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4BA520A-06)

作品数:53 被引量:1,382H指数:22
相关作者:郭天财朱云集李友军黄明王晨阳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7篇小麦
  • 25篇冬小麦
  • 19篇籽粒
  • 12篇小麦品种
  • 10篇穗型
  • 10篇耕作
  • 10篇耕作方式
  • 9篇不同耕作
  • 9篇不同耕作方式
  • 8篇氮素
  • 8篇淀粉
  • 8篇灌浆
  • 7篇性状
  • 7篇旗叶
  • 7篇酶活性
  • 6篇土壤
  • 6篇利用效率
  • 5篇小麦旗叶
  • 4篇氮素形态
  • 4篇淀粉积累

机构

  • 33篇河南农业大学
  • 26篇河南科技大学
  • 8篇学研究院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职业...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职业技术...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城建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洛阳农林科学...

作者

  • 26篇李友军
  • 25篇郭天财
  • 19篇黄明
  • 18篇朱云集
  • 15篇吴金芝
  • 14篇王晨阳
  • 11篇马冬云
  • 7篇王永华
  • 6篇陈明灿
  • 6篇朱志勇
  • 5篇冯伟
  • 4篇付国占
  • 4篇崔党群
  • 4篇李晓
  • 3篇蔡典雄
  • 3篇郝西
  • 3篇宋晓
  • 3篇查菲娜
  • 3篇李艳
  • 3篇李国强

传媒

  • 15篇麦类作物学报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河南农业科学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玉米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植物生理学通...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2010中国...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全国小麦栽培...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8篇2006
  • 13篇2005
  • 1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冠温特征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豫麦50”在灌浆后期冠层温度明显降低,表现为冷尾型;而“豫麦34”和“豫麦70”则在灌浆后期冠层温度有上升趋势,表现为暖尾型,在灌浆末期冷尾型与暖尾型小麦冠层温度相差超过2.5℃。冷尾型“豫麦50”强势粒中ZR、IAA、GA3含量峰值均高于其它两个品种,其ZR/ABA、GA3/ABA、IAA/ABA峰值亦高于暖尾型“豫麦70”和“豫麦34”,ABA含量在灌浆中期上升快,高峰值大于“豫麦70”和“豫麦34”,达到高峰后下降较快;“豫麦50”弱势粒中的各种激素含量仍较高。
朱云集李向阳郭天财马冬云王晨阳王永华
关键词:冬小麦内源激素
氮素运筹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品质及产量性状的效应被引量:16
2005年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豫麦66和豫麦4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其产量及与面条品质有关的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豫麦66在本试验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品质性状得到改善,而多穗型品种豫麦49以225kg·hm-2处理品质性状最好,超过225kg·hm-2时品质性状变差。两品种的产量表现趋势相同,在0~225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225kg·hm-2反而减产,但从经济效益上看,豫麦66以150kg·hm-2处理最好。两品种比较,豫麦66除高峰粘度低于豫麦49外,其它品质性状均较优,但产量表现较低。氮素供应对豫麦49高峰粘度、弱化度、千粒重及产量影响较大;而豫麦66沉淀值、稳定时间及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的氮素调控效应较为明显。因此,氮素运筹应综合考虑品质指标、产量水平及品种类型。
冯伟郭天财李晓姚战军
关键词:冬小麦氮素供应
两种筋力型小麦叶、粒可溶性糖含量及与籽粒淀粉积累的关系被引量:51
2005年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豫麦34号和豫麦5 0号2种筋力型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及粒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开花后30d出现高峰,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灌浆期呈一致的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籽粒淀粉积累和粒重关系密切。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较弱筋型品种豫麦5 0号灌浆期旗叶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外运能力,籽粒同样具有很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的能力,致使豫麦34号最终的总淀粉含量较高,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高于豫麦5 0号,粒重达到较高水平。
王书丽郭天财王晨阳查菲娜宋晓
关键词:小麦可溶性糖灌浆期淀粉积累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根际土及非根际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对冬小麦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转化酶(S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ST,RT,NT)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酶活性,能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覆盖处理(ST,NT)与传统耕作(CT)酶活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RT与CT差异性不显著。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更能体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孙敬克李友军黄明吴金芝
关键词: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根际土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49
2006年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崔金梅夏国军刘万代王永华
关键词:小麦穗型超高产栽培技术
不同冠温特征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内源激素的变化被引量:8
2005年
为阐明小麦冠层温度与其籽粒灌浆特性、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2001~2003年对黄淮麦区及河南省推广的30个小麦品种冠温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和籽粒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玉米素ZR、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及比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0在灌浆后期冠层温度明显降低,表现为冷尾型;豫麦34和豫麦70在灌泉后期冠层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表现为暖尾型.在灌浆末期冷尾型与暖尾型小麦冠层温度相差超过2.5℃.冷尾型豫麦50强、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均大于暖尾型豫麦34、豫麦70;强势粒的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比值变化规律性明显,弱势粒表现的规律性不如强势粒.冷尾型豫麦50强势粒ZR、IAA、GA3含量峰值均高于豫麦34、豫麦70,其ZR/ABA、GA3/ABA、IAA/ABA峰值亦高于暖尾型豫麦70和豫麦34,而ABA含量在灌浆中期上升快,且高峰值大于豫麦70和豫麦34,达到高峰后下降较快;在弱势粒中,豫麦50上述各种激素含量仍保持较高状态.
李向阳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马冬云王晨阳
关键词:冬小麦灌浆特性内源激素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4
2006年
为了筛选适宜于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在旱棚鉴定条件下,以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抗旱鉴定品种为试材,对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等抗旱鉴定产量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鉴定与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不同。抗旱系数反映材料的稳产性,对于小麦种质抗旱性筛选更直观。抗旱指数修订式以对照品种的表现为参照,兼顾品种的相对产量(抗旱系数)和绝对产量,便于与品种区试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合,可操作性强,是目前最适用于小麦抗旱育种和区域试验的综合性抗旱鉴定指标。
冀天会张灿军谢惠民杨子光郭军伟孟丽梅马雯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抗旱指数
不同小麦基因型耐镉性差异研究
采用水培方式,探讨了不同Cd2+水平(0、30、60、90μmol/L)对小麦株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小麦品种幼苗耐镉性的差异。结果表明,Cd2+胁迫下,大部分小麦品种的生长受到抑制,幼苗叶片的...
李友军朱志勇
关键词:小麦株高过氧化物酶游离脯氨酸
文献传递
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基追比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适宜的施氮范围为150~225 kg/hm2(纯氮)。但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在施氮水平及氮肥运筹上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稳定氮肥用量,在150~225 kg/hm2纯氮范围内提高氮素用量,氮肥后移,减少底氮用量,加大追氮比例有利于提高强筋粉的综合品质,而以施纯氮225 kg/hm2,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5∶1调控效果最好;弱筋小麦:在150~225 kg/hm2纯氮范围内适量减少氮肥用量,增加基肥比例,减少追肥比例,可明显促进弱筋粉综合品质的提高,而以施纯氮150 kg/hm2,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6∶3∶1调控效果最佳。
吕强熊瑛陈明灿付国占李友军
关键词:强筋小麦弱筋小麦氮肥水平基追比
旱地保护性耕作的小麦生物学效应研究
2003~2006年连续3年在豫西旱作大田条件下以冬小麦洛阳9769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少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李友军黄明孙敬克陈明灿李春霞姚育卿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