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6DFA31470)

作品数:9 被引量:429H指数:6
相关作者:刘秀梅郭云昌裴晓燕陈艳毛雪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辽宁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食源
  • 5篇食源性
  • 4篇源性疾病
  • 4篇食源性疾病
  • 4篇阪崎肠杆菌
  • 3篇细菌
  • 2篇李斯特菌
  • 1篇单增李斯特菌
  • 1篇电泳
  • 1篇致死
  • 1篇食品
  • 1篇食源性致病菌
  • 1篇数据库
  • 1篇农药
  • 1篇自动化
  • 1篇细菌分型
  • 1篇细菌分型技术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机构

  • 9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江南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作者

  • 8篇刘秀梅
  • 6篇郭云昌
  • 4篇裴晓燕
  • 2篇陈艳
  • 1篇王晓英
  • 1篇王竹天
  • 1篇胡俊峰
  • 1篇姬华
  • 1篇曹玮
  • 1篇毛雪丹
  • 1篇杨洋
  • 1篇付萍
  • 1篇王宁
  • 1篇刘宏生
  • 1篇温吉红
  • 1篇郁倩倩

传媒

  • 4篇卫生研究
  • 3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超高压对副溶血性弧菌致死与损伤效应的研究
2010年
采用超高压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进行杀菌处理,利用DesignExpert(7·1版)软件,借助于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压力、温度和保压时间协同超高压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建立了副溶血性弧菌致死响应面模型:Y=4·34+0·69x1+2·48x2+0·97x3+0·6x1x2+0·22x1x3+0·39x2x3-0·27x21+0·18x22+0·29x32。得到超高压杀灭6个数量级副溶血性弧菌的工艺参数:温度25·2℃,压力230·3MPa,保压时间13·6min。研究超高压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超微结构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高压处理后副溶血性弧菌细胞断裂、出现缺口,胞浆泄露。
姬华陈艳刘秀梅郁倩倩温吉红
关键词:超高压副溶血性弧菌超微结构
克洛诺菌属分离株16S rDNA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2株克洛诺菌属(原阪崎肠杆菌)模式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的16SrDNA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的16SrDNA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目的菌的16SrDNA序列并通过BioNumerics软件对其进行多重对比分析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除ATCC51329和ES014外,其他克洛诺菌属与ATCC29544的16SrDNA序列均属于同一基因群,而ATCC51329和ES014分别属于另外一个分支。从16SrDNA序列分析可知,除ES014不能确定外,其它克洛诺菌属分离株均可从基因水平上得到准确鉴定。结论从基因水平上对国内克洛诺菌属食品分离株进行鉴定,并研究了相关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学关系。
裴晓燕刘秀梅
关键词:阪崎肠杆菌核糖体DNA聚合酶链反应
阪崎肠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的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对29株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和2株阪崎肠杆菌模式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方法分别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和SpeⅠ酶切阪崎肠杆菌染色体DNA进行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1株阪崎肠杆菌使用XbaⅠ和SpeⅠ酶切分别有30种PFGE带型。除ES004和ES005外,其他29株阪崎肠杆菌经XbaⅠ或SpeⅠ酶切后的PFGE条带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来源于同品牌同批次中不同包装的产品中的ES004和ES005分离株XbaⅠ和SpeⅠ酶切图谱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根据BioNumerics软件分析结果可知,除分离株ES004和ES005外,其他分离株的带型和样品来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XbaⅠ酶切的PFGE带型平均条带少于SpeⅠ,但对阪崎肠杆菌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两种PFGE分型方法都可应用于阪崎肠杆菌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裴晓燕郭云昌刘秀梅
关键词:阪崎肠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食源性疾病
2005年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趋势分析被引量:29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药物敏感和耐药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467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亚胺培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噻吩、利福平、万古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酸、复方新诺明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46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率为4.5%,主要耐受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四环素耐受最严重,耐药率达4.07%。在7类食品中,分离自蔬菜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率最高,为10%。在14个省市中,吉林、湖北、河北的耐药率居前3位,分别为19.6%,9.1%,8%。结论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存在耐药株,分离自不同食品、不同省份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存在差异,应加强对预防用药和临床用药的重视,以减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的增加。
杨洋付萍郭云昌刘秀梅
关键词:李斯特菌食源性疾病
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61
2010年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趋势、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7年报告资料,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住院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口学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病原体分布、原因食品比例以及引发事件因素等特征。结果2003-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1060起,涉及发病人数32261例,住院16426例,死亡16例。夏秋季是高发季节;6~1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关注人群;副溶血性弧菌为我国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畜禽肉类食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自制粮食类食品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食品,食品加工不当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细菌流行病学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105
2008年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刘秀梅陈艳郭云昌王竹天
关键词:疾病细菌农药
阪崎肠杆菌自动化核糖体分型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对阪崎肠杆菌食品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并分析其分型效果。方法采用杜邦Riboprinter^TM指纹图谱分析仪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28株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运用BioNumerics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应的核糖体指纹图谱数据库,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核糖体分型将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28株分离株分成26种核糖体带型,其中22种带型分别对应1株阪崎肠杆菌试验菌株,其他4种带型分别对应2株试验菌株,不同带型之间的最低相似度为31.58%。所有菌株的酶切条带数为10个左右,酶切条带分子量范围位于1~50kb之间。同时,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群和多维尺度分析,可见核糖体分型主要分为4个群。结论自动化核糖体分型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阪崎肠杆菌的分型。
裴晓燕郭云昌刘秀梅
关键词:肠杆菌食品细菌分型技术
克洛诺菌属(原阪崎肠杆菌)溯源数据库的建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克洛诺菌属溯源分析数据库。方法应用BioNumerics软件,建立包括克洛诺菌属生物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核糖体分型、16SrDNA全序列分析等方法的溯源分析数据库。结果应用BioNumerics软件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克洛诺菌属溯源数据库,并可对所研究菌株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对各种分型方法进行比对分析。结论利用该数据库的技术基础和不断完善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比较不同地域克洛诺菌属分离株的相似性,并估计种群内部变异程度等,为克洛诺菌属食源性疾病的散发、暴发事件及常规监测中的追踪和溯源等提供有效的科学研究资料。
裴晓燕郭云昌周正刘秀梅
关键词:数据库
单增李斯特菌PCR-ELISA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PCR-ELISA方法,将其应用于人工污染的食物样品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资料,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DNAMAN6.0和Primer Premier5.0,以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基因hlyA为基础,选用PCR引物,应用地高辛标记试剂盒,获得单增李斯特菌特异的地高辛标记片段。根据PCR目的片段序列,设计特异性捕获探针,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PCR-ELISA快速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不同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进行了检测,并将PCR方法与PCR-ELISA方法对人工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牛奶样品的检测敏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应用单增李斯特菌特异的PCR-ELISA方法完成检测约需6h。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检测的结果,与国家食源性疾病检测网的鉴定结果100%符合。经过12h的增菌培养,PCR-ELISA方法最低可从25ml样品中检出1CFU,检测敏感性为传统PCR方法的10~100倍。结论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PCR-ELISA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靠性好,对于提高食源性疾病预警、预测能力,增强检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曹玮王宁王晓英刘宏生郭云昌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食源性致病菌PCR-ELIS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