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630142)
- 作品数:11 被引量:393H指数:9
- 相关作者:姜广辉宋伟陈百明吴建寨张凤荣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北京国土空间结构与未来空间秩序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框架被引量:15
- 2011年
-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进行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而四类功能区则应分别按照疏解、控制、集聚、保护的原则发展,共同构建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协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
- 姜广辉付晶谭雪晶宫攀张瑞娟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秩序人居环境
-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被引量:129
- 2010年
-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 宋伟陈百明姜广辉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国土开发强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26
- 2011年
-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区域应采取差别化的国土开发和空间结构重组策略,促进区域空间秩序的协调。
- 谭雪晶姜广辉付晶霍荟阁张凤荣
- 关键词: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规划人居环境
- 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时空动态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随着我国旺盛用地需求与有限土地供给矛盾的日益尖锐,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ARCGIS9.2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分维数相关分析模型,对1990-2005年间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特征、形态特征、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探讨了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迅速,但仍低于同期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最快,农村建设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基本相当;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区域差异明显,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亦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农村建设用地扩展程度区域差异最大,城镇建设用地最小;各地市间,滨州市扩展强度最高,东营市最低;全省建设用地稳定性指数较低,并总体形态趋于复杂化,稳定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建设用地稳定性指数最高,城镇建设用地最低;期内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因素主要为非农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等。
- 吴建寨彭涛徐海燕姜广辉
-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
- 近年来中国农村居住形式的发展变化被引量:10
- 2012年
- 近年来,我国农村住宅楼房化趋势日益明显、房屋质量不断提高、村庄布局趋向集中、人均住房面积持续增长,农村居住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居住条件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改善。居住需求层次的转换是农村居住形式变化的内在机理。虽然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居住模式的改变是居住需求层次转换的客观规律,但考虑到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现状,应尽量避免"尊重需求"产生的炫富型和摆阔型农村住宅建设,引导农村住房形式趋向理性。
- 宋伟陈百明吴建寨
- 关键词:农村住宅居住形式住房面积居住需求
-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被引量:3
- 2013年
-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历来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粮食供给,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确保和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包括粮食补贴政策、粮食价格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土地政策和税费改革等在内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效果,并通过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的建议: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改进粮食最低收购价及粮食存储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强化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和优化粮食市场调控机制。
- 吴建寨李志强王东杰
- 关键词:粮食生产
-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被引量:143
- 2011年
-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 姜广辉张凤荣孔祥斌赵华甫周丁扬
-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多功能保护
- 陕西省安塞县生态退耕后农村经济转型及路径选择被引量:1
- 2013年
- 基于1980—2007年陕西省安塞县统计数据,分析了生态退耕对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等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阐明了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探讨了生态退耕后安塞县的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农民人均收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现阶段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目标在于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是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4)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妥转移是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
- 徐海燕赵文武赵明月丁喜莲王强
- 关键词:生态退耕农村经济转型灰色关联度分析
-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被引量:28
- 2011年
-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耕数地据资和源统安计全数呈据现。出研东究部显高示、:西①2部00低7的年特,中点国,高耕耕地地资资源源安安全全评省价份分主值要为有0.东51部7,和资中源部安的全山保东障、福程建度、不浙高江。等1区0域个上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特②耕点地。资生源态数退量耕安和全建评设价占分用值带为来0.的19耕5地,资快源速安减全少分,以布及呈区现域出粮东食北生部产较定高位,黄形土成高的原较、高华耕北地平保原有和量四目川标盆是地造较成低以的的全上地特的区点评耕。价地区分数域值量耕为0安.地1全7自1程然,呈度本现较底出低质东的量(北主耕要部地原高自因、然东。质部③量低耕等的地别特)质点是量。造安东成全部区评地域价区耕分耕地值地质为0资.量1源5安1生全,态呈差安现别全出的偏东主低部要的高原主、因东要。北原④部因耕和是地西化生部肥态较、低安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 宋伟陈百明史文娇吴建寨
- 关键词:耕地资源安全生态
- 土地整理区生物—理化改良技术研究综述被引量:10
- 2011年
- 对土地整理区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改良技术措施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1)土地整理区的生物改良措施主要是施用蚯蚓和生物菌肥,通过两者的施用可以明显的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2)土地整理区的物理改良措施主要是机械深松,主要用于解决土地整理区的土壤压实问题;(3)土地整理区的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化肥的施用,用于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学性质。现有的土地整理区生物—理化改良措施可以比较明显的改善整理区土壤质量状况,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土地整理区生物—理化的联合改良技术应用较少;(2)深松联合作业机械的通用性较差,缺乏土地整理项目区标准化的深松设备和深松深度;(3)土地整理后短期内的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较少;(4)土地整理区生物—理化改良技术与整理施工结合不够紧密。以后的土地整理区生物—理化改良技术研究需在以上4个方面加强。
- 宋伟徐新创陈百明史文娇
-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