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8A06)

作品数:91 被引量:689H指数:15
相关作者:高增贵庄敬华丛斌张小飞钱海涛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5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8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9篇玉米
  • 46篇斑病
  • 44篇病菌
  • 33篇叶斑
  • 33篇叶斑病
  • 25篇木霉
  • 25篇基因
  • 23篇叶斑病菌
  • 18篇木霉菌
  • 17篇玉米螟
  • 16篇玉米弯孢霉叶...
  • 16篇抗性
  • 15篇玉米弯孢霉叶...
  • 15篇弯孢菌
  • 15篇弯孢霉叶斑病
  • 13篇亚洲玉米螟
  • 13篇玉米弯孢菌
  • 13篇弯孢菌叶斑病
  • 12篇玉米丝黑穗
  • 12篇丝黑穗病

机构

  • 59篇沈阳农业大学
  • 5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河北省农林科...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瓦房店市农业...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河北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沈阳出入境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作者

  • 48篇陈捷
  • 31篇高增贵
  • 24篇庄敬华
  • 22篇刘力行
  • 20篇丛斌
  • 18篇张小飞
  • 14篇刘铜
  • 14篇赵辉
  • 13篇董辉
  • 13篇钱海涛
  • 11篇姜雪
  • 9篇王晓鸣
  • 8篇赵柏霞
  • 8篇王振营
  • 8篇黄秀丽
  • 8篇何康来
  • 8篇高士刚
  • 7篇唐俊
  • 7篇隋鹤
  • 7篇刘志诚

