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60225)
- 作品数:19 被引量:93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爱华黄晓欣潘雪莉梁冰董学新更多>>
- 相关机构:贵阳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解放军第44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因多态性研究在地方性砷中毒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6
- 2010年
- 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个体对同一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间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也存在显著差别。现有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及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基因多态性系指在人群的同一基因位点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型.其形成的原因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hisms,SNP)、碱基或DNA片段的缺失或插入、基因的重复,也可以由某些高度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而造成同一基因的不同核苷酸序列。
- 张爱华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砷中毒地方病
-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DNA甲基转移酶1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了解DNA甲基转移酶1(DNMT1)mRNA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患者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地砷病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在贵卅f省兴仁县交乐乡燃煤污染型地砷病病区,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选择68例地砷病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其中有40例经过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病变组(20例)、癌前病变组(14例)及癌变组(6例)。在距病区约12km的非砷暴露村大果朵村.选择23例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采集上述被调查者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中DNMT1mRNA的表达。另收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地砷病患者皮肤组织标本(一般病变34例、癌前病变21例,癌变6例)和1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地砷病患者皮肤及对照皮肤组织中DNMT1蛋白的表达。结果轻、中、重度地砷病患者外周血DNMT1mRNA表达分别为0.22183±0.59509、0.24611±0.50979和0.38927±0.41133,轻、中度患者的DNMT1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69595±0.46398,P均〈0.01);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患者外周血中DNMTlmRNA表达分别为0.32064±0.54746、0.31309±0.52913和0.15907±0.34256,均低于对照组(0.69595±0.46398,P均〈0.05)。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以及癌变组皮肤DNMT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4%(30/34)、100.00%(21/21)和100.00%(6/6),与对照组[0(o/15)]比较表达增强(P均〈0.01),并随患者皮肤损害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强(r=0.740,P〈0.01)。结论DNMT1参与了砷中毒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增强是砷中毒发生的早期事件,DNMT1有望成为砷中毒诊疗的新靶点。
- 潘雪莉张爱华黄晓欣
- 关键词:砷中毒DNA甲基转移酶1
- 亚砷酸钠对HaCaT细胞MGMT基因甲基化和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亚砷酸钠(NaAsO2)处理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特征,以及MGMT基因甲基化对其转录和表达的调控.方法 以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重复间隔处理HaCaT细胞72 h.硫化测序PCR(BSP)检测MGMT基因转录起始点-329~+93甲基化热点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m blotting)检测MGMT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设不染毒的HaCaT细胞为空白对照,人表皮鳞癌细胞株A431为阳性对照.结果 3.13、6.25、12.50、25.00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3%(1/160)、6.25%(10/160)、10.63%(17/160)和18.75%(30/160).且甲基化的CpG位点主要位于转录起始点-249~-146区域,空白对照组未检出甲基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87,P〈0.05);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18 31±0.180 54、1.425 22±0.180 39、1.014 54 ±0.096 79、0.887 72 ±0.020 00,与空白对照组(1.198 29±0.159 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59,P〈0.05);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74 47±0.064 75、0.848 83 ±0.057 01、0.471 63±0.023 34、0.240 34±0.014 43,与空白对照组(1.066 19±0.061 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87,P〈0.05).结论 砷通过导致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抑制MGMT基因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是砷致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 潘雪莉张爱华
- 关键词:基因蛋白质类
- HDAC1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液及皮肤组织中的转录及表达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了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液及皮肤组织中的转录及表达,探讨其在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在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选择68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确诊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经过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病变组(20例)、癌前病变组(14例)及癌变组(6例)。在距病区约12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23例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采集上述被调查者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中HDAC1 mRNA的表达。另收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标本(一般病变34例、癌前病变21例,癌变6例)和1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砷中毒患者皮肤及对照皮肤组织中HDAC1蛋白的表达。[结果]HDAC1 mRNA在对照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平均值分别为0.44457(0.37093—0.63904)、0.49286(0.08018~1.12747)、0.45185(0.24413~0.87641)和0.56676(0.30678~0.84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05);HDAC1 mRNA在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81(0.16723~0.83972)、0.50552(0.28280~1.43397)和0.80479(0.92123~1.89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2,P〉0.05)。HDAC1蛋白在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以及癌变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与对照组(46.67%)比较表达增强(P〈0.01)。[结论]HDAC1参与了砷中毒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增强可能是砷中毒发生的早期事件。
- 潘雪莉张爱华黄晓欣
- 关键词:砷中毒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 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加强砷毒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砷是一种环境毒物,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和工农业用途均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环境中居民发生急慢性砷中毒甚至癌症.地球化学性因素导致的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地砷病)是影响面广、后果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包括因长期饮用高砷地下水导致的饮水型砷中毒和因燃用高砷煤导致空气和食物污染而引起的燃煤型砷中毒.目前地砷病至少威胁着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万人口;其中饮水型砷中毒在我国大陆地区9个省(自治区)存在,受威胁人口约185万,燃煤型砷中毒是全球惟一存在于我国贵州和陕西两省的病型,受威胁人口122万[1].
