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W004)
- 作品数:21 被引量:115H指数:7
- 相关作者:程相占龚天雁徐慧敏曹辉郑静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江苏大学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雾霾天气的生态美学思考——兼论“自然的自然化”命题与生生美学的要义被引量:10
- 2015年
- 天气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与天气相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现象。古今中外描绘雾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布洛在论述"心理距离"这个概念时深入分析了海雾转换成审美对象的步骤与根源,从理论上表明雾霾同样可能成为审美对象。随着我国近两年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越来越多。其中,"APEC蓝"成为与雾霾天气伴生的典型审美现象。这种新兴的审美现象充分说明了"自然全好"这个美学命题的合理性,启发我们批判实践美学核心命题"自然的人化"的理论谬误,促使我们提出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是"自然的自然化"。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不但昭示了一场深刻的美学变革,同时也强烈地推动着这场变革。从生态美学角度思考雾霾天气,将激发我们反思和批判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弊",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程相占
- 关键词:审美现象心理距离
- 西方环境美学在新世纪的深化与拓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西方环境美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划分为产生期(1966-1982年)、成型期(1983-2000年)与深化拓展期(2001-2014年)等三个阶段,它在新世纪的长足发展体现为六个方面:自然美学进一步繁荣,更加突出了环境美学的关键词是"环境"而不是"自然",出现了专门探讨人建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的环境美学论著,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的联盟进一步加强,向日常生活美学领域渗透并促使其日益壮大,世界各民族的环境审美传统与环境文化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 程相占
- 关键词:环境美学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日常生活美学
- 从“文弊”概念看“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被引量:4
- 2015年
- 将"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文化"不但大大削弱了"生态文明"这个术语所包含的对于"生态危机"的批判色彩,而且严重遮蔽了"生态文明"这个术语所包含的"生态价值观"的意义。从"价值观"出发可以看到"文化"包含着"文明"与"文弊"二重性,"文弊"概念对于界定"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明确辨析了"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术界进一步辨析"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促使"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更加清晰、合理,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个概念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2)突出了"生态文明"对于"文弊"的强烈批判性——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及其哲学预设所导致的种种弊端,比如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的精神世界的荒漠化等;(3)突出了"生态文明"强烈的价值导向性——人类必须以生态价值观作为文明创造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避免饮鸩止渴那样愚蠢的自杀式发展道路。
- 程相占
- 关键词:文化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
- 中国山水画论如何回应“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
- 2015年
- 当代环境美学一直高度关注对自然的审美欣赏问题。齐藤百合子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一文旨在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的本然面目,即真实的自然或自然本身。虽然她对艾伦·卡尔森的自然审美理论有所改进,但其研究范围仍然囿于科学认知主义,依然没有完全回答如何"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山水画美学包含着一套比较系统的自然审美思想,诸如"真"的本体论根源(生生本体论)、"体真"的途径(澄怀味象)、"写真"的方法(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由此可见,中国自然审美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比较全面地回答"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问题,对当代环境美学构建的意义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 赵卿
- 关键词:环境美学
- 论生态美学关键词“审美关切”——康德“无关切性”概念的真实含义及其批判被引量:6
- 2017年
- 《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的第一契机应该从"无关切性"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理解为"无利害性"或"无功利性"。"关切"的对象是"客体的存在"而不是"欲望"。康德本人不恰当地将"客体的存在"与"欲望"联系起来,因而误导了黑格尔以来的康德美学研究。康德之所以提出鉴赏力的判断不关切客体的存在,深层原因在于他断言事物自身无法为人类认识,他的审美理论因而走向了忽视事物自身的表象美学。忽略进而遗忘自然自身,是以康德为代表的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生态美学将事物自身如其本然地显现视为思想主题,因而是对于现代美学的批判超越。
- 程相占
- 关键词:生态美学
- 生态美学构建与学术自信之建立被引量:6
- 2015年
- 构建生态美学的学术准则是"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这条准则一方面隐含着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另外一方面隐含着建立学术自信的途径和标准:能够从生态美学角度回应全球共同问题,能够采用国际通行话语来著书立说,能够解决国际一流学者尚未解决或尚未意识到的重要学术问题。只有做到了这些,学术自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 程相占
- 关键词:生态美学
- 环境美学的理论创新与美学的三重转向被引量:9
- 2015年
- 环境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艺术转向艺术以外的环境以及环境之中的各种事物,提出并论证了新型的环境观、美学观及各种环境审美欣赏与审美体验模式。环境不仅是常识意义上的物理环境,而且也是被人知觉到的环境格式塔;美学不仅是美的哲学,而且也是审美欣赏理论与审美体验理论;恰当而审美地欣赏环境,需要恰当的欣赏模式。美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环境扩大了美学的研究领域,美学则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环境观。这种环境观的主旨在于克服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倡导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环境美学隐含着三重富有美学史意义的重要转向:美学的生态转向、身体转向和空间转向。
- 程相占
- 关键词:环境美学生态转向身体转向
- 论白居易晚年宅园生活的生态审美意蕴及其思想局限性
- 2014年
- 白居易喜爱自然事物,他晚年写作的大量诗词都说他所居住的履道池台是一个物我相交为友的乐园,表现了其审美活动具有的浓厚生态审美意味。然而,白居易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欣赏是有差别的,他并未充分尊重物性,也未足够重视自然事物的生生之德。履道池台彰显出白居易对自然事物的圈占,而履道乐园对于自然事物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假相,它的人工布置可能造成对物性的折损,而且它是一个不完整的、不稳定的生态空间。
- 程相占庄守平
- 关键词:生态审美物性
- 伯林特环境美学视野下的中国园林——以伯林特《中国园林的自然与家园》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美国环境美学家伯林特从其环境美学理论出发,将中国园林视为一种传统的审美环境,认为这种环境拓宽了我们对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他借鉴杜威美学"一个经验"的理论思路将中国园林环境视为"一个环境",同时根据其"交融美学"指出,这些园林提供了"环境审美交融"的最佳条件,从而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纳入到了其环境美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视野中,改变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通常将园林视为艺术品的研究思路,其重要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以环境审美超越了艺术审美,更新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二是将中国园林视为"人与环境的交融模式"的典范代表,促使我们去反思中国园林如何帮助我们去创造出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的环境。
- 龚天雁郑静
- 中国生态批评的14个理论问题——《中国生态批评的根枝叶·导论》(征询意见大纲)
- <正>引言2013年3月初,美国加州整合研究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A.瓦科赫(Douglas Vakoch)先生给我发来邮件,邀请我参加他正在编辑的"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编委会,该丛书将由美国列克星顿图书出版...
- 程相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