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42-2)
- 作品数:4 被引量:98H指数:3
- 相关作者:佟连军高迎春韩瑞玲宋亚楠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 高迎春佟连军
-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 吉林省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本文借鉴适应性分析范式,提出产业系统适应性概念和测算模型,并应用于吉林省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产业系统敏感性以延边州最高,长春市次之,松源市和辽源市最小,而应对力以长春市最高,吉林市、通化市和延边州居中,其余地区较低;②未来吉林省各市州在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同时,还应重视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调控,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建设;③吉林省各市州适应性可分为六类,高敏感性高应对力高适应型、低敏感性高应对力高适应型、低敏感性低应对力中等适应型、高敏感性低应对力中等适应型、低敏感性低应对力低适应型、高敏感性低应对力低适应型;④敏感性和应对力都是决定产业系统适应力的关键因子,产业系统的开放性造就了敏感性,也提高了应对力,敏感性与应对力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促进了产业系统适应力的发展。
- 高迎春佟连军
- 关键词:适应性敏感性
- 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评价被引量:20
- 2011年
- 将环境效率分解为与产业系统运行过程相对应的源头预防效率、清洁生产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构建整合不同过程效率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在推进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实践中,末端治理仍是优先选择,其次为清洁生产,最后为源头循环,具有清晰的次序性;②不同类型城市在生态效率路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循环,而资源型城市更依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③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0.40增长到2008年的0.49,增幅为23.59%,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处于脱钩状态;④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质量指数整体水平较高,而且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增幅为7.19%;⑤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从2002年的0.35上升到2008年的0.46,增幅为32.48%,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进步的贡献度为72.64%,未来应重视提升生态效率发展质量。
- 高迎春韩瑞玲佟连军
- 关键词:生态效率
- 基于生态效率的辽宁省循环经济分析被引量:64
- 2011年
- 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相辅相成。基于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是考量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又基于目前对于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结合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生态效率理论为基础,对我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辽宁省的循环经济发展作以综合衡量。通过生态效率度量模型与循环经济度量模型,以辽宁省1990—2008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分别计算了19a间辽宁省各年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生态效率,进而综合评价了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轨迹。研究表明:在19a间,辽宁省生态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19a间,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状态总体上处于循环性不断增强的状态,即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压力不断减小。研究证明了辽宁省2002年实行循环经济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全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韩瑞玲佟连军宋亚楠
- 关键词:生态效率循环经济T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