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F20049)

作品数:2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创收黄世昌王珊珊杨世伦穆锦斌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分析
  • 1篇水沙
  • 1篇水沙通量
  • 1篇浅滩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分析
  • 1篇粒度
  • 1篇粒度特征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海域
  • 1篇附近海域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沉积物

机构

  • 2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黄世昌
  • 2篇吴创收
  • 1篇罗向欣
  • 1篇赵鑫
  • 1篇穆锦斌
  • 1篇杨世伦
  • 1篇王珊珊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响应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2013年4月在温州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采集大中小潮25个观测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同步流速观测资料,分析表层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对水动力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普遍较细,中值粒径范围0.0059~0.352mm,平均0.0149mm,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空间分布上,粒径呈现出“河口河槽粗,口外海域细”;“北部粗,南部细”分布特征;河口区大小潮沉积物粒径变化明显,而口外海域大小潮沉积物粒径没有明显的差异;沉积物粒径越粗,分选系数越差,偏态系数更偏重负值;粒径越细,分选系数越好,偏态接近正偏;(2)由于受到地形和水动力的影响,不同区域的表层沉积物表现出不同的运移方向;GSTA模型结果显示大小潮泥沙输移方向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向南-东南方向运移,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的河流来沙以及海域来沙,而且局部泥沙的交换也是海域泥沙运移平衡的主要途径;(3)该区域河口区潮流输沙作用范围较大,开敞海域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而对于波浪的掀沙作用主要受到波能的大小以及实际水深的影响。在水深5m以内的近海海域沉积物的泥沙运移主要是以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为主,而外海的表层沉积物泥沙运移特征主要是以波浪掀沙作用为主。
吴创收黄世昌罗向欣穆锦斌赵鑫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
1954-2011年间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多尺度分析被引量:35
2014年
基于高要(西江)、石角(北江)和博罗(东江)水文站1954.2011年的连续径流量和输沙率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珠江流域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54-2011年珠江的入海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输沙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不同:1954-1983年珠江水沙均处于增长阶段,该阶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的贡献率分别是70%和30%;1984-1993年珠江水沙通量呈先降后升(1989年是转折点1波动阶段,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1994-2011年珠江的水沙通量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是20%和80%。(2)龙滩水库蓄水后的2007-2011年与2006年以前相比,珠江年均入海径流量减少了14%,而年均入海输沙率是减幅达到70%。这一时期水库蓄水和水土保持对输沙率减少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3)珠江的水沙通量变化具有明显年代际周期和年际周期变化特征,且不同子流域的周期有所不同。例如西江的径流量主要存在24年和13年的年代际周期以及4~7年的年际周期,而输沙率主要存在16年左右和10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和4~7年的年际周期;北江径流量主要存在12年左右年代际周期和2年左右以及8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和和输沙率年代际周期主要13-16年,而年际周期是4~7年和2-3年;东江的径流和输沙率主要存在12年左右年代际周期和2年左右以及6年左右的年际周期。这些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周期与珠江流域降雨量的变化周期有较好关联性。
吴创收杨世伦黄世昌王珊珊
关键词:水沙通量小波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