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BA711A07)

作品数:15 被引量:126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文明陈彪鲍远程杨兴涛汪美霞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突变
  • 5篇基因
  • 4篇WILSON...
  • 3篇豆状核
  • 3篇豆状核变性
  • 3篇中医
  • 3篇综合征
  • 3篇肝豆状核
  • 3篇肝豆状核变性
  • 2篇点突变
  • 2篇先天性长QT...
  • 2篇基因突变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表型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定点突变
  • 1篇动物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国家人类基因...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商丘市第一人...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7篇陈彪
  • 7篇杨文明
  • 5篇鲍远程
  • 3篇汪美霞
  • 3篇杨兴涛
  • 2篇杨钧国
  • 2篇董婷
  • 2篇李瑞娟
  • 2篇杨静芳
  • 2篇汪瀚
  • 2篇沈岩
  • 2篇韩明向
  • 2篇张波
  • 1篇刘爱萍
  • 1篇柯琴梅
  • 1篇潘乾
  • 1篇许克铭
  • 1篇卜定方
  • 1篇朱学骏
  • 1篇管思明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Journa...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传统益智中药抗痴呆效应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探讨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老年期痴呆的现状及进一步研究策略。重点阐述了一些非传统益智中药的抗痴呆效应。这些非传统益智中药在抗痴呆方面有较好的实验或临床研究证据。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应用机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指标进行研究,是抗痴呆药物筛选研究的方向。
杨文明陈彪韩明向鲍远程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药疗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6型PINK1基因的突变分析被引量:30
2005年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6型(PARK6)PINK1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家系先证者进行PINK1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在两个家系中检测出PINK1基因两个新的点突变:位于第4外显子938位的C→T,导致所编码的31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蛋氨酸(T313M);位于第7外显子1474位的C→T,导致第492位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截短了后面90个氨基酸。在另一个家系中检测出一个同义突变(Y454Y)。具有PINK1基因突变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慢,腱反射活跃,症状波动明显,睡眠后症状减轻,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未见到由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结论PINK1基因突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病因;我国大陆存在PARK6家系;PARK6具有临床异质性。
张玉虎唐北沙郭纪锋夏昆许波蔡芳邓汉湘严新翔陈涛曹立潘乾龙志高
关键词:突变分析DNA直接测序终止密码子腱反射活跃症状波动
中原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表型特征的临床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中原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表型特征,为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HNPCC遴选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Am sterdam标准的8个家系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与随机抽调我院40例确切无家族史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B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A组平均46岁,B组62.6岁,平均提前16.6年;<50岁者:A组73%(27/37),B组30%(12/40),两组比较P<0.01;第1、2、3代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9.2、46.9、34.6岁,逐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发病部位:右半结肠A组73.2%(30/41),B组39.0%(16/41),两组比较P<0.05。③同时、异时多发大肠癌:A组8.1%(3/37),B组2.5%(1/40)。④大肠外癌:A组17.1%(7/41),B组0,两组比较P<0.05。⑤合并腺瘤:A组0,B组22.5%(9/40),两组比较P<0.05。⑥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A组69.7%(23/33),B组40%(16/40),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原地区HNPCC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国际遴选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HNPCC遴选标准确有必要。
黄继胜高鹏盛剑秋李世荣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遗传性非息肉性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致病基因的定位及突变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对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及突变研究。方法收集一个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家系成员和一个散发病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选用2号染色体长臂上已知致病区域的6个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扫描,并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PCR扩增SCN9A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测序。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以HphⅠ、BsrSⅠ内切酶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连锁分析结果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2S2370和D2S2330的两点最大LOD值为2.11(重组率=0.00),单倍型分析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2S1353和D2S2345存在重组。家系患者和散发病例均存在SCN9A基因第15外显子的错义杂合点突变家系全部患者均存在T2573A杂合突变,散发病例存在T2543C杂合突变,分别导致Nav1.7第858位的亮氨酸被替换为组氨酸(L858H)及第848位的异亮氨酸被苏氨酸替换(I848T)。RFLP证实了正常对照无此突变。结论在世界上首次证明SCN9A基因是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候选致病基因。
王云杨勇李颂樊建峰徐哲刘博范志朋金江吴国栋卜定方沈岩朱学骏
