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X038)

作品数:14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高瑞泉唐忠毛张晓林刘仲宇廖名春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儒家
  • 2篇视域
  • 2篇主义
  • 2篇自由主义
  • 2篇嬗变
  • 2篇现代嬗变
  • 2篇向度
  • 1篇道教
  • 1篇新儒家
  • 1篇新释
  • 1篇徐复观
  • 1篇意蕴
  • 1篇章太炎
  • 1篇中国自由主义
  • 1篇双重意蕴
  • 1篇思想资源
  • 1篇孙中山
  • 1篇太平天国
  • 1篇平等观
  • 1篇普遍主义

机构

  • 1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0篇高瑞泉
  • 1篇唐忠毛
  • 1篇廖名春
  • 1篇刘仲宇
  • 1篇张晓林

传媒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学术界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价值普遍主义的冲动及其限度:以“平等”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在理性主义传统中,价值观念本来就应是可以普遍化的。传统儒学只蕴涵了有限的价值普遍主义,并在近代发生了变化。古代儒家只有"相同性的平等",而现代性的价值观则强调"公正的平等"。平等主义与普遍主义处于同一个现代性观念谱系之中,"平等"表现出强烈的普遍主义冲动,但其实现却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因而总是表现为特殊的。现代性价值处于一种自我反驳的状况,而这种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解和解决。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给平等注入了"不知足"的动力,而东亚社会在处理地位、特权和权威等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瑞泉
关键词:普遍主义儒家
论《庄子》“物无贵贱”说之双重意蕴被引量:3
2010年
《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贵贱"对立呈现的等级制度的抗议,优先于认识论的"是非"之辩;而通过后者所达到的境界,为解构"贵贱"对立开启了来自主体的可能性。但其实现,尚需要将对"贵贱"的解构,从认识活动转变为实践活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血缘纽带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不可能超越"人的依赖"关系,不可能出现类似现代平等的社会理想。因此,庄子"物无贵贱"说,虽然也保留着微弱的乌托邦倾向,但其主流不是通过"齐其不齐"去改变客观世界,而是改变主观世界,进达"不齐而齐"。即一方面抑制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的冲动,修养以改变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活动,将"物无贵贱"发展为诗性表达的系统理论。前者是道德,进一步通达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学,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诸种修辞方式的交错,开启如何"以道观之"的前景。庄子学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的相同性"理论为何没有发展出权利平等的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高瑞泉
关键词:庄子
早期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以梁启超、严复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2011年
在平等观念的古今嬗变中,梁启超、严复代表了早期自由主义的一翼。与同时代激进的平等主义一翼有诸多不同:他们主要依靠外来观念与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直观体验获得平等意识的觉醒,同时借助传统观念的"变形"来建构新的社会规范;在现代性价值排序中以自由为中心,坚持自由对于平等的优先性,认为假如人们没有自由,甚至不能提出平等的主张,更没有实践平等的权利;不是将"平等"视为全盘性改造社会的激进方案,而主张听任服从进化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自然演进,因为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理性设计,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分配问题上,他们通常拒绝平均主义和结果平等,更多地关注政治平等和机会平等。这些基本的观点大多被后来的自由主义所继承,他们对于"平等"观念的哲学论证之薄弱后来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高瑞泉
关键词:自由主义
《周易·晋》卦爻辞新释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对《周易.晋》卦的初六爻辞、六二爻辞、六五爻辞等作了新的探讨。认为"晋如摧如"即"晋而摧如",指事业上进而谦退卑让。"晋如愁如"即"晋而愀如",指事业上进而恭敬谨慎。"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于"应训为"在于",表原因,"母"应读为"谋",是说能受此大福,就在于其君王有谋。"失得"即失而复得,不应作"矢得";"恤"应训为止息,不应训为忧恤;"勿恤"与"失得"不能连读,当归下读。
廖名春
关键词:周易
平等观念在儒家系统中的四个解释向度被引量:6
2010年
