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630)

作品数:36 被引量:172H指数:9
相关作者:刘增文张晓曦杜良贞祝振华朱博超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土壤
  • 15篇落叶
  • 10篇化感
  • 9篇土壤极化
  • 9篇黄土高原
  • 8篇化感效应
  • 7篇养分
  • 5篇油松
  • 5篇针叶
  • 5篇针叶林
  • 5篇树种
  • 5篇牧草
  • 4篇养分释放
  • 4篇丘陵区
  • 4篇人工林
  • 4篇枯落物
  • 4篇阔叶
  • 4篇阔叶树
  • 4篇阔叶树种
  • 4篇黄土丘陵

机构

  • 35篇西北农林科技...
  • 26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5篇刘增文
  • 14篇张晓曦
  • 8篇杜良贞
  • 8篇朱博超
  • 8篇祝振华
  • 7篇米彩红
  • 7篇时腾飞
  • 7篇李茜
  • 5篇田楠
  • 5篇李俊
  • 4篇袁娜
  • 4篇于齐
  • 3篇王国保
  • 3篇杨森浩
  • 3篇吕晨
  • 3篇李卓青
  • 3篇罗伟
  • 3篇潘岱立
  • 1篇陈凯
  • 1篇陈昕

传媒

  • 8篇草地学报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土壤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9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引入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陕北风沙区针叶林土壤极化的防治效应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针、阔叶树种的种间关系,为通过针、阔混交或枯落叶客置来防治人工针叶纯林土壤的极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风沙区的靖边县,选择覆盖度达到90%~100%的22年生油松和25年生樟子松纯林,建立20 m×20 m的标准地,以5样方(1 m×1 m)混合采样法采集0~10 cm土层腐殖质土壤和附近不同针、阔叶树种的当年枯落叶后,进行室内混合培养试验。【结果】油松纯林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部分酶活性降低及真菌、放线菌数量明显减少的负向极化发展趋势,樟子松纯林会导致土壤部分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和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的负向极化发展趋势。引入阔叶树种枯落叶防治油松纯林土壤极化的优先顺序为:引入白榆、沙棘和旱柳最好,其次为紫穗槐,而小叶杨、刺槐和柠条则均不适宜引入;引入阔叶树种枯落叶防治樟子松纯林土壤极化的优先顺序为:引入沙棘最好,其次为柠条,引入小叶杨和白榆效果不明显,而刺槐、紫穗槐和旱柳则均不适宜引入。【结论】不同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效应有明显差异;筛选出了防治陕北风沙区针叶林土壤极化的阔叶树种。
刘增文米彩红潘岱立杨森浩李卓青罗伟
关键词:半干旱风沙区樟子松土壤退化土壤极化
黄土高原小叶杨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人工纯林的长期连续生长或连栽所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是导致土壤退化和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防治的根本途径是选择种间关系协调的树种进行混交改造。通过室内模拟混合分解试验,研究小叶杨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养分释放的影响,从而为人工纯林混交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对C释放的影响:辽东栎枯落叶表现为极强的促进作用,释放率提高21.32%,油松枯落叶表现为较弱的抑制作用,释放率降低14.78%,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不明显;②对N释放的影响:辽东栎枯落叶表现为极强的促进作用,释放率提高28.69%,樟子松、刺槐枯落叶促进作用较弱,释放率分别提高14.98%、13.36%,油松枯落叶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释放率降低20.33%,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不明显;③对P释放的影响:刺槐、辽东栎、沙棘枯落叶表现为超强的促进作用,释放率分别提高57.60%、43.06%、38.60%,紫穗槐枯落叶表现为强烈的促进作用,释放率提高22.64%,油松、樟子松枯落叶表现为超强的抑制作用,释放率分别降低62.63%、47.99%,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不明显;④对K释放的影响:油松枯落叶表现为较弱的抑制作用,释放率降低10.41%,其他树种枯落叶作用均不明显。
祝振华刘增文袁娜杜良贞
关键词:小叶杨养分释放
黄土高原油松纯林腐殖层土壤对10种植物的化感效应被引量:2
2014年
采集黄土高原丘陵区和残塬区典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纯林和荒地腐殖层土壤对10种常见植物进行盆栽试验,跟踪测定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丘陵区油松纯林土壤显著抑制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草木樨(Melilotus of ficinalis)种子萌发,显著降低紫穗槐(Amorphafraticosa)、苜蓿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生长,以及紫穗槐和草木樨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且显著提高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毛苕子和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残塬区油松纯林土壤显著抑制沙棘和苜蓿种子萌发,以及胡枝子、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和苜蓿的苗高和生物量生长,降低了草木樨、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木樨的CAT活性,显著提高柠条、紫穗槐、小冠花和毛苕子的MDA含量。表明黄土丘陵区油松纯林腐殖层土壤对紫穗槐、苜蓿、草木樨、毛苕子、刺槐和沙打旺以及黄土残塬区油松纯林腐殖层土壤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苜蓿、和沙打旺综合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
朱博超刘增文黄良嘉邴塬皓张晓曦吕晨
关键词:油松化感效应
