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0NZ0049)
- 作品数:29 被引量:326H指数:12
- 相关作者:李贤伟范川刘运科周义贵陈栎霖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德阳市林业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细根形态和生物量变异被引量:4
- 2015年
- 为深入探究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林细根的生态适应,利用土柱法对34年生柏木低效林在人造小面积开窗(50m2、100m2、150m2)处理1年后的林窗边界木1~5级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变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柏木1~5级细根平均直径、根长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增加,比根长、根长密度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减小。(2)与林内对照(无林窗)相比,人工开林窗处理后边界木细根在同一根序上的平均直径变化不显著,根长和比根长增加,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则呈降低的趋势。(3)开窗150m2面积林窗抚育后的柏木边界木更大限度地提高了低级根序的物质分配,提高比根长并降低组织密度,更快速地利用地下林窗空间资源。研究表明,柏木低效林林窗式疏伐得到的土壤资源由于更新草本、灌木的生长,增加了林木根系竞争土壤空间的压力,使得根系进行扩展性生长,细根形态和生物量表现出异质性变化。
- 苏宇李贤伟刘运科李金凤尹海峰王之南
- 关键词:低效林林窗生物量
- 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人造林窗改造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的关系被引量:4
- 2016年
- 柏木林是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其林分密度过大,生态功能退化,林下有机质流失严重,形成典型的低效林分。本研究以人造林窗下的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分林窗改造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不同面积尺度林窗土壤有机质、土壤动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开窗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当面积为150 m2时,有机质含量最大;(2)随着开窗面积的增大,土壤动物的类群由17种增加到20种,当面积为50~150 m^2时,较CK均有明显变化。综合土壤多样性指数,最适开窗面积为50~100 m^2;(3)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关系(P<0.01),但是与多样性组成无明显相关,为维持土壤动物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适合的开窗面积为100~150 m^2。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波动与林窗大小密切相关,揭示了人工开窗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和土壤动物对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
- 卢思文李贤伟张小国
- 关键词:林窗土壤有机质土壤动物
- 川西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4年
-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动态,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坡耕地在4个季节均为最低,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均值在表层土壤中分别为原始冷杉林、灌木林、草地、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云杉林的23.55%、29.44%、33.12%、43.94%、58.13%和67.63%,亚表层土壤中分别为18.02%、27.30%、32.93%、40.74%、55.26%和58.10%;土壤微生物量碳年均值分别为原始冷杉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的20.50%、23.23%、30.63%、36.48%、46.22%和59.07%,在亚表层土壤中则为25.66%、35.65%、40.23%、43.63%、55.34%和66.71%;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反、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相一致的规律。
- 周义贵郝凯婕李贤伟范川陈栎霖王谢王晓红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
- 柏木低效林改造不同模式土壤抗蚀性对比被引量:16
- 2014年
-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6种模式(栎竹模式、撑绿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模式、柏栎模式、柏竹模式和柏木纯林)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细根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都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其中土壤物理性质以柏竹桤最好,撑绿杂交竹最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柏竹桤>柏竹>柏栎>柏木>栎竹>撑绿杂交竹;细根含量则为撑绿杂交竹>柏竹桤>柏竹>柏木>柏栎>栎竹;水稳性团聚体柏竹桤>柏栎>柏竹>柏木>撑绿杂交竹>栎竹。2)对14个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的相对大小与水稳性团聚体一致,各指标中水稳性团聚体对抗蚀性贡献率最大(58.93%)。3)综合比较,柏竹桤模式在柏木人工林改造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适宜在该地区推广。适宜的改造模式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而不当的模式则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柏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模式营建柏木混交林,对全砍重造要慎重。
- 范川周义贵李贤伟张健廖洪流李凤汀冯茂松
- 关键词:柏木低效林土壤抗蚀性
- 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阐述了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植被、气候、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规律;概述了目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研究,提出了今后土壤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 罗艺霖李贤伟张良辉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环境因子微生物多样性
- 林窗对米亚罗林区云杉低效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4年
