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Z050)
- 作品数:41 被引量:310H指数:10
- 相关作者:刘祖云武小龙范虹珏龚万达严燕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差别化落户政策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与对策——从人口市民化的角度分析
- 2014年
-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飞速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短期内迅速涌入城市。为了实现平稳有序地推动流动人口落户城镇,政府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本文拟从人口市民化的角度,探究"城镇化"与"市民化"的逻辑关联,针对该政策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市民化速度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努力方向。
- 范虹珏
- 关键词:城镇化市民化
- “城乡关系”学术文献的理论考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前,城乡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首先,该主题研究的展开存在着三维背景,即学术背景、现实背景与政策背景。第二,该主题的研究紧紧围绕着三个核心概念,即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该主题的文献研究具有三大特色,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三个方面。最后,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把握好三个发展走向,即大胆引介西方理论、尊重中国经验与从社会建设的高度来展开。
- 刘祖云李烊
-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
- 城乡关系转型背景下“农民市民化”之困境与走向被引量:1
- 2014年
- 城乡关系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点聚焦。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向新型的城乡一体化体制发展的阶段。在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人口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和城乡关系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新市民"的"身心归属"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 范虹珏
- 关键词:城乡关系农民市民化人口城镇化农民城镇化
- 中国“城乡关系”研究:进路与反思被引量:2
- 2013年
- 城乡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本文主要基于研究文献,从期刊论文、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三个层面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概述,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对城乡关系研究的学术轨迹展开理论铺陈,从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实践出路三个角度对城乡关系研究进行反思与畅想。研究认为,今后应努力加强不同区域城乡关系的研究,同时,应努力倡导"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理论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城乡"包容性政策"体系和"城乡共同体"的构建,真正形成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多元"、"多中心"的发展格局,达成城市与乡村的有效衔接。
- 武小龙刘祖云
- 关键词:城乡关系研究进路
- 中国“城乡关系”的现实境况与发展指向--基于城市偏向理论的基本解释被引量:1
- 2014年
- 城乡关系一直呈现出"分立而不分离"的特征,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透过描述性分析,揭示出中国城乡关系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城市偏向"的理论范式尝试性地对中国城乡关系失衡的缘由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中国的城市偏向主要包含1978年之前的价格偏向和1978年之后的非价格偏向,造成这一偏向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以及农村集团的数量悖论;而这一偏向政策得以存在和持续的本质根源则在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制度供给、对乡村的补益赋权以及次级城市发展战略等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
- 武小龙
-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失衡
- 风险动态矫正:化解公共部门作风建设周期律的新路径
- 2013年
- 本文以我国作风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如果制度约束存在缺口,仅依靠"内圣"方式开展作风建设将很难取得成效。根据"机制全效条件"(FCM)和机制可持续实施性的"反向条件",公共风险管理与作风建设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公共部门必须建立作风风险信息披露机制以及风险矫正动力提供机制,同时,公共部门还必须具备足够的作风风险矫正能力。缺乏这三者中的任一要素,都将促成作风风险的积累、传递与放大,导致作风风险的周期性爆发。循此原理,突破作风建设周期律的要义在于构建和完善我公共风险的动态矫正机制,实现对作风风险进行"二阶段管理",通过"逆周期调整"将作风风险控制在无忧区内。
- 刘述良
- 关键词:作风建设
- “三螺旋”国家理论创新模式的一个解释框架——以“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为例被引量:8
- 2012年
- "三螺旋"是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协同创新的一种理论框架。在中国的国家理论创新中,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三螺旋"力量,即国家理论创新的"三螺旋"模式。通过"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个案考察,这一模式可以清晰地获得表达,即基于社会问题的"政治发动",它是国家理论创新的引擎;处于广度舆论动员地位的"媒体关注";处于深度理论思考地位的"学术研究"。这三者以螺旋状之关系共同构筑了中国国家理论创新的发生机制。
- 刘祖云严燕
-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
- “包容性社会”建设顶层制度分析:IAF模型的构建与运用被引量:3
- 2012年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存在诸多"社会不包容"的问题。基于对我国改革事业和包容性社会建设的关注,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社会结构差出发,分析了转型期我国社会运行现状、包容性社会建设顶层制度建设的迫切性。此外,本文建立了制度分析的IAF模型,从制度要素、行动者和行动场三者分析行动者策略的改变。最后,基于IAF模型,本文专门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我国顶层制度设计的目标及当前顶层制度设计的重点领域,以期为我国包容性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 刘述良
- 共生理论的内涵意蕴及其在城乡关系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5年
- 城乡关系不协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显性矛盾,共生理论作为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为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共生理论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衍化而来,重在强调生态子系统间合作互补、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的内涵意蕴,中心意旨在于病态或偏态向一体化常态的内在演变。该理论在研究要素、研究目的、研究过程上与城乡关系均有着高度的契合性。秉承共生理论的核心要义,提出中国城乡共生态发展的价值观,这包括平等公正的发展理念、互惠合作的发展理路、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 武小龙
- 关键词:城乡失衡共生理论
- 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被引量:1
- 2015年
-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城镇化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本原则相契合。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就使得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背离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对能耗和城市人口比重进行的二元定距变量的统计分析,证明城镇化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物质变换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载体,但必须按照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合理、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原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龚万达刘祖云
-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