黄土区石油污染对土壤及豆科灌草植物的潜在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以不同程度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黄土区石油污染对土壤和豆科灌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潜在影响,由此确定适宜的修复物种。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呈非单调抑制、对放线菌呈单调抑制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对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单调抑制作用,对蔗糖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呈单调促进作用;可使得土壤向偏碱性发展,对有机碳含量呈单调提升作用,对氮、磷和钾的有效性均呈单调抑制作用。在无污染情况下,毛苕子(Vicia villos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属极易发芽种子,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属较易发芽种子,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属较难发芽种子,而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属极难发芽种子;其中,胡枝子、毛苕子、紫穗槐、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属于旺盛生长灌草类型。受到石油污染后,对柠条、小冠花和红豆草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显著或有所促进,其余灌草种子均受到抑制,对所有灌草幼苗的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油污土壤修复的角度考虑,柠条、紫穗槐、毛苕子和紫花苜蓿较适宜播种发芽且后期生长良好,红豆草、小冠花、沙打旺较适宜播种发芽但后期生长不良,草木樨和胡枝子既不适宜播种发芽且后期生长不良。
时腾飞刘增文田楠李俊陈昕王国保
关键词: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陕北石油区牧草秸秆对油污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修复效应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牧草秸秆或直接种植绿肥牧草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最经济有效的生物措施。通过采集陕北石油污染区典型荒地土壤,分别以3种石油污染水平油土混合培养后,施入当地6种常见牧草秸秆粉碎样品进行分解培养试验,检测不同牧草秸秆对油污土壤的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有效性等生物化学性质的修复效应,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修复效果。结果表明;6种牧草秸秆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3种水平油污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K、有效Mn和有效Zn含量,降低土壤pH值和H_2O_2酶活性。综合而言,轻度污染时,紫羊茅(Festuca rubra)秸秆修复效果最好,其次为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中度污染时,只有苜蓿(Medicago sativa)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重度污染时,苜蓿的修复效果最好,其次为紫羊茅和小冠花。
王国保刘增文张晓曦于齐张桢尧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牧草秸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黄土高原樟子松和落叶松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采集树木枯落叶与土壤进行室内混合分解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常见的樟子松和落叶松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存在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不同树木种间关系的探索和该地区人工纯林的混交改造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2种枯落叶单一分解均明显提高了土壤脲酶(54%—110%)、脱氢酶(85%—288%)和磷酸酶(81%—301%)活性以及有机质(29%—55%)和碱解N(12%—49%)含量,但对土壤速效P含量和CEC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综合而言,樟子松分别与白桦、刺槐、白榆、柠条和落叶松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分别与小叶杨、沙棘、紫穗槐、侧柏和辽东栎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抑制作用;落叶松分别与刺槐、白桦、小叶杨和紫穗槐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分别与柠条、侧柏、辽东栎、沙棘、油松和白榆枯落叶混合分解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中存在相互抑制作用。
李茜刘增文米彩红
关键词:樟子松落叶松森林土壤
陕北黄土丘陵区牧草枯落物对针叶纯林土壤极化的修复效应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侧柏、油松和落叶松等针叶纯林,在前期关于土壤极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集林地腐殖质层土壤与7种不同牧草枯落物进行混合分解培养,研究不同牧草枯落物对针叶纯林土壤的修复效应,以此作为选择适宜修复牧草种的依据。结果表明:(1)针对侧柏纯林土壤,苜蓿等7种牧草对于速效钾含量,苜蓿、胡枝子、沙打旺、小冠花和草木樨对于蛋白酶活性的负向极化具有显著缓减作用。(2)针对油松纯林土壤,7种牧草对于碱解氮含量,毛苕子、苜蓿和草木樨对于有效磷含量,苜蓿对于蔗糖酶活性的负向极化均有显著缓减作用。(3)针对落叶松纯林土壤,胡枝子和红豆草对于碱解氮含量,苜蓿、红豆草、小冠花和毛苕子对于有效磷含量,除苜蓿和毛苕子外的其他牧草对于有机质含量,苜蓿以外其他牧草对于磷酸酶活性的负向极化均具有显著缓减作用。(4)综合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侧柏纯林土壤综合修复效果较好的依次为沙打旺、小冠花、胡枝子和毛苕子;对于油松纯林土壤综合修复效果较好的依次为苜蓿、小冠花和草木樨;对于落叶松纯林土壤综合修复效果较好的依次为苜蓿、草木樨和红豆草。
邴塬皓刘增文Luc Nhu Trung朱博超张晓曦吴艺楠
关键词:土壤极化
