,进而为城市有序发展、历史地段合理有效地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朱竑周军王彬
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基于撒尼、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5
2010年
以撒尼、傣和哈尼三个父权制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曼春满、曼乍与曼嘎俭村、五棵树与月湖村、箐口和大鱼塘村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发展旅游村寨和未发展旅游村寨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认为: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妇女主体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增强,不断建构起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性别观念。研究将有利于少数民族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并对男女平等国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雪琼朱竑
关键词:社会性别观念旅游发展少数民族妇女父权制
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深圳老福音村的死与生被引量:21
2009年
福音村是指基督教传入后在中国乡村地区出现的一种过半村民为基督徒的特殊聚落。深圳的老福音村具有百年基督教会发展史,它们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后被推进了全球化的浪潮,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聚落景观和村民的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老福音村中,基督教对本地村民的影响已日渐式微,但在不断进入村内的外来人员中却出现"枯木逢春"的繁荣景象。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中,福音村落发生了诸多变化。研究以深圳市三祝里福音村为个案,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该村落基督教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全球化在福音村基督教的兴衰浮沉中所扮演的角色,尝试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剖析全球化背景下福音村如何"老死",又如何获得"重生"的进程,以寻求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研究的开展是对国内相对薄弱之宗教地理和乡村地理之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同时,也对当前形势下我国乡村生活方式的调适和和谐社会组织形式的构建,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居民开展自由、健康的宗教信仰活动产生积极意义。
朱竑郭春兰
关键词:基督教本土化
19世纪以来基督教新教在广东的空间扩散模式被引量:13
2010年
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宗教的扩散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扩散是宗教地理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具体宗教扩散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薄弱。对基督教新教自19世纪初传入广东后的空间扩散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多种扩散模式。其中,点轴式迁移扩散最为普遍,但中间障碍的存在常常使发展轴线发生变换;等级扩散呈现出按照人口分布规模、交通地重要性和行政等级的特征;传染扩散模式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依托海岛的跳板式扩散则是沿海地区基督教扩散的特殊形式。这些模式虽是从经典文化扩散模式演化而来,但在具体特征上已有显著变化。研究试图对传统的文化扩散模式进行重新解读,并为"腹地-口岸-市场"的文化扩散理论提供成熟案例。
薛熙明朱竑陈晓亮
关键词:基督教新教文化扩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