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17)
-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5
- 相关作者:胡红桥胡泽骏杨惠根邢赞扬吴振森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海洋局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 中纬低层大气重力波动量通量谱的探空观测被引量:4
- 2012年
- 本文利用中纬站点Miramar Nas(32.87°N,117.15°W)的探空数据提取了对流层和低平流层的惯性重力波参数并计算了动量通量-相速度谱.分析表明低层大气重力波动量通量谱很好地满足高斯分布.高斯拟合的参数分析显示:(1)冬季西风急流对向东传播的波的吸收使得对流层向西传播的波的高斯峰值明显强于向东传播的波;(2)重力波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的传播过程中谱展会增大,这可能是波与背景相互作用以及波-波相互作用的结果;(3)急流对重力波的吸收与反射以及对流层顶附近波的耗散使得低平流层总动量通量远小于对流层的.受背景风场影响,谱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多普勒效应对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背景风较大时多普勒效应会使谱展宽,另一方面多普勒效应会显著改变谱的中心本征相速度,使得动量通量谱在同一方向上呈现不对称性.
- 马兰梦张绍东易帆
- 关键词:动量通量
- 不同起源地磁扰动期间极光沉降能量的统计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尽管对极光沉降能量(HP)的研究已经开展很久,但是关于不同行星际扰动源对HP影响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基于2001—2008年NOAA极轨卫星数据,对三类不同扰动源,即盔状冕流共转相互作用区(CIRs)、伪冕流CIRs和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CMEs)驱动的中等磁暴期间HP的变化进行时序叠加统计分析,讨论了相关太阳风背景参数、地磁活动强度以及耦合函数的有效性;研究了三类磁暴事件期间HP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结果表明,在磁暴之前盔状冕流CIR磁暴的HP明显低于伪冕流CIR磁暴和ICME磁暴,盔状冕流"磁暴前的平静期"与Newell耦合函数关系密切,而与Russell-McPherron效应关系较小.盔状冕流CIR磁暴主相HP高于伪冕流CIR磁暴和ICME磁暴,可能与盔状冕流相应行星际|Bz|和太阳风数密度均较高有关.此外,在Kp≤4时,冬夏季半球HP的差别随着Kp增加而增加,相应的变化规律符合电导率反馈机制的预测;在Kp>4时,盔状冕流磁暴和ICME磁暴冬季半球的HP大于夏季半球的,伪冕流磁暴事件夏季半球的HP大于冬季半球的或与冬季半球的相近.
- 陈曦傅绥燕郑玲杨利平崔燕波
- 关键词:磁暴
- 第24太阳活动周中纬度电离层低电离水平的观测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延续2008--2009年的太阳极低活动期,第24太阳活动周开始后太阳活动性上升缓慢,即使在趋近峰年时太阳极紫外(EuV)辐射通量的水平仍显著低于前几个活动周.比较第23、24周的太阳辐射水平,及日本国分寺和子午工程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发现第24周的太阳EUV辐射、电离层F区临界频率(foF2)和峰值高度(hmF2)都显著低于第23周的同期水平;在较低高度上,偏低的EuV辐射带来的电子密度变化不明显,而峰值电子密度(NmF2)和0.1~50nm太阳EuV辐射通量在多数时候都同步的偏低25%~50%;但是在夏季NmF2与EUV辐射的关联性较差,即NmF2的偏低在夏季较少.分析认为这与热层中性风的季节特点有关2在夏季午后,吹向极区的子午向风总是较弱,在第24周偏低的EuV辐射背景下,减弱的离子曳力使其他季节的极区向风得到增强,进一步促进了NmF2和hmF2的降低,使这一机制的效果非常显著.基于上述结论,在对第24周电离层进行预测预报时,需更多地考虑非直接电离机制的影响.总体而言,第24周的热层和电离层变化特征可能将有别于之前几个活动周的观测,并偏离人们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
- 于世美郝永强张东和肖佐
- 关键词:太阳活动周电离层
- 基于局部运动向量时空统计的极光事件检测被引量:1
- 2012年
- 极光动态过程的分析与理解对极光发生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过程的极光事件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多尺度流体光流的方法提取出极光的局部运动场信息,然后基于局部运动场时空统计特性表征极光视频序列,最后实现对特殊极光事件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检索到特殊极光事件,并且检测结果不依赖于目标事件的选择。这一成果为开展基于大量连续观测的极光视频对极光动态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倩梁继民胡泽骏
- 关键词:流体
- 地基观测的夜侧极光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被引量:7
- 2013年
-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日侧极光活动增强,随后沿着极光卵的晨昏两侧向夜侧扩展的激波极光.行星际激波也可能直接导致夜侧扇区极光活动增强,甚至沉降粒子能通量的数量级可以与典型亚暴相比拟.本文首次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连续多年积累的极光观测数据,对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期间地面台站在夜侧扇区(18—06MLT)观测的极光响应进行了分析.对18个极光观测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可以在夜侧触发极光爆发和极光微弱增强或静态无变化事件;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的效率以及磁层空间的稳定性决定着行星际激波能否触发极光爆发.