侧柏与其他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以黄土高原的主要人工林树种侧柏为对象,通过采集侧柏及其他拟混交的8个树种的当年枯落叶,以无林荒草地腐殖质层土壤作为分解介质,在室内将侧柏与不同树种枯落叶剪碎后以一定比例混合装入尼龙网袋并埋入盛土培养钵中,进行恒温恒湿下连续345 d分解培养试验,测定分解前后枯落叶质量及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枯落叶分解释放养分元素中,K最活跃而易于释出,P一般比较迟钝而难以释出,C、N居中并具有一定的释出同步性,且各种养分的周转期约为1~2 a。(2)与侧柏枯落叶混合分解后,在对C释放的影响中白榆表现为促进作用,紫穗槐、白桦和辽东栎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对N释放的影响中小叶杨表现为促进作用,白桦、辽东栎和紫穗槐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对P释放的影响中除小叶杨、白榆不明显之外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对K释放的影响中白榆表现为促进作用,紫穗槐表现为抑制作用。(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C、N、P、K释放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与侧柏枯落叶混合分解后总体上促进养分释放的树种以白榆、小叶杨最显著,其次为柠条和辽东栎;而总体上抑制养分释放的树种以紫穗槐的作用最强,白桦、沙棘和刺槐的作用较弱。
张晓曦刘增文祝振华杜良贞
关键词:侧柏养分释放
林(果)粮间作中树木枯落叶对小麦发芽期和苗期的化感效应被引量:21
2013年
树木枯落叶对作物的化感效应是建设林(果)粮间作复合体系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陕西关中地区常见的12种树木枯落叶经室内混土分解培养后的不同浓度水浸提液作为培养基质,进行室内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试验,探讨了林(果)粮间作树种枯落叶对小麦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杜仲处理和元宝枫处理促进了小麦幼苗苗高生长,提高了CAT活性,却降低了根系活力;泡桐处理和杨树处理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花椒处理抑制了小麦幼苗根长、生物量、CAT活性和根系活力;核桃处理在高浓度时明显抑制了小麦发芽速度指数、根长、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梨树处理对小麦发芽速度指数、根长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低促高抑;苹果处理提高了小麦发芽速度指数、幼苗苗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柿树处理和枣树处理抑制了小麦幼苗根长和生物量;桃树处理和杏树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表现为低促高抑。(2)统计学主成分分析表明,整体上对小麦发芽和生长起明显促进作用的树种是泡桐、苹果和杨树,其次是杏树和元宝枫;整体上对小麦发芽和生长起到明显抑制作用的树种是柿树、核桃和枣树,其次是花椒和桃树;而梨树起到低促高抑的作用,杜仲则相反。
田楠刘增文李俊时腾飞
关键词:小麦幼苗生长化感效应
The control of soil polarization in Populus simonii and Quercus liaotungensis forests by forage litter on the Loess Plateau,P. R. China被引量:2
2015年
Soil polarization in pure forest stands affects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system.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he prevention of soil polarization may be the use of forage litter as fertilizer or the direct establishment of tree-grass communities. We investigated monospecific plantations of Populus simonii and Quercus liaotungensis. Such plant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out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 120-day decompositio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forest humus soil mixed with 7 common leguminous forage litterspecies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uses of forage litter in controlling soil polarization in pure forests. The addition of forage litter of Astragalus adsurgens, Lespedeza bicolor, and Vicia viUosa to the soil of pure P. simonii forest clearly improved the soil quality, these forage species a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with P. simonii, whereas Melilotus officinalis, Medicago sativa, and Onobrychis viciifolia litter produced obvious deterioration, thus these forages should not be planted with P. simonii. Coronilla varia litter showe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 addition of forage litter of M. sativa to the soil of pure Q. liaotungensis forest clearly improved the soil quality, and C. varia and V. villosa also yielded improvements but were slightly less effective than M. sativa litter, these forages are suitable to be planted with Q. liaotungensis. However, L. bicolor showed obvious deterioration, followed by O. viciifolia and A. adsurgens, and M. officinalis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se spe- cies should not be planted with Q. liaotungensis.
Nhu Trung LucZengwen LiuYuanhao BingXiaoxi ZhangThi Huong Nguyen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