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936)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1
- 相关作者:于长春孙添添赵永斌刘琳琳翟鹤书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各民族的母系遗传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对吉林、辽宁两地23例满族个体的线粒体高可变Ⅰ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并采用APLP分析和编码区SNP分析将这些样本归属于单倍群A,B,C,D,D4,F,M,M8a和R,结合已经发表的东北地区其他人群的母系遗传数据,对蒙古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以及汉族人群的线粒体遗传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子差异、中介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起源地区的民族之间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同时居住在相同或相邻地区的民族之间同样表现出较近的遗传关系,表明东北各民族向外扩张时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基因融合.
- 翟鹤书赵永斌孙文怡于长春
- 关键词:线粒体DNA
- ATP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相关性分析
- 2021年
- 对4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带毛囊毛发线粒体DNA的编码区ATP基因(ATP6和ATP8)进行测序,对比45例正常人群线粒体DNA基因序列,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筛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突变位点,共检测到ATP基因突变位点25个,其中在ATP6亚基上共发现18个(72%)基因突变,其中8584G-A、8701A-G、8794C-T、8860A-G、8865G-A、8964C-T、9053G-A、9180A-G位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TP8亚基上发现7个(28%)基因突变,其中8414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ATP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具有显著相关性,ATP基因突变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于长春孟飞孙添添
- 关键词:乳腺癌线粒体DNA突变
- 中国云南省白族、彝族mtDNA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58例白族个体和26例彝族个体的带毛囊毛发提取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数据,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发育等方面,对白族、彝族和五个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壮族,土族,傣族,傈僳族,萨利族(彝族分支))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多态性方面,白族和彝族表现为典型的亚洲类型,彝族与白族之间亲缘关系很近,融合度较好,而彝族与彝族分支萨利族产生了较大分化,其次傣族和壮族的民族融合情况较好.
- 于长春蒲志良
- 关键词:白族彝族系统发育分析
- 云南彝族和周边汉族基因融合的线粒体DNA分析
- 2021年
- 以线粒体DNA高变一区(HVS-Ⅰ)、高变二区(HVS-Ⅱ)为遗传标记,对40例云南彝族个体毛发进行分析,结合甘肃、青海等12个云南周边汉族群体遗传数据进行遗传多态性、Fst遗传距离、平均配对差异数目、系统发育等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倍群共享上云南彝族与甘肃、青海、新疆等汉族群体有较多的单倍群共享,在净遗传距离中,云南彝族与甘肃和青海最小为0.018,在Fst遗传距离中云南彝族与青海最近为0.00470,其次为甘肃0.01132,新疆0.02690,在系统发育树中,云南彝族与青海汉族人群单独聚集在一个支系,云南彝族与甘肃汉族群体来源于一个分支.表明云南彝族和青海、甘肃等汉族群体亲缘关系较近,与周边汉族人群间发生了基因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形成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 于长春邵辰
- 关键词:彝族线粒体DNA单倍型
- 猪血红蛋白β亚基酶解产物抗氧化性及ACE抑制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以猪血粉为原料分离纯化血红蛋白,SDS-PAGE电泳分离β亚基,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以及木瓜蛋白酶水解β亚基,探究其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性与ACE抑制性.
- 于长春刘琳琳
- 关键词:酶解抗氧化肽
- 三个不同地区黑枸杞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以野生黑枸杞为原材料,对其花青素进行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对比酶解前后宁夏、新疆、青海地区的黑枸杞中花青素提取含量,发现酶解后提取液中花青素含量提高了40%左右.通过对黑枸杞中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测定发现三个地区的黑枸杞中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相接近且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青海地区黑枸杞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较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 于长春孙添添
- 关键词:花青素抗氧化性
- 青海野生黑果枸杞脂肪酸的测定及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通过GC-MS对野生黑果枸杞中的脂肪酸进行分离鉴定,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黑果枸杞脂肪酸含量为38. 61 mg/g,提取率为3. 86%,其中饱和脂肪酸4. 59 mg/g、不饱和脂肪酸34. 02 mg/g.且首次同时检出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和神经酸等多不饱和微量脂肪酸.
- 于长春赵槐娟赵永斌
- 关键词: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