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1A11)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8H指数:8
- 相关作者:王伊龙王拥军赵性泉王春雪廖晓凌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模式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发病12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行CT平扫及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共筛选界定为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41例(35.3%),并对其中33例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33例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平均1分),生活质量Barthal指数80—100分(平均95分);5例溶栓治疗后发生无症状性脑出血(15.2%),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后1周并发脑内血肿(PH1型),另4例溶栓治疗后6~24h出现梗死局部少许渗血(HI型)。结论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MRI对患者筛选界定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赵振国白青科隋海晶谢秀海赵晓晖王连文夏卫英陆练军沈健周媛陈娟陈翠荣李锦师
-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成像
-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静脉溶栓后近期、远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情况,并探讨与溶栓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TIMS-China),回顾性选取发病4.5h内且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这些患者溶栓后2h、24h、90d的有效性、安全性结局情况及影响因素。主要安全性结局评价指标为溶栓后24~36h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及溶栓后90d患者死亡情况;主要有效性结局评价指标为溶栓后90d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良好预后定义为mRS 0~1分,不良预后定义为mRS 2~6分。结果:共入选174例患者,结果显示溶栓后2h和24h症状改善(NIHSS减少≥1)的比例分别为54.60%和67.24%,而90d时mRS 0~1分的比例为79.89%。90d时病死率为1.15%,SICH的发生率根据不同定义,为0.57%~1.15%。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的基线情况比较,仅既往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近期、远期的预后均较好,出血风险很低,有既往卒中史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
- 廖晓凌王伊龙潘岳松王春娟赵性泉王拥军
- 关键词:溶栓预后
- 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比较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对不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所有完成了溶栓前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且血管成像提示有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对不同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入选122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而颈内动脉闭塞组为0%,基底动脉闭塞组为40%。大脑中动脉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53.9%vs 21.1%,P=0.007,比值比(odds ratio,OR)=5.68]及良好预后(42.7%vs 21.1%,P=0.041,OR=3.76)的比例均优于颈内动脉闭塞组,死亡率低于颈内动脉闭塞组(4.5%vs 47.4%,P<0.001,OR=0.03),而两组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1%vs 0%,P=0.962)。结论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有明显差异,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开通率最高,疗效明显优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 廖晓凌王伊龙潘岳松王春娟赵性泉王春雪刘丽萍王拥军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
-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结局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11期)和Webof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肾功能障碍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结局预测价值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而比较eGFR下降组与eGFR正常组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90d内死亡、90d良好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计56280例患者,eGFR正常组患者16608例(占29.5%),eGFR下降组患者共39672例(占70.5%)。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GFR正常组患者相比,eGFR下降组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1.76,95%CI=1.44~2.16,P<0.001)、所有脑出血(OR=1.60,95%CI=1.38~1.87,P<0.001)以及90d内死亡(OR=2.77,95%CI=2.22~3.45,P<0.001)的风险增高,并且eGFR下降组患者90d预后良好(OR=0.64,95%CI=0.57~0.71,P<0.001)的比例降低。结论与eGFR正常的卒中患者相比,eGFR下降的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死亡的风险增高,90d预后良好的比例降低。
- 裴洪菲佟旭佟旭于萍曹亦宾王伊龙郑华光刘静
- 关键词:卒中肾小球滤过率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ETA分析
- 北京市11家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横断面调查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评估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 t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11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缺血性卒中或TIA诊断明确的连续病例近期的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6年7月1日~8月15日期间11个医院参加调查,总计1247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患者连续入选纳入分析,其中伴高血压者919例(73.7%),血压控制达标率[按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为46.8%(413/919)。伴糖尿病者297例,血压控制达标率[按SBP〈130mmHg和DBP〈80mmHg]为13.1%(39/297)。伴高血压者919例中,739例患者使用各种降血压药物,使用比例分别为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61.2%(452/739)、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26.8%(198/739)、β-受体阻滞剂15.7%(116/739)、复方制剂15.2%(112/739)、利尿剂8.0%(59/739)、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ARB)7.7%(57/739)、α-受体阻滞剂1.3%(13/739)。关于患者未用药的原因:42.7%(53/124)患者认为血压已控制故停药,其次29.8%(37/124)的患者回答是医生未建议。结论北京市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参照临床指南要求目标值达标率偏低,伴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不理想,亟待加强对卒中患者血压的控制,缩短临床实践与指南间的差距。
