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792) 作品数:18 被引量:128 H指数:6 相关作者: 赵建宁 王瑞 郭亭 王振恒 闫韵飞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大学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微小RNA与成骨细胞的分化 2012年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微小RNA在成骨细胞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们理解成骨细胞分化调控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目的:分析微小RNA对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调控因子和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分别以"成骨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因子"和"microRNA,osteoblast,signal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2000至2011年,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1995至2011年。筛选微小RNA在成骨细胞分化方面的文献,排除内容陈旧、重复的文献,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微小RNA在调节正常细胞生长、分化以及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小RNA的发现揭示了一种新的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微小RNA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通过多种调节因子和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微小RNA可能调节多个靶蛋白的表达,一个蛋白因子也可能受到多种不同微小RNA的调节,深入研究微小RNA介导的基因表达还必须考虑不同微小RNA与其各自靶点的相互作用。 王振恒 王瑞 赵建宁关键词:微小RNA 成骨细胞 转录因子 信号通路 干细胞 内质网应激介导成骨细胞凋亡在骨溶解骨组织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7 2014年 背景:磨损微粒能够在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但是发生骨溶解的骨组织中是否也存在成骨细胞的凋亡以及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凋亡信号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导目前尚不清楚。目的:分析内质网应激反应在骨溶解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凋亡和骨溶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制备磨损微粒诱导骨溶解动物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只接受PBS的刺激;磨损微粒组只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悬液的刺激;内质网应激阳性对照组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毒胡萝卜素的刺激;内质网应激抑制组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悬液及造模后当时、造模后1,2,3和5 d分别腹腔注射4-苯基丁酸。通过甲苯胺蓝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骨溶解的病理变化;分析骨溶解颅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分化成熟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溶解颅骨组织内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和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溶解颅骨组织内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磨损微粒能够在体外诱导小鼠颅骨骨溶解的发生、加重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同时磨损微粒还可以上调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以及促进骨溶解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的凋亡。经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的治疗后,骨溶解症状明显缓解,骨侵蚀和炎症浸润显著降低,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得到改善,凋亡的成骨细胞急剧减少,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弱。表明内质网应激反应参与骨溶解的形成并在骨溶解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内质网应激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为临床逆转或治疗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国印 王瑞 董磊 张俊峰 赵建宁关键词:磨损微粒 成骨细胞 内质网应激反应 细胞凋亡 骨溶解 无菌性松动 基因活化材料在骨科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基因活化材料是新型的专为组织工程设计的转基因材料。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不愈合、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目的:分析目前基因活化材料在骨科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Gene-Activated-Matrix,GAM"英文检索词及"基因活化材料,组织工程,骨与软骨损伤修复,肌腱韧带损伤修复"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9-01/2010-09相关文献128篇。纳入与骨组织工程及基因活化材料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及临床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保留其中的26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可利用基因活化材料修复关节软骨损伤,通过转基因的靶细胞持续大量分泌生长因子来修复损伤的关节软骨。目前,基因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因转染的安全性、基因表达的可控性、以及寻找合适的基因载体。同时,基因活化材料治疗为韧带和肌腱损伤愈合也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基因活化材料治疗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闫韵飞 王瑞 赵建宁关键词:骨折不愈合 软骨损伤 韧带 肌腱损伤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2年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骨性关节炎患者数量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可取得良好效果。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应引起特别关注。文中简要综述各种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特点、及选用原则。 闫韵飞 王瑞 赵建宁关键词:人工关节 无菌性松动 动物模型 关节置换配合快速康复技术治疗9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 被引量:1 2013年 老年人骨骼脆性大,并常伴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髋部骨折,加之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降低易摔倒,故近年>90岁的高龄患者逐年增多。快速康复外科是将维护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的相对稳定作为出发点,采取一系列成熟的临床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和脏器功能障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术后数周的机体功能下降过程缩短为数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从而大大缩短患者完全康复所需的时间。 韩笑 王瑞关键词:关节置换 老年髋部骨折 高龄患者 康复技术 脏器功能障碍 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新生软骨与移植物周围正常软骨的整合及重塑 2014年 背景:由于关节软骨的组织再生能力非常低,因此创伤或退变疾病导致软骨缺损很难实现自身修复。目的: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关节软骨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现状。方法:以"Articular cartilage,Tissue engineering,Signaling molecules,Scaffolds"为英文检索词,"关节软骨,组织工程学,细胞来源,信号分子,支架"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0至201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202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70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软骨细胞和干细胞是当前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细胞来源。多种细胞因子、激素类物质及生长因子会影响软骨细胞的合成及分解代谢过程。新型生物材料支架可为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刺激细胞软骨基质合成,临时替代天然软骨基质的功能,直至新生软骨形成。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组织工程学关节软骨必将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江辉 流小舟 王瑞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 关节软骨 细胞来源 信号分子 生物学效应 省级综合性医院人员因公出国特点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医学技术国际化的深入和发展,国际间的医疗技术和学术交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公出国作为吸收转化国际先进技术的有效手段,有地域广、形式与内容多样化、时间长短不一等特点,因此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韩笑关键词:因公出国 医院管理 羟基磷灰石涂层髋关节假体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目前含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生物学髋关节假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对羟基磷灰石涂层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8/2011PubMed数据库有关羟基磷灰石涂层髋关节假体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的文章,检索词为"hydroxyapatite,hip arthroplasty,hip prosthesis",排除发表时间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29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的磷酸钙盐,通过处理,它可在金属表面形成薄层,这种处理方法可极大促进紧压配合假体的骨整合,能为假体提供骨性固定,直到骨长入到假体的多孔表面内。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非骨水泥假体在置入早期即可促进骨长入,允许早期负重,具有良好的机械固定和长久的生物固定作用,且远期并发症如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下沉的发病率并不高于无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髋关节假体。但目前在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厚度、羟基磷灰石颗粒的大小、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结晶度等方面尚无统一意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凌中华 赵建宁关键词:羟基磷灰石 髋关节置换 生物型 髋关节假体 临床预后 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12年 背景: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是二次翻修是公认的疗效比较肯定的方法。目的:回顾分析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髋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6例(27髋)髋关节置换后感染患者的二期翻修过程中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置入原假体的位置,制作时,在占位器中央放入一根斯氏针作为支架。治疗后随访并行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因治疗后不恰当负重活动导致占位器断裂,取出骨水泥占位器,行清创后关节旷置。其余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年。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0.2分,较治疗前平均改善61.9分,感染控制率为96.3%。提示在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基础上使用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后感染,具有感染控制率高,置换后关节功能良好等优点。 闫韵飞 郭亭 周利武 王瑞 包倪荣 程秀红 赵建宁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 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最新信息 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在临床骨科研究方面,为了研究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目的: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建立的各种各样股骨头坏死的改良模型作一个综述,分析各种模型的优劣,用来指导临床对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或者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以"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或"femoral headnecrosis;animalmodel"为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136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采用最多的建模方法是改良激素型,但是不同的造模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缺点,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的选择,应该与自己实验目的紧紧相连。无论是为了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还是治疗效果的评价,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冯金柱 王瑞 赵建宁关键词: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