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70018)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田彤赖厚盛卫然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劳资
  • 4篇劳资关系
  • 1篇党权
  • 1篇党政
  • 1篇党政机关
  • 1篇养成
  • 1篇运输业
  • 1篇政府
  • 1篇政治
  • 1篇政治革命
  • 1篇政治关系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企业
  • 1篇企业文化
  • 1篇主义话语
  • 1篇文化
  • 1篇无政府主义

机构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田彤
  • 1篇赖厚盛
  • 1篇卫然

传媒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933年纱厂减工风潮中的劳资对抗被引量:1
2013年
1933年的全国纱厂减工风潮,无疑可作为检测党政机关与劳资双方关系的试金石。从学理而论,在市场危机面前,厂主与工方均为弱势群体。减工、停厂是厂主应对、化解市场危机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其强化企业管理之有利时机。不过,厂主藉此大幅降低工人待遇,取缔工会,以至抵制《工厂法》加诸其护工的权责,挟制中央政府出台相关保商法规,拖延劳资争议时限。中央政府既不能应厂商要求出台必要的统税法规,又不能利用国有金融系统为纱业注入资金,为保障税收、结束劳资争议,只能藉打击工方势力为资方疏压,将资方所失转嫁于工方。各地方政府因动机不同,在减工风潮中或支持资方,或支持工方。党部为维持工运,多站在工方立场,但无力同厂主与政府的强力"结盟"相抗衡,更无经济实力、社会资源接济工人。为严防中共向各纱厂渗透,国民党及政府各方面最终一致全力压制工人利益,强力结束劳资对抗局面。党政部门既不能助推企业发展,又不能培植工方力量、保障生产与生存权,反而牺牲工人利益,安抚资方,不仅完全丧失其基本的社会职能,而且无异于破坏社会正义的元凶。
田彤
关键词:劳资关系党政机关
党权、法律与店东纠纷——以1933年苏州铁路饭店为分析案例被引量:3
2010年
铁路饭店主雇之间偶因拆分小小账与店规更张,却演化为震荡中央政府而又波及苏州一地众多行业的店东纠纷。除《工商同业公会法》、《工会法》在店、东之间制造出新的矛盾外,党权对法律的干预,则将这种矛盾推至高峰:中央民运会与苏省党委违反法律恢复已封闭的旅业工会,是此次纠纷升级的诱因,但它们为消灭吴县整委会中的异己分子,在纠纷中站在店主与旅业同业公会一方压制店员。吴县党整会人员出于捍卫国民党基层政权的目的,代表店员与工会各方,越权调解店东纠纷。在强势党权下,吴县法院违反相关规定袒护雇主。诸种原因交互作用,铁路饭店的店东纠纷迁延半年之久而不能和解。由此我们可知,有关店东法规的失策,将店主与店员推离国民党的政治阵营。同时,党权对法律、对政府的干预,导致店东由矛盾走向冲突。与其说店东纠纷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勿宁说是统治集团内部党、政机关"职能错位"的外部表征。国民党党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
田彤
关键词:党权
民国时期劳资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被引量:17
2011年
随着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实业的发展,到民国时期,资方、雇主与工人或雇员的关系实际上已构成社会网络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与人际关系。劳资共处同一经济/协作体中,因经济利益不同而矛盾、冲突,又因互利、共生而合作。劳资间矛盾与合作关系的表象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问题域,蕴含着社会走向的答案。
田彤
关键词:民国时期劳资关系史社会网络交通运输业
企业文化与劳资合作——以1922—1937年之申新三厂为个案被引量:2
2013年
近代企业劳资双方不乏矛盾与冲突,但这并不能否定双方寻求合作、以达成良性互助关系的史实。1922年无锡申新三厂运营伊始采取工头制,工人对工头有较强的人身依赖性,劳资关系表现为工人对工头的谨慎反抗。1925年申三试图废除工头制,遭到工头和部分工人的抵制而引起工潮。资方转而通过塑造新式工人,逐渐完成科学化管理改革。1928年,申三厂开始实行养成所制度,灌输本厂价值观,打造服从管理的工人。同时,试行劳工自治区,着力于劳工教育、福利及生活管理,工人及家属生活水准普遍提高。到1933年前后,"生活共同体"性质的劳工自治区,塑造出独特的劳资双赢、互相包容、工人以厂为荣的厂区文化。申三厂在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中,产量也得到提高。劳资合作根植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及其企业文化的营造,而企业文化则有赖于其内部生产、生活环境与相关机制的全面建立。
田彤卫然
关键词:劳资关系
社会变迁中的政治关系:“五四”前主义话语下的劳资问题
2016年
中国社会党、中华民国工党、无政府主义党开启了中国近代"革命"架构的新面向。三党均将劳资关系视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拟通过调适劳资关系整合社会,将处理劳资关系作为建构理想社会的中心任务,从而提出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建立了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新指向,丰富了工人的政治经验,开启了以"平民教育"传布意识形态的新途径,促进了知识人的"革命化"。
田彤
关键词:劳资关系政治革命
群体与阶级: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纱厂工人--兼论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被引量:9
2014年
数以万计的武汉纱厂工人,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诉求,共同与工厂"规训"相抗衡,由此为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的社会动员提供可能。中共力图塑造认同"阶级斗争"的工人,"五卅"后加强对纱厂工人的动员。北伐后,在国民党左派"扶助"下、中共领导的纱厂工会向资方厉行"阶级斗争",为工人争得诸多权利。但这种政治上的权利超出资方所能承受的供给能力,致使工厂关停、市场衰乱,中共转而要求工人停止阶级斗争,国民党左派则镇压共产党及其工会,国共合作随之破裂。"宁汉合流"后,武汉党政军机关倡行劳资合作,先后对纱厂工会进行改组和整理,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劳资双方仍是纠纷频仍。纱厂工人出于生存需求,在斗争与合作之间自行选择自己的抗争方式,缺乏阶级认同;他们虽不乏斗争性,但不能团结,缺乏自我认同。纱厂工人未能形成一个实在的阶级,而只是一个群体。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形成不是先验的理论预设,而是复杂多变的历史关系的产物。
田彤赖厚盛
关键词:国民党共产党劳资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