- 吴敌王伊龙周永王春雪赵性泉王拥军
- 关键词:卒中高血压
- 中国七城市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情况分析被引量:72
- 2009年
- 目的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是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救治过程中存在溶栓率偏低的问题,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实际溶栓状况及未溶栓原因。方法本调查在中国的7个城市51家中心展开前瞻性调查,调查采用标准的登记数据,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院前卒中急救信息、院前院内关键延误时间、溶栓信息等。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1091例患者确诊符合入选标准,其中754例(69.6%)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共有20例(2.7%)患者溶栓,其中静脉rt-PA15例、动脉rt-PA2例、静脉尿激酶(Urokinase,UK)5例。在静脉rt—PA中,93.5%(14/15)存在方案违背。大部分病例(17/20)在2呐就到达了医院,院前延迟平均中位时间为1.17h。急诊接诊到获得检查(CT或磁共振)平均中位时间为0.67h。未进行溶栓的主要原因除年龄(〉80岁或〈18岁)(28.9%)、卒中症状太轻(24.0%)、病情迅速恢复(16.5%)、CT影像已有病灶(15.7%)、时间〉5h(15.7%)、卒中症状太重(7.4%)等因素外,患者/家属主观拒绝仍占了18.2%。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比例偏低,溶栓药物使用不规范且存在方案违背,存在院前延迟问题,亟待整合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间医疗资源,规范院前转运途径,缩短延误时间,提高溶栓率。
- 王伊龙吴敌周永赵性泉王春雪王拥军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卒中溶栓急诊处理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期)、EMbase、Web of Science和Wang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前循环与后循环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而比较前、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院内或90 d死亡、出院或90 d良好预后的情况有无差别。结果 最终纳入9个观察性队列研究,共计3592例患者,前循环卒中有3177例(占88.4%),后循环卒中有415例(占11.6%)。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0.29,95%CI=0.11-0.80,P=0.017)和所有脑出血(OR=0.27,95%CI=0.16-0.46,P〈0.001)的风险更低,并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出院时或溶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比例更高(OR=1.73,95%CI=1.23-2.41,P=0.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院内或90 d死亡情况却无显著差异(OR=0.67,95%CI=0.39-1.16,P=0.155)。结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风险更低,短期功能预后更好,更安全有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 佟旭郑华光曹亦宾王拥军王伊龙刘静刘静华田月明史楠崔颖李晶晶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前循环后循环溶栓META分析
- 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95%CI 0.63~1.86,P=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0.4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 李欣佟旭李晶晶裴洪菲王拥军王伊龙郑华光于萍曹亦宾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 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比较被引量:37
- 2014年
- 目的:对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人群进行比较,探讨对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标准剂量与低剂量阿替普酶是否具有一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发病4.5h内且阿替普酶使用剂量约为0.6 mg/kg(0.5~0.7 mg/kg)及0.9 mg/kg(0.85~0.95 mg/kg)的静脉溶栓患者,对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死亡率及90 d随访结局等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753例患者,0.5~0.7 mg/kg组75例,0.85~0.95 mg/kg组678例,两组剂量中位数分别为0.64 mg/kg及0.90 mg/kg,发病-给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92 h及2.79 h。在校正了基线变量差异后,两组的死亡率(5.41% vs 7.36%,P=0.603)及SICH(0% vs 1.62%,P=0.972)均无显著差异,而0.5~0.7 mg/kg 组90 d随访获得良好预后的比例显著低于0.85~0.95 mg/kg组[41.89% vs 53.83%,比值比(odds ratio,OR)=0.58,P=0.031)]。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中国人群中,标准剂量(0.9 mg/kg)较低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且不会显著增加SICH风险。
- 廖晓凌王伊龙潘岳松王春娟赵性泉王春雪刘丽萍王拥军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有效性安全性
- 北京地区伴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况:一项门诊连续就诊脑卒中患者横断面调查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伴糖尿病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11家二、三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IS或TIA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得到数据整合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1家医院,2006年7月1~8月15日期间总计有1247例卒中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中。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351(351/1238,28.4%),其中接受降血糖药物治疗者273例(273/323,84.5%),未用药者50例(50/323,15.5%)。各类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依次为双胍类126(126/351,35.9%)、α-糖苷酶类97(97/351,27.6%)、磺脲类90(90/351,25.6%)、胰岛素63(63/351,17.9%)。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病例282例(282/348,81.0%)。获得空腹血糖数据病例数219例(62.4%),血糖控制良好(4.4~6.1mmol/L)、一般(≤7.0mmol/L)和不良(>7.0mmol/L)的比例数分别为27.9%、23.3%和48.9%。获得餐后血糖数据病例数152例(43.3%),其血糖控制良好(4.4~8.0mmol/L),一般(≤10.0mmol/L),不良(>10.0mmol/L)比例数分别为30.9%、30.9%和38.2%。获得血压数据345名(345/351,98.3%),血压达标(BP<130/80mmHg)43名(43/345,12.5%),未达标(BP≥130/80mmHg)302名(302/345,87.5%)。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89名(89/351,25.4%)患者有LDL的记录,LDL达标(LDL≤2.6mmol/L)的患者39例(39/89,43.8%)。结论:伴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情况患者记录比率低、控制达标率低,临床医生应当依照临床指南要求加强对这些伴有糖尿病的IS和TIA患者的教育和治疗,使其进行严格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监控和管理。
- 张宇辉吴敌王伊龙王拥军
- 关键词:卒中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