关键词: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致病基因基因定位基因突变基因分型
先天性长QT综合征KCNQ1基因定点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长QT综合征(LQTS)KCNQ1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的研究。方法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首先设计两对引物(包含预定的突变),通过3轮PCR扩增,扩增出含有所需突变位点的片段,然后将片段克隆入T载体中,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将突变点引入到pIRES2EGFPKCNQ1中,随后用Effectene转染试剂介导转染HEK293细胞。结果在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KCNQ1基础上获得了KCNQ1cDNAC682T的突变体,测序结果表明在序列中发生了预期的突变。结论KCNQ1定点突变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伟杨钧国任法鑫康彩练张守焰徐涛
关键词:先天性长QT综合征基因定点突变KCNQ1基因T载体
Wilson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康复干预效应
2005年
目的:目前Wilson病的误诊及漏诊率仍较高,提高对Wilson病临床诊断特征的认识是早期诊断、降低Wilson病的误诊及漏诊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早期康复干预提供条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04和Embase1990-08/2004-04的相关文章,检索词“Wilsondisease,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diagnosis,feature,earlyintervention,pharmacology,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找全文,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平行对照试验。③无对照的临床治疗研究。④临床诊断研究。排除标准:个案研究,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2篇关于Wilson病临床特征及其早期干预的论文,排除的11篇个案报道研究。资料综合:对患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诊断指标进行评价,并对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早期干预进行总结。结论:Wilson病临床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对确定诊断有重要价值,早期干预可延缓或阻止Wilson病症状的发生或发展,减轻功能障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杨文明陈彪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康复
一先天性并指中国家系的遗传学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先天性并指 (syndactyly)是一种以手脚发育异常为主要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手指间由蹼相连。其中Ⅰ、Ⅱ、Ⅲ型先天性并指分别定位于 2q34~ 36、2q31~q32和 6q2 1~ 2 3 2。并指多指 (synpoly dactyly ;SPD)为Ⅱ型并指 (syndactyly ,typeⅡ ) ,通常情况下多为第 3、4手指和第 4、5脚趾受累 ,两指 (趾 )间由蹼相连接 ,不能分离。目前认为本病致病基因为HOXD13,定位于 2q31~q32。HOXD13位于HOXD基因簇中。HOXD基因簇中的 9个同源基因 (HOXD1, D3, D4 , D8, D9, D10 , D11, D12 , D13)根据其距着丝粒的远近 ,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在染色体上依次排列。HOXD基因簇中不同基因或其上游调控因子的重复或缺失都可能影响手指关节的发育 ,从而造成指 (趾 )数目或形态的异常。作者对湖南怀化地区一出生后即发现双手并指 ,双足并趾畸形患儿的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并指多指家系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显示 ,在SPD遗传基因座 2q31~q32发现紧密连锁 (两点间最大LOD :6 78;θ=0 0 0 )。多点连锁分析最大LOD值为 7 0 2。本家系单倍型分析遗传区间从D2s2 30 2到D2s315之间 ,间距为 2 0 6 1cM。我们对HOXD13基因的编码区 ,内含子 外显子交接区 ,和部分启动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未发现突变。
秦炜舒安利邢清和秧茂盛冯国鄞贺林
关键词:表型
中国汉人iWlson病基因Arg919lyG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检测Wilson病ATP7B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结果:在全部203例患者中,32例存在第12外显子Arg919Gly杂合错义突变,6例存在Arg919Gly纯合突变,165例未检出突变。WD患者Arg919Gly点突变检出率为17.7%(38/203),基因突变频率为10.8%(38/406)。38例Arg919Gly点突变患者中,涉及脑损害者28例(77.8%),其发病年龄延迟并与神经症状关系密切,与阴虚风动、气血两虚证有一定相关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WD基因外显子12是ATP7B基因的第二突变热区。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阴虚风动、气血两虚证密切相关。
杨文明汪美霞李瑞娟杨静芳董婷汪瀚鲍远程杨兴涛陈彪
关键词:WILSON病基因点突变中医证候
肝豆状核变性病中医临床思考被引量:48
2004年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疑难病方面有独特别的疗效和优势 ,肝豆状核变性病 (Wilson病 )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疑难病种 ,针对该病中医药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从临床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临床治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
杨文明陈彪鲍远程杨兴涛汪美霞张波汪翰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病中医
基于DHPLC技术的Wilson病基因诊断
2008年
目的建立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Wilson病(WD)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WD基因第8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检测分析,根据色谱峰型不同确定测序样品,经测序后确定突变类型。结果203例先证者中WD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55.2%,Arg778Leu纯合突变22例,杂合突变90例,基因突变频率为33.0%。共发现3种错义突变、1种移码插入突变和1种多态性位点(C2310G),且多态位点C2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其中76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22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10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2例Tyr713Silent错义突变(C2139G),2例为杂合2304C插入突变。结论WD基因外显子8是ATP7B基因的第一突变热区。DHPLC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WD的临床基因诊断。
杨文明汪美霞杨静芳鲍远程李瑞娟董婷汪瀚杨兴涛陈彪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WILSON病基因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