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0230)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孙湘婷李洪亮陈娇婷更多>>
- 相关机构:赣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ε-聚赖氨酸的发酵培养基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获得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方法:以白色链霉菌N31-69菌株为研究对象,以各种碳源、氮源、无机盐为主要考察因素,分析各因素对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确定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结果: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份(%):葡萄糖3,(NH4)2SO40.7,K2HPO40.08,KH2PO40.17,MgSO4.7H2O 0.07,ZnSO4.7H2O 0.012,FeSO4.7H2O 0.003,酵母浸出粉0.7。N31-69菌株在最佳发酵培养基中,ε-聚赖氨酸摇瓶发酵产量达1.519 g/L,比优化前产量提高了28.0%。结论:今后在发酵罐上进一步进行发酵优化提高产量,为ε-聚赖氨酸产业化打下基础。
- 孙湘婷李洪亮
- 关键词:白色链霉菌Ε-聚赖氨酸培养基
-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工艺的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采用白色链霉菌N31-69菌株发酵制备ε-聚赖氨酸,考察碳源、氮源等因素对ε-聚赖氨酸产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优化的培养基为葡萄糖、(NH4)2SO4和酵母浸出粉的浓度分别为30、7、7 g/L,ε-聚赖氨酸摇瓶发酵产量达1.519 g/L,比优化前的产量提高了28.0%。进一步对N31-69菌株在5 L发酵罐内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发现发酵48 h后采用流加补糖方式控制还原糖浓度为10~15 g/L,从72 h开始控制pH为4.3,发酵168 h后ε-聚赖氨酸的产量可达15.60 g/L。
- 孙湘婷陈娇婷
- 关键词:Ε-聚赖氨酸发酵工艺