- 张爱华
- 关键词:地砷病毒作用机制燃煤型砷中毒饮水型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 髓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酶活力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体内髓过氧化物酶(MPO)基因和过氧化氢酶(CAT)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酶活力,分析其与砷中毒发生的关系。方法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130例砷中毒患者为病例(砷中毒)组,以居住在距病区约13km非砷污染大果垛村的140例健康居民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静脉血,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PO基因-463G/A位点和CAT基因-262C/T位点的多态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MPO活力;采用比色法检测CAT活力。结果砷中毒组MPO-463G/A位点GG、GA和AA基因型分布频率为47.24%(60/127)、44.09%(56/127)和8.67%(11/127),对照组为42.34%(58/137)、48.17%(66/137)和9.49%(13/1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2,P〉0.05)。砷中毒组CAT-262C/T位点CC、C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为65.60%(82/125)、28.80%(36/125)和5.60%(7/125),对照组为76.51%(101/132)、18.94%(25/132)和4.55%(6/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3.845,P〉0.05)。未发现MPO~463G/A位点和CAT-262C/T位点多态性与砷中毒发病风险(比值比,OR)的关联度有统计学意义(MPO:ORadj=1.36,95%C1:0.74~2.50;CAT:ORadj=1.35,95%CI:0.69~2.63)。砷中毒组MPO和CAT活力分别为(25.30±8.70)U/L和(2.80±1.09)×10^3U/L,对照组分别为(22.76±7.59)U/L和(3.90±1.01)×10^3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760、0.855,P均〈0.05)。MPO-463G/A和CAT-262C/T不同基因型个体MPO和CAT酶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12、2.822,0.151、0.036,P均〉0.05)。结论未发现MPO基因-463G/A位点和CAT基因-262C/T位点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
- 梁冰张爱华奚绪光张碧霞黄晓欣
- 关键词:砷中毒髓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基因多态性
-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及MGMT mRNA的表达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及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 mRNA转录表达的情况,探讨两者间关系及其在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99例砷中毒患者和103例正常对照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情况;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中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砷中毒组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阳性率为40.4%,对照组为2.91%;随病情加重砷中毒患者甲基化阳性率逐渐升高,轻、中、重度砷中毒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2.73%、39.02%和52.78%,非癌变组与癌变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7.78%和65.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随着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的加重,MGMTmRNA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表达率在非癌变组与癌变组分别为71.05%和30.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阳性率升高与该基因mRNA表达降低有关联(r=0.456,P=0.01)。[结论]MGMT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是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发生的早期事件;MGMT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可导致MGMTmRNA转录水平下降并可能是进一步导致蛋白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 张爱华陈强李健潘雪莉赵转地黄晓欣岑笃才
- 关键词:燃煤污染型砷中毒MGMT基因
- 基准剂量在燃煤砷暴露人群肝损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燃煤砷暴露人群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筛选监测砷致肝损害的敏感生物学标志。方法以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18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非砷污染区50例居民为对照组。以尿砷、发砷(Ag—DDC法测定)作为接触指标;总胆汁酸(TBA,酶循环法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rrs,化学比色法测定)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重氮试剂比色法测定)作为肝细胞损害效应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作为肝纤维化效应指标(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运用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各效应指标对应的尿砷和发砷的BMD及其95%可信区间下限值(BMDL),并根据BMD和BMDL大小判断各效应指标的敏感性。结果砷暴露组的砷接触指标尿砷(98.50mg/kgCr)、发砷(7.42mg/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TBA、GSTs、γ-GT、HA、PC—Ⅲ、Ⅳ·c的几何均数(6.78μmol/L、22.05U/L、48.04U/L、85.19μg/L、89.76μg/L、86.85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尿砷(22.98mg/kgCr)、发砷(1.28mg/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4.63μmol/L、13.76U/L、36.45U/L、54.62μg/L、74.45μg/L、54.81μg/L,P〈0.01),尿砷、发砷与肝损害效应指标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0.01)。