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基金(MK2013J08)

作品数:17 被引量:177H指数:9
相关作者:郭建英李锦荣董智李红丽邢恩德更多>>
相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山东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沙丘
  • 3篇土壤侵蚀
  • 3篇退耕
  • 3篇退耕还林
  • 3篇退耕还林工程
  • 3篇退耕还林工程...
  • 2篇新月形沙丘
  • 2篇生态风险
  • 2篇输沙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类型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粒度
  • 2篇流动沙丘
  • 2篇露天
  • 2篇露天煤矿
  • 2篇煤矿
  • 2篇黄河

机构

  • 15篇中华人民共和...
  • 10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鄂尔多斯市气...
  • 1篇山合林(北京...

作者

  • 15篇李锦荣
  • 15篇郭建英
  • 10篇董智
  • 6篇李红丽
  • 4篇邢恩德
  • 3篇刘铁军
  • 2篇刘艳萍
  • 2篇何京丽
  • 2篇赵岩
  • 1篇许彦慧
  • 1篇杨志勇
  • 1篇梁占岐
  • 1篇田世民
  • 1篇胡小龙
  • 1篇郑玉峰
  • 1篇珊丹
  • 1篇武健伟
  • 1篇许婷婷
  • 1篇孙保平
  • 1篇高君亮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国际沙棘研究...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4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草原区沙尘暴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沙尘暴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了半干旱草原区——锡林郭勒盟沙尘暴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结果表明:三个时期(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植被盖度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牲畜存栏头数和超载率得到一定控制,减轻了承灾体对环境的压力;牧民纯收入的增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交通设施的增加,增强了承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力;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多元化,有利于经济稳定,对沙尘暴承灾体的脆弱性降低起到积极作用。评价结果表明,模糊数学方法对草原区沙尘暴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李锦荣高君亮郭建英赵海燕
关键词:沙尘暴承灾体脆弱性
鄂尔多斯市近10年植被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响应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对鄂尔多斯市2002-2012年地表植被指数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市近11年来NDVI虽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与降水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DVI大于0.4以上的面积逐年增加,表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生态建设政策及资金投入力度的大幅增加。
郑玉峰郭建英殷丽强李锦荣孙玉许彦慧
关键词:植被指数降水生态建设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粒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以乌兰布和沙漠段流动沙丘、沙丘前草地、沙丘前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沙丘各部位和草地、农田不同深度(0~1m)土壤粒度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土壤以细砂为主,农田以粉粒为主,草地以细砂和中砂为主;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农田土壤粒径增大,草地粒径减小,沙丘无明显变化;流动沙丘粒度分布曲线为单峰,而草地和农田为双峰。农田偏度呈现近对称到极正偏态的分布趋势,分选较差;草地则呈近对称到正偏态再到极正偏态分布的趋势,分选较好到很差;沙丘分选很好,分选性差异不大。
杨志勇陈新闯郭建英董智李锦荣温挨树田世民
关键词:流动沙丘草地农田
乌兰布和沙漠乌海段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与重金属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以乌兰布和沙漠乌海段下风向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新月形沙丘表层土壤及降尘中沉积物粒度特征,Mn、Cu、Zn、Cr、Fe等重金属元素及其与粒径的相关性及重金属来源,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沙丘不同部位粒径主要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降尘主要以极细砂、粉粒为主,但上风向沙丘粒度主要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工业化使沙丘表面粒径细化.(2)沙丘表层及降尘中重金属含量表现为Fe> Mn>Cr>Zn>Cu,Mn、Cu、Zn、Cr含量均高于背景值,且降尘中重金属含量与沙丘具有明显差异性.重金属变异系数表现为Cu> Fe> Zn> Mn> Cr,Mn、Zn中等变异(15%~36%),Fe、Cu高度变异(>36%);Mn、Zn、Cu、Cr发生富集,富集系数均大于1.(3)Mn、Zn、Cu与细颗粒物质含量呈明显正相关,Zn、Cu在中砂范围呈负相关,Fe均呈负相关.(4)Cu、Zn、Cr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部分Cu、Zn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部分Fe、Mn来源于工业污染,其余来自于地球风化.乌海段下风向新月形沙丘属于低生态风险和轻度生态危害状态,但需控制Mn、Cu、Zn、Cr含量的增加与富集.
陈新闯郭建英董智李红丽李锦荣王合云
关键词:新月形沙丘降尘重金属生态风险
典型草原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水蚀控制效果被引量:48
2015年