作为现代性基本价值之一的"平等观念"也可以在儒家系统中获得解释。这种解释主要集中在四个理论向度上。即,一、从人的相同性出发的人性论建构,二、对于社会史做政治平等向度的解释,三、对儒家经济主张做平均主义向度的解释,四、在伦理学向度上做社群主义式的新诠释。这四个解释向度不是同时或者平行地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与社会变迁互动的历史过程。
高瑞泉
关键词:儒家
观念史何为?被引量:39
2011年
以研究我们精神变迁中某些核心观念的生成与发展为目标的观念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努力的一部分。通过厘清"观念"一词在汉语著述界的用法,可以给观念史划出新的知识领域,因而拓宽了哲学史研究的范围。它以追求真观念为己任,包括观念内容的真理性、观念者的实际信念与观念所蕴涵的态度的一致,以及观念推动社会行动的真实活力。观念史不仅研究思想的结构,而且研究思想的过程;不仅分析人们应该如何思考,而且关注人们事实上如何思考。处理这一"思"与"史"的关系,从纵向的角度说是解决观念的发生学和社会植根性问题;从横向的角度说则要回答特定观念在同时代观念谱系中的位置,以及观念史与其他学术研究形态之间的联系。它在中国近代观念嬗变的历史中呈现为"异端翻为正统"、"边缘进入中心"和"新知附益旧学"等三种方式。这说明,即使以单一的观念为对象,观念史也不能只叙述"观念单位"的编年史;批判的观念史关注来自文明史的多种因素,而谱系学方法和逻辑分析同样重要。
高瑞泉
关键词:观念史谱系
辛亥革命与平等观念的现代嬗变——以两类革命派的思想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11年
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平等"观念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时期,它与革命派中两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刘师培章太炎等的无政府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刘师培采取卢梭式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路径。主张全面而彻底的平等,并且要根本上祛除国家政权,对于儒家传统的纲常则予以激烈的否定。章太炎从追求"毕竟平等"出发,也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他借佛学和庄子来论证平等的形而上学,走排遣名相的抽象路径,并没有完成"平等如何可能"的哲学论证,反而导致虚无主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一次在国家根本大法层面上肯定了"平等"的价值,并承诺将其转变为社会政治法律方面的制度安排。但是孙中山主张机会平等,反对实质平等或结果平等,其经济平等的诉求远比其政治平等的要求激进,并且主张依赖"全能政府"来实现平等。他的权威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与无政府主义虽然呈现为对立的两极,但同样都表明"平等"的嬗变尚在途中。
高瑞泉
关键词:刘师培章太炎孙中山
儒家社会主义,还是儒家自由主义?--从徐复观看现代新儒家“平等”观念的不同向度被引量:6
2010年
现代新儒家通常都既承认礼教与平等价值之间的断裂,又着意于从儒家传统出发去解释现代平等观念。它涉及复杂的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向度。作为"激进儒家"的徐复观,对不平等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虽然像其前辈熊十力等人一样,以"性善论"为平等的形上基础,但却更着意于将平等的形上学转变为平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其法权平等的观念对于儒家维持特权、等级和权威主义的传统有所突破,通过对"德治"理想的改造,试图实现君主主体到人民主体的转变。这种儒家自由主义由于其产权理论和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更为彰显,同时也与熊十力那类主张公有制、且自上而下垂直运用政治权力的儒家社会主义表达了不同的向度。
高瑞泉
关键词:徐复观
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观念——以《观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08年
《观察》作为自由主义刊物,其基调是在自由民主优先的原则下包含平等的诉求。出于自由左派的立场,《观察》同人开始意识到,"平等"与"自由"之间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面对"自由Vs平等",《观察》发表的意见甚众。这表示1940年代后期的自由主义者在"平等"问题上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传统,但又有超出其前辈的地方。与《新青年》将"平等"作为一个新的理想而呼吁不同,《观察》已经将平等视为不言而喻的价值,对于"平等"价值的复杂性之考察也显得更加深入和细致。对于平等与自由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的心态,多多少少是导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有不同于苏联和英美的另类现代性设计的原因。
高瑞泉
关键词:《观察》自由主义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被引量:3
2011年
古代佛教从"等视有情"和"毕竟平等"的双重意义上论述"平等",但与以"权利"为中心的现代平等观念依然有基本的差别。通过考察"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即从近代思想家从佛教中发掘现代平等观念的传统资源这一现象出发,反观佛教的理论说明与宗教实践之间的紧张,可以凸显佛教"平等"观念的历史轮廓。反思"消极平等"和"积极平等"之间的变形,从而提示观念嬗变的现代性条件不应被研究者忽略。
高瑞泉
关键词:佛教权利平等宗教实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