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88)

作品数:17 被引量:194H指数:7
相关作者:王鹏飞安维亮齐童吴明霞马骁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五十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乡村
  • 3篇乡村旅游
  • 3篇旅游
  • 3篇城乡
  • 2篇农产
  • 2篇农产品
  • 2篇农业
  • 2篇城乡关系
  • 1篇地理标志
  • 1篇地理标志农产...
  • 1篇杜能
  • 1篇行动者网络
  • 1篇行动者网络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农产品
  • 1篇中国农产品批...
  • 1篇生产主义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安全

机构

  • 16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第五十...

作者

  • 14篇王鹏飞
  • 3篇安维亮
  • 2篇马骁
  • 2篇吴明霞
  • 2篇齐童
  • 2篇徐文萍
  • 1篇蔺雪芹
  • 1篇刘传安
  • 1篇王成
  • 1篇任小丽

传媒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农村经济与科...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世界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顺义区蔬菜生产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近年,我国大城市蔬菜自给率急剧下降,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如何保障大城市蔬菜供给安全,稳固蔬菜价格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基于统计资料,分析了1980、1990、2000和2010年的蔬菜播种面积,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地域分区,得出顺义区蔬菜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为:(1)蔬菜生产面积在1980—2000年期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在不断减小,而在2000—2010年期间蔬菜生产面积迅速减少;(2)蔬菜生产最高区向顺义区东南部进行了集中,同时由于郊区旅游业、观光采摘园及蔬菜合作社的发展,在其他乡镇也有小面积零散分布,无蔬菜生产的区域向顺义区的西南部集中,并不断向西、向北的区域扩展.这种时空演变受到政府政策的变化、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空间的商品化等因素的影响.
任小丽王鹏飞
关键词:蔬菜生产
景观地理学的演变及其学科发展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回顾了景观概念的发展历史,根据景观的学科发展,将景观的研究分为景观地理学、景观美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并探讨了其理论和方法.未来景观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增强专家、政府、普通民众三者之间的交流;重视景观"美"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在景观研究中的应用;景观地理学的复兴.
吴明霞齐童刘传安马骁
关键词:景观景观学景观美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农村空间商品化——以北京市麻峪房村乡村旅游为例被引量:72
2017年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空间商品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阻止农村衰退、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房村的乡村旅游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变,并讨论农户在此过程中的参与。麻峪房村在从农民生活空间转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区旅游局、乡旅游公司为关键行动者,并吸纳了多个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在网络形成的过程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逐渐提高,由此推动了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麻峪房村演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后,由于行动者网络发生变化使农村空间商品化发生变化,导致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程度降低。同时新的行动者网络中的各行动者的不对等性明显,各行动者之间存在很多异议,使该网络趋于僵化、丧失活力,不足以支撑麻峪房村乡村旅游继续发展。在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过程中,农户的院落区位、年龄与原有工作等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农村地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与行动者利益共通且紧密联系时,其空间商品化就得到强化,反之亦然。
王鹏飞王瑞璠
关键词: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理论
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自2000年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之一,而河北省的农业生产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农业不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人居与自然环境的重要保证。为此,以河北省为例,利用2005~2015年县域数据,从农业资源承载力、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环境支撑力、农业科技条件等方面就河北省农业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究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及其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作用。河北省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家庭劳动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向机械化、化学化进行了转变,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土地撂荒、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成为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郝薇王鹏飞安维亮
农村空间商品化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被引量:13
2020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农村空间商品化是农村空间生产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其概念强调农村经济重构,以农村空间商品化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符合理论与实践要求。本文旨在:(1)梳理西方农村地理学理论发展脉络以支撑农村空间商品化概念与路径探索研究;(2)基于农村空间商品化的概念、理论、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模式,提出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多种实现路径;(3)讨论初级农产品生产等四条路径与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关系及其在全国的分布特征,并对纳入城市建设拓展区等三条路径的特征做了简要说明。
樊立惠蔺雪芹王鹏飞
地理标志农产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3
2020年
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探讨了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分类讨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及如何通过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农村空间商品化的进程。结论认为:①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变化由波动向趋稳发展,果蔬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多,水产地理标志农产品稳中有升。②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东南半壁地理标志农产品更为密集。果蔬粮油、畜禽养殖类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较为均衡。③以全国7分区为单元,西南区、黄淮海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多,各类地理标志农产品均较丰富;东北区粮油棉麻地理标志农产品最多,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干果、牲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较多;华南区各类地理标志农产品均不突出;青藏区多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最少。④影响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的因素包括气候、农业发展历史、自然区位、经济、交通、消费市场等。⑤针对果蔬粮油、养殖业、林业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特性提出相应意见。
樊立惠王鹏飞张加华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影响因素
基于空间形成视点的城市与农村关系的再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空间形成的视角,文章探讨了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从而在等质空间中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寻求与场所性结合的商品消费萌芽是理解与社会分工并列的地理差异的关键。与其说农村地域活力需引进域外企业,倒不如说以依靠地域内部主体性的供求为重点,以形成地域循环的产业结构为目标的"内生式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导致了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因资本主义的渗透呈现出的各种矛盾中,能够找到城市与农村相互补充的存在关系。作者依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认为城市与农村的进一步等质化或许能够孕育出新型的城乡关系。
王鹏飞
关键词:城乡关系
杜能模式的微观层面考察——基于山东省东老庄村的案例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自杜能模式提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验证、修正与扩展,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得到过杜能理论验证的地区还大量存在.为此,本文基于对山东省诸城市东老庄村的种植农户、养殖与种植农户、大棚蔬菜种植农户等案例的实地调研,在微观尺度下分析验证了杜能模式.农户经营行为尽管不同,但从劳动集约性上也能确认出杜能模式的构造.在考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模式时,由于各个区位因子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即使具有相同的区位因子,在不同的尺度下,如果区位的贡献度具有差异的话,就有必要构建不同尺度的杜能模式.
徐文萍王鹏飞安维亮
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被引量:51
2013年
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讨论了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问题,并从理论抽象方面取得了以下认识:①无论农村与城镇,空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理论上,自然界的纯粹空间不具有商品价值意义。空间的商品化是与一定的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存在和逐步显现的;②在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力的增强、后生产主义思想的蔓延,人类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空间的商品化也进一步显现;③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村的景观、土地利用、就业、生活形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农村空间生产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样化愈趋增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性也日益突出;④随着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北京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北京地区长期扭曲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王鹏飞
关键词:生产主义城乡关系
乡村重构视角下旅游振兴农村的路径探析
2019年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乡村重构的进程,而旅游振兴农村是实现乡村重构的重要途径。旅游振兴农村,即以地方居民、地方政府、旅游团体与旅游企业等几方面的共同联系为主体,通过开发旅游地、举办各种旅游庆典活动、开发农副产品及土特产品来增加或维持游客人数,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使农村居民充满自豪感的地域社会。本研究在界定旅游振兴农村的内涵、构建旅游振兴农村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讨推动旅游振兴农村的必备因素及战略途径,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人类需求提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就我国当前旅游振兴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姜鑫王鹏飞张加华安维亮
关键词:乡村旅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