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2CCA00800)

作品数:6 被引量:88H指数:6
相关作者:孙振钧张瑞清庞军柱乔玉辉王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北京市生态学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凋落
  • 3篇凋落叶
  • 3篇雨林
  • 3篇生态过程
  • 3篇热带雨林
  • 3篇西双版纳热带...
  • 2篇凋落叶分解
  • 2篇落叶分解
  • 1篇氮矿化
  • 1篇有机物
  • 1篇有机物分解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生物
  • 1篇农田
  • 1篇培肥
  • 1篇培肥措施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动态
  • 1篇蚯蚓
  • 1篇微生物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烟台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农学院

作者

  • 5篇孙振钧
  • 4篇张瑞清
  • 4篇乔玉辉
  • 4篇庞军柱
  • 3篇王冲
  • 3篇李云乐
  • 2篇袁堂玉
  • 2篇张录达
  • 2篇葛源
  • 1篇赵龙莲
  • 1篇严衍禄
  • 1篇赵丽丽
  • 1篇李军会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下农田有机物分解的生态过程被引量:15
2006年
通过在河北曲周实验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培肥措施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土壤生物随有机物分解的变化规律、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土壤线虫外,其他几种主要的土壤生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堆肥区>原貌区>对照区>化肥区,与施入的有机物(小麦秸秆)的分解规律一致。在受人为扰动的堆肥区、化肥区和对照区土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而在未开垦的原貌区中,真菌起着重要作用。在有机物分解初期,土壤微生物能比较快地迁移到秸秆表面,秸秆表面的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细菌,随着细菌的数量增加,原生动物数量亦呈现增加趋势,蚯蚓数量增多,而线虫的数量则减少。而有机物分解后期,真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蚯蚓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减慢。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9种外界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小麦秸秆分解作用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土壤温度(0.844)>蚯蚓(0.777)>真菌(0.764)>全氮(0.754)>线虫(0.753)>有机质(0.742)>细菌(0.738)>原生动物(0.693)>土壤含水量(0.661),其中土壤温度和蚯蚓是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李云乐乔玉辉孙振钧张瑞清庞军柱
关键词:农田有机物分解土壤生物生态过程
蚯蚓对麦秸分解速率的影响及其对氮矿化的贡献被引量:9
2009年
蚯蚓在有机物分解和土壤的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采用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研究接种不同密度的蚯蚓对秸秆分解和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设置3个处理,HDT为接种6条蚯蚓,LDT为接种2条(相当于田间蚯蚓密度水平),ZDT为不接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整个分解过程中,蚯蚓的引入加速了秸秆的分解,尤其在分解前期,处理ZDT与HDT、LDT处理之间无论是分解率还是分解速率差异显著(P<0.05),随着蚯蚓密度的增加,蚯蚓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比例增大。秸秆分解的整个过程中,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HDT、LDT两个处理都递减,并且到后期两个处理趋于一致(HDT处理为24.2~14.0kg.hm-.2a-1,LDT处理为20.3~10.7kg.hm-.2a-1),说明从长期来看,在田间蚯蚓密度水平上增大蚯蚓的密度并不能增大基于地下食物网的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
庞军柱乔玉辉孙振钧李云乐
关键词:蚯蚓麦秸分解速率氮矿化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凋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Ⅰ.凋落叶分解动态被引量:17
2006年
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即1mm和100μm网眼网袋,分别限制大型土壤动物和螨类的进入,从而分别观测小型土壤动物(螨类)、线虫的分解作用;室内试验则通过控制温、湿度条件,采用灭菌_接种法分别观测微生物和线虫对凋落叶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凋落叶的分解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分解“滞留”阶段,分解速率变化发生波动,且波动的程度与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有关,食物链越复杂,波动程度越强烈。利用单指数衰减模型xt/x0=exp(-kt)和双指数模型xt/x0=a×exp(-k1t)+b×exp(-k2t)对凋落叶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后者将凋落叶前欺的快速分解和后期的慢速分解两个过程分别拟合,不但弥补了分解前期单指数衰减模型与观测值之间不能吻合的缺陷,而且消除了单指数模型对长期分解进程的过高预测,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分解进程。利用双指数生物模型研究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贡献表明,土壤动物是影响分解进程的最重要因子,占影响因子总量的78.1%,非生物因素的作用为14.1%,微生物对分解速率的贡献只有7.8%。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分解者。
张瑞清孙振钧王冲葛源李云乐乔玉辉庞军柱张录达
关键词:热带雨林
MAXR回归法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及最优波长选择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介绍了运用MAXR回归法建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此方法,由Matlab语言设计程序,进行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建模的波长信息选择。并以小麦样品为实验材料,建立了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其中优选出2个和3个波长点处光谱信息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凯氏定氮法分析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1和0.9765,标准差分别为0.335和0.340。MAXR回归法在进行波长信息,选择时可建立分别包含1,2,…,k个波长点信息的最优回归模型,且计算量适中,因此是一种实用的选择“最优”波长信息的回归方法。该方法不仅可少而精选择波长信息,建立抗共线性信息干扰的光谱定量分析模型,而且对于特定样品、特定待分析组分,选择最优波长信息建模分析的工作,可指导专用近红外分析仪器的设计。
张录达赵丽丽赵龙莲李军会严衍禄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凋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Ⅲ.酶活性动态被引量:30
2008年
该文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1mm和100μm网眼)限制土壤动物的出入,室内模拟试验采用灭菌-接种法控制生物组成,从而研究不同生物组成或食物链结构条件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变化,以及酶活性与分解进程之间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转化酶和淀粉酶在有机残体的最初分解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易分解成分的转化和分解,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简单(缩短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初期对底物加以利用的关键酶类;Cx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活性均在分解中期达到高峰,多酚氧化酶在分解后期迅速上升,对凋落叶中、后期木质素的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复杂(延长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后期对底物进一步利用的关键酶类;与C循环有关的酶类都可以作为有机物质分解进程的重要指标,与分解进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响应,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酶解过程。
张瑞清孙振钧王冲袁堂玉
关键词:热带雨林凋落叶酶活性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凋落叶分解过程 Ⅱ.微生物与线虫的群落动态被引量:10
2007年
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模拟相结合,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和线虫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即1mm和100μm网眼网袋,分别限制大型土壤动物和螨类的进入),室内试验采用灭菌-接种法,以观测不同生物组成条件下线虫和微生物对凋落叶的分解作用。结果表明,伴随分解进程,微生物基本呼吸速率不断下降且与分解进程正相关。利用底物诱导呼吸法测定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细菌、真菌生物量的变化表明,微生物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演替遵循一定的路线。当土壤动物参与分解时,由于捕食压力的存在,微生物一般按照“双峰”型路线变化,并存在明显的生物演替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对C的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当不存在这种捕食压力时,微生物表现为“单峰-递减”式发展模式,生物量由强到弱变化,微生物对C的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土壤动物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表现为“单峰”型变化动态,与微生物量“双峰”动态形成互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一种“捕食-激发”作用下的种群消长关系,这种关系的强烈程度与捕食压力有关。“双峰”发展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凋落叶的分解进程。
张瑞清孙振钧王冲葛源乔玉辉庞军柱袁堂玉
关键词:热带雨林微生物线虫群落动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