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6Z3021)

作品数:11 被引量:121H指数:6
相关作者:潘英华雷廷武付增光杜世平赵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鲁东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水分
  • 4篇土壤
  • 3篇入渗
  • 2篇入渗性能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渭北高原
  • 2篇积水
  • 2篇降雨
  • 2篇旱地
  • 2篇改良剂
  • 2篇产流
  • 1篇杂粮
  • 1篇增产
  • 1篇增产效应
  • 1篇蒸发
  • 1篇蒸发失水
  • 1篇入渗量
  • 1篇入渗率
  • 1篇失水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鲁东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烟台师范学院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固原市农业科...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雷廷武
  • 6篇潘英华
  • 2篇贾志宽
  • 2篇刘世新
  • 2篇杜世平
  • 2篇付增光
  • 2篇刘汗
  • 2篇李永平
  • 2篇赵军
  • 2篇袁建平
  • 1篇上官周平
  • 1篇廖允成
  • 1篇张晴雯
  • 1篇曹秀霞
  • 1篇李问盈
  • 1篇王天宁
  • 1篇温晓霞
  • 1篇高佩玲
  • 1篇詹卫华
  • 1篇赵凤霞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坡地间隔覆盖配施土壤改良剂的实用性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采用间隔覆盖配施土壤改良剂方法,利用室内人工降雨实验与土柱实验研究该方法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分布的影响,进而为其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间隔覆盖法可增加入渗区蓄水量,面积比为1:1时,土壤蓄水量可达到降雨量的1.83倍。配施土壤改良剂情况下,雨强I=60 mm/h,面积比1:1时,降雨入渗率可达到未施加改良剂处理的2.60倍。湿润锋分布较深,水分分布均匀程度也有所提高。(2)对土壤水分蒸发及吸持水能力的研究发现,在施加土壤改良剂条件下,水分蒸发受到抑制,而土壤吸持水能力增强,但两方面作用均与PAM用量密切相关。虽然研究结果证实此种方法的实用性,但土壤改良剂的适宜用量、间隔覆盖法的适宜面积比、水分的实际调控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潘英华雷廷武谷晓岩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蒸发
土壤结构改良剂影响下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被引量:28
2007年
以聚丙烯酰胺(PAM)与磷石膏(PG)为土壤结构改良剂,利用离心机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分析土壤的吸水能力和持水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吸水能力、持水能力与释水能力均表现出与用量密切相关;在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情况下,仍然可用van Genuchten方程很准确的模拟土壤吸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即可作为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后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模拟表达式;在试验的用量范围内,土壤结构改良剂的使用不会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潘英华雷廷武张晴雯冯雪
关键词:土壤结构改良剂土壤水分有效性吸水能力持水能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产流积水法测量坡地降雨入渗动态过程及其精度估计被引量:6
2006年
坡地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对于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水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产流积水法采用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坡位土壤入渗率及累积入渗量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入渗过程曲线反映了坡面径流到达前后,实际入渗率从降雨强度控制阶段跃升到入渗性能控制阶段,并最终趋于稳定入渗率的全过程。入渗区不同坡位的累积入渗量从坡顶至坡底逐渐减少,而且径流在坡面上推进速度越快不同坡位上的累积入渗量差值越小。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观测径流推进距离误差所引起的测量结果的误差。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产流积水法实验结果进行精度估计,并提出了由实测入渗率求入渗水量的解析方法,并将此与实际降雨量进行比较,间接地估计了测量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产流积水法测量坡地降雨/径流入渗性能具有很高的精度。
刘汗雷廷武潘英华袁建平毛丽丽赵军
关键词:入渗性能降雨坡位累积入渗量
小杂粮浅松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针对冷凉风沙区杂草防除困难,小籽粒、小播量时免耕播种机播种质量欠佳的问题,研制了小杂粮浅松播种机。该机采用平铲式开沟装置和带橡胶凸起的鼠笼式镇压辊,种肥水平分施,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浅松除草、施肥播种等任务。在山西阳高县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1,种肥深度合格率92.5%,种肥间距合格率85.7%,平均除草率92.3%。镇压辊实现了对种行和行间的不同镇压,镇压后行间土块直径为1~5cm的占79.4%,有利于减少农田扬尘;种行土块直径为0~1cm的占84.3%,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该机适用于冷凉风沙区和农牧交错带的谷黍播种。
