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06JJ10004)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何晓晓谭蔚泓王柯敏伍旭海罗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
  • 2篇药物
  • 2篇生物效应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纳米
  • 1篇修饰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素
  • 1篇氧化硅
  • 1篇药物缓释
  • 1篇药物载体
  • 1篇药物作用
  • 1篇原子力显微镜
  • 1篇增殖
  • 1篇增殖效应
  • 1篇生成素
  • 1篇平阳霉素
  • 1篇葡萄糖

机构

  • 8篇湖南大学

作者

  • 7篇何晓晓
  • 6篇谭蔚泓
  • 5篇王柯敏
  • 3篇伍旭
  • 2篇葛佳
  • 2篇海罗
  • 2篇霍希琴
  • 1篇石慧
  • 1篇原茵
  • 1篇聂海龙
  • 1篇霍海玲
  • 1篇刘芳
  • 1篇王燕
  • 1篇林霞

传媒

  • 4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化学传感器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二氧化硅微颗粒促细胞增殖效应的基因转染新方法被引量:2
2007年
报道了二氧化硅微颗粒(SiMPs)的促细胞增殖效应,并基于该效应发展了一种以二氧化硅微颗粒为转染伴侣的基因转染新方法,采用MTT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硅微颗粒具有促细胞增殖效应,并以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质粒pEGFP为报告基因,COS-7细胞为靶细胞,在多聚-L-赖氨酸介导的基因转染中,利用二氧化硅微颗粒的促细胞增殖效应,加入二氧化硅微颗粒作为转染伴侣开展基因转染实验,获得了显著增强的基因转染效率,相比于未加入二氧化硅微颗粒为转染伴侣的基因转染方法,该方法的转染效率提高到5倍多.利用二氧化硅微颗粒的促细胞增殖效应,以其作为转染伴侣的基因转染新方法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简便的基因转染新方法,而且也为基因转染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霞何晓晓王柯敏谭蔚泓
关键词:基因转染
基于AFM的血管生成素与其核酸识体(Aptamer)的相互作用力被引量:4
2007年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力测定技术研究了血管生成素与其核酸识体(Aptamer)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与一系列对照实验中测量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血管生成素与其Aptamer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相互作用.另外,采用Poisson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血管生成素与其Aptamer间的单分子相互作用力为(133.7±11.7)pN.这些研究结果的获得有望为更好地揭示血管生成素与Aptamer的识别机理,进一步解释Aptamer对血管生成素活性的抑制作用提供依据.
何晓晓金容杨柳王柯敏李伟谭蔚泓李慧敏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血管生成素核酸识体
不同功能化基团修饰的硅壳纳米颗粒分散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功能化基团同步修饰(油相修饰)以及反相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后再通过功能化基团后续修饰(水相修饰)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纯硅壳纳米颗粒(SiNP)、氨基化硅壳纳米颗粒(NSiNP)、羧基化硅壳纳米颗粒(CSiNP)和聚乙二醇硅壳纳米颗粒(PSiNP).通过沉降时间和离心速度观察了不同方法获得的不同功能化基团修饰的硅壳纳米颗粒在水中的分散及稳定性,并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分散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同一修饰方法分别制备的纳米颗粒在水中的分散及稳定性顺序是CSiNP≥PSiNP>SiNP>NSiNP;油相修饰法获得的CSiNP和PSiNP的分散性要优于水相修饰法获得的.PSiNP和CSiNP在Hela细胞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非常小,而NSiNP却显示了强烈的细胞非特异性吸附.
聂海龙何晓晓霍希琴海罗伍旭葛佳谭蔚泓
关键词:反相微乳液分散性
二氧化硅纳米与微米颗粒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生物效应被引量:13
2007年
分别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与微米颗粒(SiMPs)作为固定化载体,选择多聚酶牛肝过氧化氢酶(CAT)和单体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模型,通过考察酶固定化后在酶活回收率、热稳定性、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以及酶在水-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催化能力的变化,对载体与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酶活回收率结果表明,SiNPs显示出比SiMPs优越的对酶无选择性的高生物亲和性,而SiMPs则能使固定于其上的酶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且二者都能使固定化酶在有机相中的稳定性得到明显增强.但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的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则表现出无规律性.