- 研究川西亚高山地区米亚罗林区云杉低效林不同面积林窗(50、100、150 m2)对表层(0-15 cm)、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照以及50、100、150 m2林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4个季节中均显著高于亚表层;各林窗处理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林窗处理显著提高各季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50、100、150 m2林窗表层年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5.4%、21.2%和10.3%,亚表层提高45.5%、25.0%和12.1%,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年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6.7%、16.7%、11.3%和24.4%、12.6%、7.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pH、含水量、温度变化的影响显著.林窗改造可以改善林内环境,林窗面积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微生物活性和凋落物分解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
- 周义贵郝凯婕李贤伟范川陈栎霖刘运科王谢
- 关键词:林窗云杉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3年
- 基于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块状混交改造技术的探索,研究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易氧化碳(ROC)、稳定性有机碳(IOC)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地面积越大,土壤表层0—5cm的SOC含量越低,当整地面积达到150~200m。时,整地行为对土壤SOC的干扰可以达到20-40cm土层。(2)整地行为对土壤TN的干扰主要集中在0—5cm,受干扰土壤0—5cm土层的TN含量仅为对照林A的2/3。(3)整地行为改变了土壤垂直方向上土壤碳氮的分配格局,当整地面积大于100m。时,5—20cm土层的土壤C/N同0—5cm土层没有显著差异,而20-40cm土层的土壤C/N随着整地面积的增加逐渐增加。(4)整地干扰对于林分MBC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cm土层,对20-40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5)整地行为显著提高表层0—5cm和5—20cm土层土壤MBN含量,而当整地面积大于50m。时,深层20-40cm土层土壤MBN轻微表现出降低的趋势。(6)整地干扰导致土壤MBN含量表现出随土层增加而降低的特征。(7)整地干扰对0—5cm,5—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ROC含量皆有显著影响,但各种干扰处理强度间的规律性不强。(8)当整地面积大于150m。时,整地干扰对5—20cm土层土壤IOC含量影响较大,且表现出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9)处理间CPMI的差异表明整地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ROC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更新。
- 王谢李贤伟范川周义贵杨育林刘运科
- 关键词:有机碳氮微生物量碳氮碳库管理指数低效林改造
- 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林窗改造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分析了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典型云杉低效林经不同面积的林窗(50 m2,L1;100 m2,L2;150 m2,L3;对照样地,CK)改造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4个样地的不同土层(分0~15 cm,15 cm^30 cm两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与其他活性碳和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是L2>L3>L1>CK,且土壤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四个季节内,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夏季最低,以后逐渐升高,100m2林窗的碳含量最高。
- 潘业田郝凯婕张翠翠李贤伟王晓虹范赟
- 关键词:亚高山地区林窗云杉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 华西雨屏区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被引量:14
- 2013年
- 2010年11月_2011年12月,研究了华西雨屏区31年生香樟人_T-林土壤表层(O。30cm)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香樟人工林土壤0~30cm层细根总生物量(活根+死根)和碳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92.29kg·hm之和660.68kgC·hm-1,其中活细根贡献率分别为91.1%和91.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香樟1~5级活细根和死细根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均显著减少;随着根序等级的升高,香樟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显著增加.香樟细根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1级根和2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3~5级根则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魏鹏李贤伟范川张腾飞刘运科苏宇杨正菊
-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下细根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4年
-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3种模式(即:柏木+桤木+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柏木+麻栎模式(柏+栎)、柏木+杂交竹模式(柏+竹))作为研究对象,柏木纯林作为对照,调查了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改造模式与土层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非常显著(P<0.01),柏+竹与柏+竹+桤模式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纯柏模式,柏+栎模式细根生物量最小。在不同改造模式中,柏木细根生物量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柏+竹与柏+竹+桤模式中柏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上升趋势,而柏+栎模式中则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柏+栎模式中柏木死细根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几种模式中,柏+竹+桤模式细根生物量分布相对稳定,而柏+栎模式的稳定性较差。
- 范川李贤伟张健李平刘滔
- 关键词:柏木低效林细根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