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1JA780003)
-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淳郑建明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被引量:6
- 2006年
- 根据学界对夏商奴隶制社会的认定,文章探讨了前苏联社会进化模式和意识形态对学术思维的影响。在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后,文章呼吁考古学要走出一味收集资料、囿于文献和公式化概念进行研究的倾向,力求从具体的材料来客观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为世界早期文明探源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 陈淳
- 关键词:社会性质意识形态
- 考古学与未来:工业文明的忧虑被引量:7
- 2007年
- 在从考古学角度对,马雅、复活节岛和良渚文明崩溃回顾的基础上,文章从"报酬递减"和"最省力"原理介绍了古代文明崩溃的机制。然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表示了忧虑。文章认为,今天的地球只不过是一个放大了的玛雅低地和复活节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环境恶化总是文明崩溃的一个前提。面对当代工业文明所面临的人口激增、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提倡"知足最好"而非"越多越好",避免重蹈古代文明崩溃的覆辙。
- 陈淳
- 关键词:古代文明工业文明忧虑
-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被引量:14
- 2005年
- 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馑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源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和社会复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呼吁,中国的农业起源研究要摆脱一味寻找最早栽培谷粒来确定农业起源时间和地点的模式,从人地关系的互动来了解农业起源的潜因和具体进程。
- 陈淳郑建明
- 关键词:稻作起源长江下游史前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