尿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49.53~101.96、39.02~70.15mg/kgCr,发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3.04~5.02、2.36~3.25mg/kg。肝细胞损害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GSTs〉TBA〉γ-GT;而肝纤维化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HA〉Ⅳ·C〉PC—Ⅲ。结论根据肝损害生物学标志的最低尿砷、发砷BMDL值,结合当地健康人群尿砷、发砷平均值,建议燃煤砷暴露者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尿砷为35.00mg/kgCr,发砷为2.50mg/kg。GSTs、TBA、γ-GT和HA、Ⅳ·C、PC—Ⅲ分别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燃煤砷�
- 张爱华李军洪峰罗鹏杨光红杨大平黄晓欣张碧霞董学新
- 关键词:砷中毒煤肝损害生物学标志
- p53基因甲基化和突变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关系研究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 探讨燃煤砷污染对人体p53基因甲基化(启动子区及第5外显子)和突变(第5外显子)的影响,分析其与燃煤型砷中毒的关系.方法 在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病区选择112例砷中毒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轻度中毒组(38例)、中度中毒组(43例)和重度中毒组(31例);根据有皮肤病理学诊断患者(43例)的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非癌变组(24例)和癌变组(19例).选择条件相似的非砷暴露村90名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集上述观察对象的外周血,应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法检测p53基因启动子区及第5外显子甲基化情况,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及PCR产物克隆测序技术检测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在轻、中、重度组分别为13.16%(5/38)、27.91%(12/43)、45.16%(14/31),与对照组[1.11%(1/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79、23.690、41.199,P值均<0.017);在非癌变组和癌变组分别为25.00%(6/24)和63.16%(12/19),与对照组[1.11%(1/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762、57.497,P值均<0.025).p53基因第5外显子甲基化阳性率在轻、中、重度组分别为55.26%(21/38)、51.16%(22/43)、48.39%(15/31),与对照组[88.88%(8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51、23.168、22.420,P值均<0.017);在非癌变组和癌变组分别为54.17%(13/24)和42.11%(8/19),与对照组[88.88%(8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201、22.075,P值均<0.025).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率在轻、中、重度组分别为5.26%(2/38)、16.28%(7/43)、25.81%(8/31),中、重度组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5、24.870,P值均<0.017);在非癌变组和癌变组分别为16.67%(4/24)、31.58%(6/19),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均有统�
- 张爱华潘雪莉夏玉洁肖骞黄晓欣
- 关键词:砷中毒基因P53DNA甲基化突变
-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 mRNA表达及其酶活力与砷中毒肝损伤关系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了解燃煤砷暴露人群外周血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1转录表达与酶活力的关系,探讨其在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燃煤型砷中毒病区133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包括病区非病例组25例和病例组108例),将病例组分为无明显肝病组(38例)和肝病组(分为轻度肝病组43例和中重度肝病组27例);在非砷暴露村选择34例经健康体检无异常的居民作为对照组。采集上述观察对象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u/Zn-SOD mRNA和GSH-Px1 mRNA表达,化学法检测SOD、Cu/Zn-SOD和GSH-Px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Cu/Zn-SOD mRNA和GSH-Px1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病区非病例组比较,肝病组Cu/Zn-SOD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和病区非病例组比较,肝病组SOD、Cu/Zn-SOD和GSH-Px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无明显肝病组比较,轻度肝病组SOD和Cu/Zn-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而中重度肝病组三种酶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轻度肝病组比较,中重度肝病组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Cu/Zn-SOD和GSH-Px1转录表达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1),酶活力与肝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1),且转录表达与其酶活力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砷可能通过调控Cu/Zn-SOD和GSH-Px1的转录表达水平而影响其酶活力,参与砷中毒肝损伤的发生发展。
- 胡勇张爱华黄晓欣
- 关键词:砷中毒肝损伤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转录表达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