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1212011120145)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万晓樵王焯江湉贾建忠邓丽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松科
  • 2篇松科1井
  • 2篇晚白垩世
  • 2篇白垩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松辽盆地
  • 1篇同位素
  • 1篇盆地
  • 1篇气候
  • 1篇气候事件
  • 1篇晚期
  • 1篇稳定同位素
  • 1篇轮藻
  • 1篇古近纪
  • 1篇古新世
  • 1篇白垩纪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万晓樵
  • 1篇司伟民
  • 1篇高琴琴
  • 1篇屈海英
  • 1篇张翼翼
  • 1篇王曼艳
  • 1篇王焯
  • 1篇邓丽君
  • 1篇贾建忠
  • 1篇李莎
  • 1篇江湉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古近纪重大气候事件及其生物响应被引量:18
2012年
古近纪气候演化是由"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末期的稳定降温期及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冰室气候期。在此期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PETM极热事件、Oi-1骤冷事件和Mi-1降温事件。这3次大的气候事件引起了生物圈的巨大波动:PETM期间发生了全球底栖大有孔虫灭绝事件及浮游有孔虫的辐射演化,并且是哺乳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Oi-1期间全球植物群落由热带型密集雨林向寒冷干燥的森林草原过渡,在欧亚大陆出现了哺乳动物种群大规模改变的Grande Coupure和Mongolian Remodelling事件,也发生热水型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灭绝事件;Mi-1前后,浮游有孔虫部分属种绝灭,钙质超微化石也出现暖水种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植物群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古近纪气候的大幅波动和转折由诸多因素控制,主流观点认为PETM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释放有关,但其喷发机制尚不明确;降温事件则与区域性构造隆升、洋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江湉贾建忠邓丽君万晓樵
关键词:古近纪影响因素
晚白垩世介形类壳体稳定同位素尝试——以松科1井南孔样品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白垩纪中期的全球温室气候引发的迅速同位素波动具有全球的同期性,可作为地质历史中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在诸多陆相沉积体系中,湖泊沉积记录保存了相对连续的古气候信息,是恢复陆相高分辨率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变的有利依据。松辽盆地为大型白垩纪沉积盆地,对其研究可以提供大陆内部的古气候信息。对白垩纪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常采用全岩样品的分析手段。然而,陆相湖盆同位素组成复杂,全岩样品难免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尝试利用松科1井连续的介形类壳体为材料获取原生碳酸盐,为稳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古气候恢复提供有效指标。尝试的首要工作是仔细开展采样分析、化石壳体挑选和受成岩影响样品的排除的每一步骤。在实体显微镜下精心剥离出纯净的化石壳体,然后对纯净壳体、含充填物壳体和围岩3种样品进行抽样对比,印证实验所用的介形类化石样品的可靠性,明确化石材料受成岩作用影响微弱。测试结果显示,松科1井介形类壳体碳氧同位素保存了长期连续的气候历史记录,深入研究能为中国甚至东亚白垩纪同期陆相研究提供稳定同位素标准序列。
万晓樵王焯司伟民
关键词:松科1井稳定同位素白垩纪
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被引量:13
2013年
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210.66-1023.22m)嫩江组顶部-四方台组-明水组岩心中发现轮藻化石23属48种(包括4个未定种)。由下至上可建立四个化石带:Atopochara ulanensis-Hornichara anguangensis组合带,Atopochara ulanensis延限带,Hornichara prolixa-Gobichara deserta组合带和Grovesichara changzhouensis-Neochara sinuolata组合带。将"松科1井(北孔)"的轮藻化石与同一时期中国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及欧洲和南美等地的做对比,我们发现华南地区与欧洲、南美较为相似,而松辽盆地则与华北地区及蒙古戈壁盆地更为相似,具有标准化石意义的Atopocharoideae(奇异轮藻亚科)的晚期分子Atopochara ulanensis目前在全球仅发现于松辽盆地和蒙古戈壁盆地。根据各轮藻化石的时代分布,前三个组合的年代为中坎潘期(Campanian)至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第四个化石组合中晚白垩世代表分子消失,化石个体明显增大,顶部梅花形顶盖发育,侧壁具波状起伏,体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生代面貌的生物群,其时代很有可能为古新世。因此,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能位于明水组二段上部。
李莎高琴琴张翼翼屈海英王曼艳万晓樵
关键词:轮藻晚白垩世古新世松辽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