石慧何晓晓王柯敏原茵谭蔚泓
关键词:生物效应
基于磷酸化修饰的核/壳硅纳米颗粒药物缓释体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功能化基团同步修饰方法制备了包载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PYM)的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YM-PO4SiNP),考察了不同量的磷酸化修饰试剂对PYM-PO4SiN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化修饰试剂量的增加,制备的PYM-PO4SiNP的电位逐渐降低,其包载的PYM的释放速率逐渐加快,但对颗粒的粒径没有明显影响.本文选择能使药物平稳、缓慢释放的磷酸化修饰试剂用量,制备了稳定性好、药物缓释时间长的PYM-PO4SiNP,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2%和37.81%,通过与CNE-2细胞共培育后,可以使CNE-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而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O4SiNP载体本身是没有毒性的.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核/壳硅纳米颗粒在药物载体领域中的应用.
何晓晓海罗王柯敏伍旭谭蔚泓
关键词:药物缓释药物载体平阳霉素
内参比pH纳米传感器用于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的Hela细胞内pH变化的测量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该研究小组发展的pH敏感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参比染料联钌吡啶(RuBpy)同时包埋的具有内参比功能的pH纳米传感器,进一步结合流式细胞学分析方法,对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的Hela细胞内的pH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后的Hela细胞内pH的变化情况并不一样,有的作用后引起了细胞酸化,有的作用后引起了细胞碱化,有的作用后基本上不引起变化。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吞噬了内参比pH纳米传感器的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单个Hela活细胞进行了成像,可以明显观察到内参比pH纳米传感器在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后的Hela细胞内的荧光成像。
王燕何晓晓王柯敏谭蔚泓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硅壳纳米颗粒对COS-7细胞的生物效应被引量:6
2007年
从硅壳纳米颗粒对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及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地考察了包裹RuBpy染料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FSiNPs)对美洲绿猴肾细胞(COS-7)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FSiNPs对COS-7细胞的影响是浓度依赖性的,低浓度(<0.2μg/μL)的FSiNPs对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周期及整个生长过程均无负面影响,但随着与COS-7细胞作用的FSiNPs浓度的增大,FSiNPs对COS-7细胞的毒性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对细胞周期及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更为敏感.同时,利用FSiNPs的荧光信号同步指示作用,考察了COS-7细胞对FSiNPs的吞噬作用,发现FSiNPs通过细胞膜的吞噬作用随机地进入到细胞内,一部分FSiNPs被细胞当成异物外排到细胞培养基中,另一部分则进入到下一代细胞中.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多和新生胞质的产生,FSiNPs在细胞内的含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状况依然良好.上述研究结果有望为FSiNPs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安全标准,并为开展基于新型纳米颗粒的纳米颗粒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打下了基础.
刘芳何晓晓王柯敏葛佳谭蔚泓
关键词:COS-7细胞生物效应
纳米颗粒-葡萄糖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物理吸附法制备了硅壳荧光纳米颗粒-氨基葡萄糖复合物(FSiNPs-DG),并选择三株肿瘤细胞和一株正常细胞作为考察分析对象,基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对葡萄糖具有高亲和力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考察了FSiNPs-DG对固定后肿瘤细胞的识别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FSiNPs-DG与活细胞的作用,即肿瘤细胞对FSiNPs-DG吞噬情况.结果表明:利用物理吸附法制备出的FSiNPs-DG可以较好地识别固定后的肿瘤细胞,并且肿瘤细胞对FSiNPs-DG吞噬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霍希琴霍海玲伍旭何晓晓
关键词:肿瘤细胞葡萄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