以典型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不同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径流场定位观测设施对不同治理措施植被生长-枯萎期间的次降雨产流产沙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边坡植被恢复初期,由于实施治理措施对边坡的强烈扰动,不合理的治理措施导致边坡的土壤侵蚀量大于裸地;当植被盖度大于>35%时,不同治理措施的拦沙、蓄水、入渗能力明显强于裸地;降雨强度与降雨量是边坡产流产沙的主控因子,随着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裸露边坡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大,为14 183 t/(km2·a),生态袋一字型布设措施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小,为5 179 t/(km2·a);生态袋一字型布设措施的土壤侵蚀模数是裸露边坡的36.5%,是沙地柏+绣线菊灌丛(植被恢复4 a)的81.5%。可见,排土场边坡是一种极强烈侵蚀的人工再塑地貌,对其采用合理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治理措施要优于单纯的生物措施,是控制矿区排土场边坡土壤侵蚀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郭建英何京丽李锦荣邢恩德温挨树刘艳萍杨改英
关键词:煤矿排土场产流产沙过程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郭建英李锦荣刘铁军孙保平梁占岐赵岩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侵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矿区人工再塑地貌对锡林郭勒草原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控制效果被引量:10
2015年
为阐明典型草原大型露天煤矿人工再塑地貌(排土场边坡)形成后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不同治理措施对人工再塑地貌边坡的水蚀控制效果,研究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矿区人工再塑地貌边坡不同治理措及天然草地的土壤侵蚀产流、产沙、入渗过程进行了一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雨强条件下,裸露边坡的径流量、产沙量明显大于天然草地,其年径流量、年产沙量分别为天然草地的5.1倍和228.8倍,年均入渗量是天然草地62.1%;裸露边坡通过合理治理后,土壤侵蚀量得到明显控制,在治理初期不同措施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铺设植生带>裸地>草灌结合种植(柠条+草本植物)>沙地柏+绣线菊(已种植4a)>生态袋品字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袋一字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天然草地,其比值为237∶232∶120∶32∶15∶1。可见,天然草地实施煤炭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排土场边坡是一种极强烈侵蚀的人工再塑地貌,其严重加剧了当地的土壤侵蚀,必须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郭建英何京丽李锦荣邢恩德珊丹梁占岐刘铁军
关键词:露天煤矿土壤侵蚀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下垫面冬季沙尘通量被引量:12
2016年
为揭示乌兰布和沙漠不同下垫面冬季沙尘通量的垂直分布,在野外实地监测的基础上对乌兰布和沙漠3种下垫面冬季输沙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地表0-100cm高度内冬季输沙量流动沙丘〉梭梭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各下垫面输沙量随高度呈下降趋势,流动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梭梭固定沙丘符合幂函数分布,流动沙丘、梭梭固定沙丘输沙量集中于0-20cm高度,白刺半固定沙丘集中于0-40cm高度。风沙流幂函数通量系数a、b与粒径〈0.1 mm和粒径〉0.5 mm颗粒含量负相关,与粒径0.1-0.25 mm颗粒含量正相关,与粒径0.25-0.5mm颗粒含量不相关。沙粒跃移高度在流动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和梭梭固定沙丘分别集中于0-3.59、0-4.33和0-2.36cm;跃移高度与粒径〈0.05 mm和0.1-0.5 mm颗粒含量正相关,尤其与粒径0.1-0.25mm颗粒含量呈指数函数正相关,与粒径0.05-0.1mm及〉0.5mm颗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在冬季仍具有较大的侵蚀状态,白刺半固定沙丘处于弱风蚀状态,梭梭固定沙丘处于堆积状态,造成地表积沙。在冬季,梭梭固定沙丘仍然发挥着防风固沙的能力,成为冬季固定风沙的重要防线。
陈新闯董智李锦荣李红丽郭建英贾淑友代豫杰
关键词:输沙量下垫面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凌汛期河岸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6年
黄河凌汛期间河水的扩张与萎缩导致河岸带变化,影响沿岸植物的生态补水与沙漠沙入黄。研究以乌海水利枢纽至三盛公段冬凌夏汛期河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9—2010年河岸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4个时段,河岸呈现萎缩—扩张—扩张—萎缩动态变化;当左岸以向右摆动为主时,河岸呈右偏萎缩趋势;当左、右岸分别由两侧向外摆动时,河岸呈扩张趋势。冬季3个阶段黄河以左岸向左摆动为主,冰面呈萎缩—扩张—萎缩动态变化;且岸线萎缩时表现出向右偏移,扩张时表现出向左偏移。冬季冰封期河岸向同侧偏移变化较夏季更为明显,且左岸移动幅度显著大于右岸移动幅度。夏季汛期河岸变化与上游降水显著相关,冬季凌期河岸变化主要与下游温差和两岸地势相关。
李锦荣郭建英董智武健伟贾旭赵纳祺王文琴
关键词:凌汛期黄河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不同治理措施的风沙运移特征及其防护效果被引量:11
2016年
为科学治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沿岸风沙入黄问题,以该河段沿线流沙为对照,开展了麦草沙障、沙柳沙障、葵花杆沙障和梭梭林为代表的工程与植物固沙实验,对不同治理措施下的风速廓线、粗糙度、风沙流结构、防护效果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1)各沙障和梭梭林内风速廓线发生改变,近地表风速显著降低,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风速显著增加。2)流沙表面输沙量分布随高度增加呈对数递减,90%集中在0-10cm范围,98%分布在0~30m范围内。3)不同措施的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输沙率仅为流沙的1.07%-38.27%,可很好的控制近地表的流沙活动。4)各类固沙措施的实施效果排序葵花杆沙障〉梭梭林〉沙柳沙障〉麦草沙障,控制流沙效果均达到75%以上,对固定流沙均能起到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固沙效果、成本、运输以及使用寿命等,该地区选择葵花杆沙障和梭梭较为合适。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风沙入黄问题、完善黄河沿岸风沙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李锦荣郭建英董智何京丽刘艳萍珊丹赵纳祺
关键词:风沙流输沙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