王兆卫李问盈王兆卫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除草播种机
渭北地区残茬(秸秆)覆盖农田生态效应及应用技术实例被引量:22
2005年
综合分析各地残茬(秸秆)覆盖试验结果,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温度、农田杂草和水保性能等方面对残茬(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效应进行了总结,并依据渭北地区实际,介绍了适合该地区旱地冬小麦、旱地春玉米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应用的残茬(秸秆)覆盖技术。
赵凤霞温晓霞杜世平王虎全付增光
关键词:渭北高原残茬覆盖农田生态效应秸秆覆盖
宁夏半干旱偏旱区旱地引进苜蓿品种适应性及生态耗水状况被引量:2
2009年
2003-2005年对引进的15个苜蓿品种在旱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不同品种生长速度和地上生物产量不同,水分生产效率和耗水强度各有差异。第二年生长期耗水强度17.4-22.95 m^3/(hm^2.d),其中当年第一茬占全年65%-71%。第二年以后土壤水分出现亏缺状态,0-2 m土壤水分亏缺60.9-123.5 mm,平均87.8 mm,生产年度(包括非生长季节)同层土壤水分亏缺值高达121.9-165.5 mm,平均143.1 mm,生产年度土壤缺水系数为0.454-0.607。根据品种各综合性状指标生态适应性分析,对引进品种进行了种植区域界定,并按土壤水分逐年亏缺量下限频率(P=70%)推算,半干旱偏旱区旱地苜蓿适应当地多年降水资源的效益型生长年限不超过5年就需进行粮草轮作。
李永平刘世新贾志宽上官周平李明芳曹秀霞
关键词:退耕还草苜蓿品种水分亏缺草田轮作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被引量:18
2003年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盖、深松耕可把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76.2mm,蓄水率达50%以上;在夏闲期多蓄水的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住,加之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热条件明显改善,达到既增产增收,又保水保土的效果。
付增光杜世平廖允成
关键词:渭北高原旱地小麦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
PAM与PG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被引量:15
2008年
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的散失是造成作物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聚丙烯酰胺(PAM)与磷石膏(PG)是效果良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用于改良土壤结构,可能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输运及蒸发过程。本研究以不同PAM与PG用量的组合,定量研究这两种土壤结构改良剂用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内,采用不同的土柱高度(10,20,30cm)、PAM用量(0、1、2、4gm-2)、及PG用量(0、200、400、800gm-2),在温度为恒定(15、25、25℃)、相对湿度为(50±2)%的条件下,用称重法逐日测量各处理的土壤蒸发动态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结构改良剂对蒸发确有抑制作用,且随着PAM用量的增加,累积蒸发量和蒸发失水比均有所降低;而PG的作用效果则不同,表现为随着PG用量的增加,累积蒸发量有所增加,且这种差异随着用量渐趋明显,而蒸发失水比在各PG用量间差异不显著。
潘英华雷廷武赵军
基于物理化学调控方法的水分时空分布试验
2008年
利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实施情况下坡面土体中水分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物理调控方法可以调节降雨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状况,在同一坡度条件下,面积比为1:2和1:1的处理的湿润锋尾部变化梯度及湿润锋深度均大于面积比为0:3的处理,且湿润锋分布的均匀程度较高。文中使用的入渗率计算公式可真实反映沿坡面各点的入渗率变化过程,入渗量计算公式可计算出降雨入渗量,且精度较高。化学调控方法由于能够维持土壤的物理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早期降雨入渗率,并增加入渗区上部的降雨入渗量,进而缩小坡面各点的水分分布差异。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在坡面上配合使用可以提高降雨利用率,但其实际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潘英华雷廷武高佩玲
关键词:入渗率
产流积水法测量降雨侵蚀影响下坡地土壤入渗性能被引量:13
2006年
坡地土壤降雨入渗性能与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密切相关。该文提出了测量坡地降雨条件下土壤入渗能力的产流积水法。由水量平衡原理,根据径流在坡面上推进的过程和积水情况下积水深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推导得到了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数学模型。采用两种工况:1)雨强为60 mm/h、坡度5°、径流面与入渗面长度比为1∶2;2)雨强30 mm/h、坡度20°、径流面与入渗面长度比为1∶1。进行室内试验,计算得到了两种工况的入渗性能曲线。分析了这种新型测量方法和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将时段降雨量和累计入渗量进行对比,估计了两种工况的测量误差。该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的降雨器和双环入渗仪方法的不足,用于测量坡地降雨、径流、土壤侵蚀等因素影响下的整个降雨入渗性能过程曲线。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雷廷武潘英华刘汗赵晓芬詹卫华袁建平
关键词:产流积水入渗降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