- 刘建军胡红桥韩德胜邢赞扬胡泽骏黄德宏杨惠根
- 关键词:极光行星际激波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
- 中山站高频雷达观测结果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中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数随距离和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及谱宽的分布以及电离层回波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和射线追踪的模拟计算表明,由于波束指向不同,电波矢量方向与地磁场形成正交条件的区域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频率下,不同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发生率的差别。
- 刘二小胡红桥刘瑞源吴振森吴铭君杨惠根张北辰
- 关键词:电离层射线追踪
- Impact of particle dynamics on the ramp thickness at perpendicular collisionless shocks
- The ramp of a collisionless shock front is well known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energetic particl...
- 杨忠炜陆全明B.Lembege杨慧根胡红桥韩德胜
- 文献传递
- 太阳活动低年南北极电离层F2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利用2006—2007年EISCAT Svalbard雷达(ESR)和南极中山站DPS-4测高仪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低年不同季节的极区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_0F2)和峰值高度(h_mF2)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日变化特征,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07模式比较。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两站的观测结果与IRI预测符合得较好,冬季预测都与实测结果符合得较差。两者差异表明,IRI-2007模式对极区f_0F2和h_mF2的预测,考虑太阳光致电离的权重较大,对极隙区软电子沉降和极光粒子沉降考虑的权重较小。
- 何昉张北辰
-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
- 紫外极光图像极光卵提取方法及其评估被引量:4
- 2011年
- 有效确定极光卵边界对于研究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星载紫外极光图像极光卵边界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基于模糊局部信息C均值聚类方法,对紫外极光图像进行分割,并根据极光卵的环状特性,提取较完整的极光卵极向/赤道向边界。结合DMSP卫星沉降粒子观测数据,分别构建了极向边界和赤道向边界数据库,对本文提出的极光卵提取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性能优于现有的其他方法。
- 王倩孟庆虎胡泽骏邢赞扬梁继民胡红桥
- 关键词:模糊聚类
- 一种基于紫外极光图像的亚暴膨胀期起始时刻的自动检测方法被引量:6
- 2013年
- 准确界定亚暴起始时刻是理解亚暴相关问题的关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极光图像中人工挑选亚暴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或统计分析来研究亚暴发生机制及亚暴期间的地磁环境;二是基于一些空间物理参数,如AE指数、SME(SuperMAG electrojet)指数、Pi2、正弯扰等,采用人眼判断或是模式识别的方法从中找出亚暴起始时刻.本文尝试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从紫外极光图像中自动地检测出亚暴膨胀期起始时刻.首先,将紫外极光图像通过网格化处理转换到磁地方时-地磁纬度(MLT-MLAT)直角坐标下,然后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提取亮斑,再考察亮斑强度是否增强、面积是否极向膨胀来判断是不是亚暴事件.本文方法在1996年12月—1997年2月这三个月的Polar卫星紫外极光图像上进行了实验验证.我们将检测到的亚暴起始时刻与Liou(J.Geophys.Res.,2010,115:A12219)的人工标记进行了对比,并详细分析了与标记不一致的多检和漏检事件.本文提出的自动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地从海量紫外极光图像中完成亚暴事件的初步筛选,方便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极光亚暴.
- 杨秋菊梁继民刘俊明胡泽骏胡红桥
- 关键词:亚暴模糊C均值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