传媒

  • 17篇玉米科学
  • 7篇植物保护学报
  • 7篇中国植物保护...
  • 6篇植物保护
  • 6篇湖北农业科学
  • 5篇植物病理学报
  • 5篇河北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生物防治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中国植物保护...
  • 4篇中国植物病理...
  • 3篇种子
  • 3篇昆虫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北方园艺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22篇2011
  • 42篇2010
  • 28篇2009
  • 34篇2008
  • 10篇2007
  • 1篇2006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区域和玉米品种田间抗性的研究被引量:57
2009年
通过对河南、山东、安徽等近20个省市的广泛调查以及有关田间发病记载数据的整理,明确了玉米南方锈病的准确发生地区。黄淮海夏玉米区以及海南省是当前我国玉米南方锈病发生的重点区域,病害对生产影响明显,其次为广西、广东等南方玉米区,西南玉米区局部有轻微发生,该区域主要发生的是普通锈病。汇总接种鉴定以及数年田间鉴定和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点记载的数据,获得了黄淮海夏玉米区47份推广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情况,其中登海3号和天泰10号为高抗南方锈病品种,鲁单981、农大108、中科4号等14份也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但目前在该区域种植面积最大的郑单958和浚单20则属于高感品种。积极推广抗南方锈病品种是有效控制病害,减少生产损失的惟一选择。
刘骏马青于凯王晓鸣
关键词:玉米南方锈病抗性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雄蛾的性信息素受体能够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进行识别,这是鳞翅目昆虫寻觅配偶过程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8个性信息素受体及1个Or83b同源基因的cDNA片段,分别...
李菁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基因克隆
文献传递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Brn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正>近年来,玉米弯孢叶斑病在我国各主要的玉米产区均造成了较大的为害,逐渐上升为玉米重要病害之一。玉米弯孢叶斑霉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存在着严重的致病性分化...
姜雪徐书法王兵刘力行陈捷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质谱鉴定基因敲除基因功能分析
文献传递
绿色木霉菌T23对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初步研究
2010年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和常规生长量测定法,研究了木霉菌T23对7种微量元素Mn2+、Ca2+、Mg2+、Cu2+、Zn2+、Fe2+、Mo6+的吸收利用及7种微量元素对木霉菌T23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菌T23对7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大量吸收Mg2+、Zn2+、Cu2+、Ca2+、Mn2+和Fe2+,基本不吸收Mo6+元素。在微量元素对木霉菌T23生长的影响方面,则表现为Ca2+、Mn2+、Zn2+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木霉菌T23产孢,Cu2+、Mn2+、Mg2+、Ca2+、Zn2+在组合培养基中促进木霉菌T23菌丝生长,Mo6+抑制木霉菌T23的菌丝生长和产孢。
唐琳高增贵赵辉
关键词:微量元素原子吸收光谱
桃蛀螟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测定被引量:22
2009年
通过对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越冬老熟幼虫和蛹过冷却点的测定,初步明确了寄主植物、幼虫体重、性别等因素对其越冬幼虫和蛹抗寒性的影响。取食玉米、高粱和向日葵不同寄主植物的桃蛀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幼虫体重与其过冷却点没有显著相关性;幼虫进入越冬状态越早,过冷却点越低;雌、雄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差异;蛹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采自不同地区玉米植株上的5个地理种群的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
鹿金秋王振营何康来刘勇
关键词:桃蛀螟越冬幼虫过冷却点抗寒能力
玉米丝黑穗病菌PCR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特异引物PCR技术,检测了该菌对玉米植株的侵染状况,并对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进行了初步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感病品种K12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中,6 d的茎,9 d的根、茎、叶,12 d茎,抗病品种20060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6 d的茎、9 d的茎和叶、12 d的茎和15 d叶都能扩增出PCR特异片段,经过EM种衣剂包衣的玉米幼苗的根茎叶材料扩增出来的特异DNA条带明显少于未经包衣的玉米幼苗。EM包衣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了玉米丝黑穗病菌对幼苗的侵染机会,有效地防治了玉米丝黑穗病。
白寿发高增贵张小飞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PCR检测
木霉菌蛋白诱导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
木霉菌是一类重要的农作物病害的生防真菌,其中诱导抗性是重要生物防治机制之一。木霉菌产生的激发蛋白已证明是木霉菌诱导抗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整合技术 (REMI,restriction enzyme-m...
唐俊傅科鹤高永东孙文良陈捷
关键词:木霉菌诱导抗性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适合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U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引物。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24株病菌进行UP-PCR分析,共扩增出75条谱带,大小介于250~2 000 bp,多态性比率为72.0%,说明UP-PCR标记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796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和生理小种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遗传谱系就等于生理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大斑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为有效地开展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进化及探讨其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高金欣高增贵吕淑霞张秀霞庄敬华张硕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地理来源生理小种
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供体蜂种的筛选被引量:2
2009年
实验室条件下以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引进种卷蛾赤眼蜂、食胚赤眼蜂、短管赤眼蜂为材料,比较分析3种赤眼蜂连续3代喂食抗生素后子代雄蜂率、寄生和羽化情况。除卷蛾赤眼蜂F_2代外,取食四环素后3种赤眼蜂各世代寄生率均降低,其中食胚赤眼蜂的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3种赤眼蜂间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取食抗生素世代的增加,3种赤眼蜂子代雄蜂率逐渐增大,短管赤眼蜂F_1代开始出现雄蜂,F_3代雄蜂率高达54.54%,明显高于卷蛾赤眼蜂(20.58%)和食胚赤眼蜂(13.94%);食胚赤眼蜂3个世代羽化雄蜂率均最低,说明其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比较稳定,较适合作为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的供体。
张海燕王倩付海滨丛斌董辉解焱艳姬景红
关键词:沃尔巴克氏体赤眼蜂
转Bt cry1F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以不同用量的转Bt crylF基因抗虫玉米饲养亚洲玉米螟幼虫,研究人工饲料中转基因玉米对其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饲料中转基因玉米用量的增加,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用量为100%处理时幼虫存活数仅3~5头,存活率仅15%~20%;在对照玉米处理中,4个处理的幼虫存活数均较高,为16~19头,存活率均在69%以上。转基因玉米处理的幼虫存活数与对照玉米处理相比,两者差异显著。
崔蕾丛斌钱海涛李冰孙海燕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转BT基因玉米存活率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