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1000-10811105)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庞金友张春林张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主义
  • 4篇民主
  • 3篇自由主义
  • 3篇逻辑
  • 2篇张君劢
  • 2篇人权
  • 2篇逻辑与
  • 2篇民族
  • 2篇民族国家
  • 2篇国家观
  • 1篇新芽
  • 1篇政府
  • 1篇政体
  • 1篇支配
  • 1篇中道
  • 1篇弱政府
  • 1篇三权
  • 1篇三权分立
  • 1篇社会主义
  • 1篇内在逻辑

机构

  • 9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5篇庞金友
  • 4篇张春林
  • 2篇张霞

传媒

  • 2篇黑河学刊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融合——张君劢民族国家观简析
2013年
以往的观点认为,张君劢的国家观是以民族为本位的国家观,偏重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其实他的国家观是兼顾了民族和民主两个层面的内涵,既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又把重点放在民主国家建设上,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融合。他的民族建国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建构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张春林
关键词:张君劢民族国家民主社会主义
“老根发新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思维理路解析被引量:1
2013年
梁漱溟基于对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性质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为此,要从中国的乡村入手,鼓励知识分子下乡、建立乡农学校等一系列乡村建设的主张。他的"老根发新芽"的文化重建理想虽然落空了,但对现代文化建设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张春林
关键词:乡村建设
孟德斯鸠自由观的内在逻辑
2011年
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在他看来,自由是指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法律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自由只能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事情的权利。自由的实现,不再是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的必然结果,必须考虑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更多倚重三权分立和宪政原则的力量。
庞金友
关键词:孟德斯鸠法律政体三权分立
行走的观念——中国近代民权观念新解析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以民权观念为核心,从观念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近现代民权观念做出动态分析。民权观念在近代不仅发挥了开启民智、思想启蒙的价值层面作用,而且由理论宣传走向制度建构,在民族主义的洪流中民权发挥了凝聚群智、御侮救国的工具作用,在立宪派和革命派主导的政治运动中也发挥了重大的参与和推动作用。伴随民主运动进程,民权思想不断丰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和实现。
张春林
关键词:人权民主
最弱国家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诺齐克的消极国家观探析
2011年
针对罗尔斯式的积极国家观,诺齐克提出,最弱国家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和多功能国家的批判,诺齐克认为,最弱国家不仅有产生的必要性而且是功能发挥最多的国家,任何主张扩大国家功能的做法势必会侵犯个人权利。最弱国家是可欲的,它为个人自由实现其权利提供了理想的乌托邦架构。考虑到现实社会经济等因素,这种最弱国家并不适合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
庞金友张霞
关键词:个人权利诺齐克
佩迪特与论辩式民主:后自由主义时代的民主趋势
2012年
在充分解构伯林式的消极-积极自由观的基础上,佩迪特提出了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的"第三种自由"。为确保这种无支配自由的最终实现,佩迪特主张以论辩式民主弥补自由民主的缺陷,从而为新共和主义提供更佳的制度保障。论辩式民主并非在法治和分权间简单取舍,而是强调协商、包容和回应。这种新型民主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也为更好地解决自由与民主的张力问题进而重释当代民主的新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庞金友张霞
关键词:共和主义论辩式民主
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被引量:9
2011年
从城邦时代到启蒙时代,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离,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确立。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主张,国家被近代思想家赋予积极与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各持极端立场,分别将国家干预和社会自治推向极致,而自由主义则居中而立,既承认政府的作用,又相信社会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考察了国家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国家职能重新回归社会、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在国家消亡之前,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新型国家形式将发挥其内在作用。西方国家观念更迭的历程说明,只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客观规律的国家观才是最好的国家观。
庞金友
关键词:国家观自由主义
立国之中道——张君劢调和折中思想解析
2013年
张君劢综合中西,博采众说,提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观,主张宪政民主的立国之道,试图寻求自由与权力、自由与公道、民主政治与计划经济的中道,旨在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协调融合,他的中庸调和思想虽然在中国革命与战争的环境下无法实现,但却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对于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政治经济协调发展仍有极大启示意义。
张春林
关键词:张君劢民族国家民主宪政计划经济
弱政府抑或强政府:当代西方的国家观论争被引量:2
2012年
国家观念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推行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遭遇空前危机,保守自由主义的弱政府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承继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认为在自发秩序的引导下,市场经济可以自足自治;国家行为存在悖论,政府也会失灵;政府干预作用有限,弱政府才是最佳选择。借助认识论、自由观和民主观,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围绕消极国家观是否可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社群主义、新左派和"第三条道路"也在批判自由主义国家观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庞金友
关键词:自由主义弱政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